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審計專業畢業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1W

引導語:關於審計專業畢業論文要怎麼寫?如何寫一篇審計專業畢業論文?接下來是小編爲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審計專業畢業論文

審計專業畢業論文一

【摘要】本文主要從新準則下利潤表的理念變化、計量變化、列報變化以及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內涵變化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在分析新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利潤表時,要在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收益、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與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三個方面加以關注。

[關鍵詞]新準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

我國財政部2006年發佈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慣例,嚴格界定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的定義,明確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計量原則,引入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凸顯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改變了收入費用觀下利潤表在企業財務報告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情況。因此,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下,企業的利潤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變化

(一)理念的變化:收入費用觀——資產負債表觀

多年來。我國的會計準則遵循的是收入費用觀。在收入費用觀下,收益是一定時期的收入減去各類相關成本費用後的差額。即收益=收入-費用。1993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五十四條明確“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投資淨收益和營業外收支淨額。”也就是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各項目的數據都是考慮到收入確認和費用配比之後的結果。在收入費用觀下資產負債表是利潤表的副產品。

2006年發佈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引入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即會計準則的制定者在制定規範某類交易或事項的會計準則時。應首先定義並規範由此類交易產生的資產或負債的計量;然後,再根據所定義的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確認收益。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三十七條規定“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者損失。簡單的說,利潤表中利潤的度量主要取決於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利潤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業一定期間淨資產的變動表。

(二)計量的變化:歷史成本——公允價值

1993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第十九條明確“各項財產物資應當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也就是說歷史成本是會計計量的基本屬性。

2006年發佈的新準則不再單純強調歷史成本爲基本計量屬性,而是適度、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資產減值、債務重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並且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公允價值的變動直接計入了損益,進入利潤表。按照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向投資者提供更加相關的資訊,有利於提升會計資訊的有用性,符合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

(三)報表列報的變化

新舊準則下的利潤表的列報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新準則下的利潤表不再區分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而是統一在“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中進行列報。這一方面是基於市場經濟中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內容呈多元化發展,不同經營業務收入相當,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的界限已經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與國際準則的趨同。

其次,由於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新準則下的利潤表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新準則下的利潤表還單獨列報“資產減值損失”項目,明細列報“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項目等,並將“營業費用”改爲“銷售費用”、將“投資收益”納入營業利潤的範圍,使會計資訊更加簡潔透明。便於財務報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四)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內涵的變化

由於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凸現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所得稅會計處理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及列報變化等因素,使得新準則下的利潤表中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準則下的利潤表將“投資收益”項目列入營業利潤的範圍,改變了舊準則下的營業利潤僅反映企業正常營業活動所產生的經常性收益的狀況,即企業利用資產對外投資所獲得的報酬也屬於營業利潤,符合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

新準則下的利潤表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將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納入了利潤表,使得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中包含了部分資本性收益,符合綜合收益觀點,同樣符合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

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即企業在取得資產和負債時,應當首先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爲(應納稅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然後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實質上就是資產負債表觀的體現。同時,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得稅會計的實施使得新準則下的利潤表中列示的所得稅費用與當期會計利潤相配比。減少了由於稅法規定與會計準則不一致產生的稅後利潤的波動。

二、對新企業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分析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與舊準則相比,理念更先進,體系更完整,內容更豐富。新準則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對會計資訊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嚴格和科學的規定,強調了財務報表列報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關鍵環節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筆者在實務中分析新準則下的`利潤表時,認爲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收益

舊準則下的利潤表中營業利潤不包括“投資收益”項目。因此在分析企業的利潤情況時。一般認爲營業利潤即爲企業的經常性收益,很多企業在進行考覈時也會用到經常性收益的指標,主要用來反映透過經營者努力所獲取的經營性收益。新準則下的利潤表中將“投資收益”項目包括在營業利潤中,並且還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因此在分析企業的利潤表或對企業進行考覈時,都要注意營業利潤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經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計算,以真實反映企業的經常性收益。

(二)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

對於收益的確定,舊準則遵循的是收入費用觀,因而利潤表上所反映的收益並不是企業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資產價值增值(或減值)的收益,利潤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確認已實現的收益;新準則則遵循的是資產負債表觀,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並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損益、進入利潤表,利潤表中的收益不僅包括已確認已實現的收益,還包括已確認未實現的持有資產價值增值(或減值)的收益。

因此,在執行新準則的企業制定利潤分配方案時,要注意區分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這是因爲一方面已確認未實現收益並沒有給企業帶來現金流量,過度的利潤分配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和經營;另一方面。當持有資產的市場價值扭曲或波動劇烈時,過度的利潤分配中可能隱含了資本的返還,從而損害企業的盈利能力。

(三)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與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將符合一定條件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損益,即將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和損失納入了利潤表。使得利潤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資本性收益,符合綜合收益觀。但新準則下的利潤表並非完全的綜合收益觀。綜合收益觀認爲“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資本交易外特定時期內所有的交易或企業重估所確認的權益的總變化”(《會計理論》湯云爲、錢逢勝),但是我國新準則將“利得和損失”分爲“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例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十六條規定“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爲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時,投資性房地產按照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計價,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小於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當期損益;轉換當日的公允價值大於原賬面價值的,其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因此,報表使用者要全面瞭解企業的收益情況。不僅要分析利潤表,還要關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審計專業畢業論文二

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

安然事件之後,美國薩班斯法案規定公衆公司必須以書面形式對外披露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或類似職務人員對有關內部控制的評價報告,該份報告還必須經過負責公司定期財務報表審計的註冊會計師的審計,出具內部控制審計報告。2008年5月,我國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規定了“執行本規範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並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

開展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已經成爲註冊會計師審計的重要業務內容,然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配套檔案遲遲未正式發佈,其中就包括《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指引》,造成內控審計有點無所適從,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指引》(徵求意見稿)基本借鑑了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2007年7月發佈的《與財務報表審計相結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AS5),筆者結合徵求意見稿與AS 5,嘗試對我國註冊會計師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作出初步探索,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界定

《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指引》(徵求意見稿)中指出,“本指引所稱企業內部控制鑑證,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託,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鑑證,並發表鑑證意見。”對企業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與界定。

此處,不妨可以借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定義,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或者公司行使類似職權的人員設計或監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影響的,爲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滿足外部使用的財務報表編制符合公認會計原則提供合理保證的控制程序,具體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保持詳細程度合理的會計記錄,準確公允地反映資產的交易和處置情況;

2.爲下列事項提供合理的保證:公司對發生的交易進行必要的紀錄,從而使財務報表的編制滿足公認會計原則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動經過公司管理層和董事的合理授權;

3.爲防止或及時發現公司資產未經授權的取得、使用和處置提供合理保證,這種未經授權的取得、使用和處置資產的行爲可能對財務報表產生重要影響。

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風險評估程序的聯繫與區別

當前,財務報告審計方法是風險導向審計,要求註冊會計師在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之前,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其中包括瞭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與實施控制測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範圍、審計方法大體一致,但是由於相關法規還要求註冊會計師對管理層就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單獨發表意見,因此在審計程序上應比控制測試力度有所強化。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都是聘請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內控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所以註冊會計師應充分利用職業判斷,可以考慮將內控審計與財務報告審計加以整合,以達到節約審計資源、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三、實施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思路

(一)瞭解被審計單位的控制環境註冊會計師應關注:

1.影響企業所在行業的事項,包括財務報告實務、經濟狀況、法律法規和技術革新;

2.企業組織結構、經營特徵和資本結構;

3.企業的規模和業務複雜程度;

4.企業經營活動或內部控制最近發生變化的程度。

註冊會計師的着眼點應重視被審計單位管理高層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比如公司的道德規範、管理層的經營風格、角色和職責劃分的清晰程度,以及是否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審計委員會等。

(二)制定審計計劃

根據所掌握的控制環境及其對行爲和財務報告完整性的影響,制定審計計劃,確定項目負責人和項目團隊成員,界定角色、責任和資源;制定項目計劃、方法和報告要求。對風險的考慮應貫穿整個計劃過程。

以往控制測試往往流於形式,空有其表,其原因之一就是審計人員並不具備判斷企業內控是否有效的能力。企業的內控制度,往往是管理層經過長期摸索逐步建立起來的,作爲審計師,僅僅花幾天或幾周的時間,就要搞清楚企業內控在設計和運轉上可能的漏洞,談何容易,沒有足夠的經驗以及對企業管理的理解,是無法形成正確的對內控的理解的。因此,在制定審計計劃,必須分配好合適的項目人員,對項目助理人員做好具有針對性的審前培訓與督導,並且根據需要,制定利用專家的計劃。

(三)識別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

並完成公司層面的評估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主要是指公司治理層面的內部控制,屬於控制環境。AS 5允許減少業務流程層次的測試,尤其是在公司整體層面的控制較強,並且和業務流程層次的控制緊密相連時;或者公司整體層面的控制足以防止或發現相關認定的重大錯報。這就需要註冊會計師識別公司層面的重大風險並作出恰當的評估。

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包括對公司部門、人員的權責利劃分、重大政策決策流程與重大風險管理政策、管理層的風險測評流程、反舞弊控制、公司內控自我評測流程等,註冊會計師應評估公司層面控制對流程層面的控制評估有何影響。

註冊會計師還應識別各流程的責任人,並與其溝通,掌握其是否明確責任。其中,需重點對審計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工作方式、在公司監管中的實際地位、行使職能是否受到制約等進行全面的評估。

評估的焦點應放在風險上,如果某一事項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風險的角度來看是重要的,就必須重點關注。風險評估理念應貫穿審計的全過程。

(四)測試各相關財務報告目標的關鍵控制

選擇那些針對最關鍵財務報告目標的流程控制,並對這些控制的設計有效性進行評估。應重點識別那些用來管理會對財務報告產生影響的重要流程的流程層面監督性控制,實務中的審計辦法是從公司的財務報表着手,識別對財務報表有重大影響的相關業務活動和流程目標,選擇關鍵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事項。

在對公司層面評估的基礎上,應考慮重要性水平,以及財務報表和其他支援性會計科目餘額、交易或其他支援性資訊出現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分析財務報告中的關鍵風險防範事項,並從數量和性質兩方面考慮會計科目和披露事項的重要性。

與重大錯報風險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相關會計科目餘額或交易的大小和種類;因錯誤或舞弊而產生錯報的可能性t該會計科目反映的交易的數量、會計科目的複雜程度;披露事項或相關會計科目的性質;會計科目反映的交易類型導致公司承擔或有負債的風險;是否包含關聯交易等。

註冊會計師應確定重要交易事項和業務流程的關鍵控制點,明確識別每一重要會計科目或披露事項是否都有管理層簽字、聲明等法律手續方面的認定。

測試方法可採取穿行測試,通常綜合運用詢問、觀察、檢查相關憑證以及重新執行控制等程序。在針對重要處理程序執行穿行測試時,註冊會計師可以詢問企業員工對企業規定程序及控制所要求內容的瞭解程威對於特定的相關認定,可能有多項控制應對評估的錯報風險註冊會計師沒有必要測試與某個相關認定有關的所有控制。

(五)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和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

在作出評價之前,應首先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風險作出評估。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風險包括兩個要素:錯報風險與控制失效風險。

影響某項控制相關風險的因素包括:1.該項控制擬防止或發現的錯報的性質和重要性;2.相關帳戶和認定的固有風險;3.交易的數量和性質是否發生變動,進而可能對該項控制設計或執行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4.帳戶是否曾經出現錯報;5.企業層面的控制對其他控制的監督的有效性;6.該項控制的性質及其執行頻率;7.該項控制對其他控制有效性的依賴程度;8.執行或監督該項控制的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以及是否發生變動;9.該項控制是人工操作還是自動完成;10.該項控制的複雜性,以及執行過程中需作出的判斷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設計是否有效的判斷標準,是內部控制能否防止和發現導致財務報告不當披露的重要事項。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的依據:被審計單位是否針對每一個控制目標都制定了適當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夠防止或檢查出可能造成財務報告重大錯漏的錯誤或舞弊。

評價內部控制執行有效性,指設計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了正確執行。控制未按照設計執行、執行人員未擁有執行控制所需的授權和不具備必要的專業勝任能力,發生上述情況之一,即說明內部控制存在執行上的缺陷。

(六)評價控制缺陷

對發現的內部控制存在的不足,註冊會計師應按其嚴重程度,評價其是否屬於缺陷、應關注缺陷還是重大缺陷。如果控制的設計或執行不能及時防止或發現錯報,表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應關注缺陷是指內部控制存在的、其嚴重性不如重大缺陷但卻足以值得負責監督企業財務報告的人員關注的某項缺陷或幾項缺陷的組合。重大缺陷是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具有合理可能性導致企業年度或中期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不能被及時防止或發現的某項缺陷或幾項缺陷的組合。

控制缺陷的嚴重性取決於:1.企業控制是否存在無法防止或發現帳戶餘額或列報錯報的合理可能性,2.因一項或多項缺陷導致的潛在錯報的重要程度。在評價一項或多項控制缺陷可能導致的錯報的重要程度時,註冊會計師應當考慮受控制缺陷影響的財務報表金額或交易總額,以及受本期已發生或預計未來期間可能發生的控制缺陷影響的帳戶餘額或某類交易所涉及的活動數量。

審計過程中,發現以下跡象,就應判斷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1.發現進階管理人員舞弊;2.重述財務報表,以反映重大錯報的更正情況;3.註冊會計師識別出當期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該錯報不可能由企業內部控制發現;4.審計委員會對企業財務報告和內部控制的監督無效。

(七)形成審計報告

註冊會計師應當評價根據鑑證證據得出的結論,以作爲對內部控制形成鑑證意見的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存在應關注缺陷與重大缺陷,審計師就需要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發表保留意見或者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