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交互影響下陶藝教學模式的改革

學問君 人氣:2.54W

現代的陶藝教學,擺脫了過去作坊式師徒一對一傳授模式,替換爲學校一對多的高產模式。可以根據師資力量在基本理論課程學習完畢後,將一個班的學生分爲若干個興趣小組,有側重地培養興趣、發展專業潛能。

試論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交互影響下陶藝教學模式的改革

中國是享譽全球的陶瓷大國,陶瓷藝術幾乎和5000年文明史一樣深厚耀眼。古有歷代名作及官、汝、哥、定、鈞五大名窯,近有景德鎮、宜興、佛山、淄博等著名文化陶瓷產區。這些陶藝文化的積澱,給中國子孫後代承繼和發揚陶藝奠定了寶貴根基,但在當代藝術思潮的衝擊下,如何不失傳統之精華,又能融合當代藝術;如何擺脫綿延幾千年的傳統束縛,又能經受住當代藝術形式的紛繁衝擊,並保持在獨立思維狀態下呈現獨立藝術行爲,是擔負培養陶藝人才繼承祖業這一重任的院校陶藝教學中應當解決的問題。筆者多年在高校中從事陶藝教學,想從重新認識陶藝教學的思維狀態、對傳統陶瓷產區和非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模式的思考、微觀教學模式的改進三方面,對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交互影響下陶藝教學模式的改革作一拋磚引玉的探索。

一、重新認識陶藝教學的思維狀態

在陶藝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博弈中,陶藝教學的最大功用在於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創意和自我之間的關係。

現代的陶藝教學,擺脫了過去作坊式師徒一對一傳授模式,替換爲學校一對多的高產模式。其優勢在於適應了現代人才教育高速發展以及人力資源培養的需要,但筆者認爲更多的是對陶瓷藝術的衝擊。首先,藝術人才不同於工業人才的培養,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的灌輸並不能產生好的作品,相反越多的標準程式越會扼殺好的作品呈現;其次,教學目的的預設,使得教師和學生在整個陶藝教授和創作過程中都在一個解讀性思維的支配下運作,不斷修正偶爾的靈光一現,迴歸或靠近最初答案的獲得;再次,班級教學特別容易產生思維惰性,教師因爲受衆的廣泛,而只能呈現普遍和實用的藝術思維和技巧,學生也因爲缺乏個人想象的藝術空間而喪失發現獨立自我的表現機會。出現某老師帶的整班的學生的作品都有着該老師的風格,最終,學生作品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相似和雷同。筆者認爲,學生作品出現這些問題是我們教學模式的產物,僅是我們陶藝教學衆多問題中最顯而易見的問題。簡言之,就是在處理陶瓷藝術問題的教學體系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獨立性之間陷入了像小學教學找標準答案的怪圈中,學生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形成了相當僵化的思維狀態。

因此,修正教學思維狀態是我們教師必須首先克服的問題。第一,引導學生處理好當下、過去與自我三者之間的關係。現在在大範圍的西學東鑑以後,出現了很多西學中用,以及中體改新的僞思潮。事實上,這僅是很多舊作品穿上了新衣或描摹了幾筆“油彩”的結果;第二,很多情況下,爲迎合所謂的現代元素,作者刻意追求很多獵奇的獨有風格,在標新立異中卻失去了面對藝術本身價值問題的探索,撤掉這些遮羞布或許纔是我們獲得陶藝獨特藝術價值的出路;第三,當面對傳統與當代藝術衝擊時,面對體系理論和當代思潮交互影響時,必須引導學生堅守個人情操和獨立思維狀態,處理好藝術形式對生活經驗的闡釋;第四,摒棄解讀性思維引導,把靈感偶遇或碰見的“創造”作爲教學的最大目的,學以致用的價值不在於產生藝術消費品,而是稀缺的精神食糧。

二、對傳統陶瓷產區和非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模式的`思考

基於筆者多年的教學閱歷,不同地區、層次的院校因爲陶藝傳統的深厚不同以及當代藝術傳播廣度的不同,陶藝教學模式也應因地制宜。一般來說,傳統元素濃厚的陶瓷產區主要是指景德鎮、佛山、宜興、淄博等有傳統陶瓷生產歷史和文化的地區。而當代元素濃厚的非陶瓷產區主要是指沒有陶瓷生產歷史,但是陶瓷產品銷售網絡發達。陶藝教育欣欣向榮的區域,比如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區對陶瓷藝術的認識差別是顯而易見,因此對陶藝的教學模式應該進行區別對待。

第一,因爲地區之間傳統和當代陶藝元素涵養程度的不同,在培養目的上是否可以有所不同?傳統元素濃厚的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可以傳授和改良傳統制陶技術、研究歷史文化爲主;現代藝術元素濃厚的非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可以側重傳授造型設計、借鑑現代城市文化創新及營造新文化爲主。筆者認爲,首先解決了培養目的的導向問題,纔能有所區別地利用各自優勢培養符合差異性需求的人才。

第二,區域間在課程安排上應有所不同。在前期教學過程中,兩個地區的課程應基本一樣,都以基本理論和基礎技能學習爲主;到了後期,不同地區的課程就應有所區別。傳統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課程可以利用當地較多工廠、作坊的優勢,結合傳授和改良傳統制陶技術和研究歷史文化爲教學目的,安排大量實作課程和社會調查,這種現場教學既可鞏固前期理論素養,也可以真正掌握熟練的製陶技術,在實踐中改良和發揚我國製陶技藝,做到古爲今用。當代藝術元素濃厚的非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課程,可以利用網絡等先進科技,跟蹤國際發展動態,學習國外的新觀念、新工藝、新技術,結合本土先進的現代藝術形式進行設計創新,在實作方面多安排對新工藝、新材料、新造型的研究和實驗,以適應現代城市文化創新爲教學目的。

第三,區域間在實習實作平臺搭建上應有所不同。傳統的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實習,既要充分利用工廠或作坊作最佳實習地點,也要利用各種研究項目的資金支援儘可能多地在學校建立工作室,進行較多時間的專項實作。非陶瓷產區的陶藝教學實習,則必須更多地依靠高技術和實驗室,儘可能多地與現代藝術發展搭建交流平臺,同時也在學校建立設計研發基地,將產學研一併做成產業鏈。

三、微觀教學模式的改進

基於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互影響,以及上述所列舉的諸多不同,總體上陶藝教學在微觀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作爲陶藝教育知識的傳播主體――教師或實驗人員,也必須在知識結構上有所傾向性改進或引進。一方面,着眼於培養“雙師型”教師,使教師既有理論知識,也熟悉現代陶藝生產流程,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工藝、管理、發展動態;以便融合理論和實踐經驗,更好地指導學生髮展;另一方面,讓名家走進課堂,多爲學生邀請一些技藝傳承人、陶藝家或資深人員講授,讓學生了解社會發展需求,從而更好地設計知識建構的方向。

第二,多途徑加大陶藝教學的投入。藝術的積累過程是極其耗費人力物力的。建立不同材料、工藝的工作室、研究室是陶藝教學成功的關鍵環節。當前許多院校在師資、實作基地等軟硬件方面都相對欠缺。對於陶藝這種集思維創造、科技、工藝、就業於一體的門類,僅有理論上的造詣是不夠的,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制約了陶藝人才的培養。因此,院校還應加大對陶藝教學的經費,不僅要培養教師的素質,更要建設實作基地進行大量現場教學,實現成本與收益的更多交換。

第三,根據專業成績和學生素質分層次教學。一個班的學習成績會參差不齊,根據學生個體愛好、特點、差異,分別制定教學方法,各有側重,因材施教,避免全部學生學習一樣卻都學不好的弊端。比如,側重造型特長、裝飾特長、手工藝特長等。也可以根據師資力量在基本理論課程學習完畢後,將一個班的學生分爲若干個興趣小組,有側重地培養興趣、發展專業潛能。學生也能有更多空間和時間尋找自我,傾聽內心的聲音,發展專長,找到自己的定位,學到一技之長。

結語

以上是筆者在專業教學中、在閱讀了同行的相關文章及考查了一些院校陶藝教學情況後的一些想法,並就這些問題提出改進方法。教師應該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外更多地思考傳受的效果和改進方法的空間,才能不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