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體育網絡化教學的過程與管理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W

傳統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多問題,如授課內容脫離實際、授課模式的僵化等,不僅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也難以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造成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效率較低。如果能夠積極運用網絡化教學模式來進行大學體育教學,並實行相應的管理模式,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校體育網絡化教學的過程與管理的論文

一、大學體育網絡 化教學的過程。

(一)建立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體系。

大學體育與網絡化教學體系的建立要以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爲基礎,也就是透過互聯網來建立網站課堂,並且將其打造成爲第二課堂,便於學生進行課後的運動神經培養和體育課程學習的強化,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鍛鍊的體育習慣。具體過程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1.將體育課程站建立起來。

體育課程站的主要功能在於使學生能夠發展體育課外興趣,同時鼓勵學生透過網站交流體育運動的經驗。體育課程站能夠詳細地記錄學生體育運動過程中的具體情況,記錄的形式既有文字,也有圖片和視頻資料,能使學生對自己的體育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透過網站的資源整合,教師能夠進行體育教學方案的展示和教學資訊的積累。這樣即使學生沒有選修某項體育項目,也能夠對透過教學視頻和授課進度進行了解,彌補了體育選修科目分配不均而造成的遺憾。

此外,透過網絡化教學還能夠將學生的生活和體育學習結合起來,藉助各種在線聊天工具,將豐富有趣的體育知識、形象的視頻教程和新穎的圖片資源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自願進入網站學習體育知識。網絡課程具有較快的更新速度和較大的資訊量,需要有專人進行管理,歸類和整理授課資訊並進行發佈,使學生能夠對網絡授課模式的特殊結構和教學進度的跟進流程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2.建立不同的學習討論平臺。

在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體系中,討論平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其類似於普通課堂中的討論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方向,將學生劃分爲若干個體育小組,本着自願的原則,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完成體育課程的學習任務。可以使用QQ、微信、論壇等社交平臺,使學生能夠在任何時間段內自由地進行交流討論,幫助學生了解相關運動的技巧。比如,一些熱愛遠足、登山、攀巖等的學生可以透過在線討論平臺,對這些體育運動的注意事項和相關經驗進行交流,從而提高戶外體育鍛煉的安全性。

(二)評價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

學校在建立網絡課堂的同時,還要對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其評價的過程不同於傳統的授課方式的評價過程。大學體育網絡教學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積極改革授課的內容和授課的方式。透過有效的評價能夠發現大學體育網絡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並對其進行有效的改進,使大學體育網絡課程的教學效率得到不斷的提高。

要對大學體育網絡教學系統進行評價,就應該以網絡化教學系統的形式和內容爲基礎。首先要對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及授課的內容進行反覆的考量。與普通的課堂授課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在網絡化教學體系中無法進行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和互動,因此應該着重對學生的注意力和自覺性進行考覈。

在教材和授課內容的選擇方面,應該偏向於戶外實踐課程,與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相符合,使學生能夠根據視頻和相應的提示文字來完成體育學習。此外,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形式方面也應該參照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設計清晰新穎的.平臺形式,提高大學生進行網絡體育知識學習的積極性,爲大學生的在線學習提供舒適的環境。

師生互動環節的考覈也是對大學生網絡化教學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正是由於在大學生體育網絡化教學體系中無法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和課堂提問,因此開闢專門的討論版塊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討論板塊中師生能夠進行便捷的交流,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網絡學習的平臺具有開放性的特徵,學生能夠進行反覆學習,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進度,並透過平臺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二、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的管理模式。

在當前大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網絡化、資訊化的管理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利用資訊化手段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特別是在大學擴招的前提下,傳統的體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體育教學的發展,體育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體育成績進行記錄的難度越來越大。使用資訊化和網絡化技術能夠用視頻教材來代替一些單純的示範操作,而且體育活動的模擬軟件能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於教師對學生進行分解化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透過資訊化模式來對學生進行測試,或者組織體育比賽,並對相關數據進行記錄,這樣教師的工作量大大減輕。

三、結語。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進行網絡化教學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體育教師也能夠更好地把握授課的進度和授課的內容,提高授課的效率。此外,學校還要實行相應的管理模式,使大學體育教師的管理和數據蒐集工作更加簡易,對比賽計劃、活動場地和體育器材也能夠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有助於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宋寶傑。大學體育網絡化教學與管理模式分析[J].電子科技,2015(5)。

[2]閆冰。基於體育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體育教育[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9)。

[3]潘明英,趙洪明。基於高校校園網的體育網絡化教學基礎平臺體系結構研究[J].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