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海洋經濟地域差異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4W

我國的海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後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呈現出了較大的發展動力。然而我國各沿海省區在開放力度和政策、產業基礎、科技水平、自然資源稟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導致了我國海洋經濟的地域差異。本文對海洋經濟的地域差異及其演化過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能夠不斷提高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海洋資源的開發能力。

海洋經濟地域差異分析論文

一、研究的樣本和方法

1.本次研究的樣本和數據

本文將我國的沿海省區分爲3個主要地帶:①南部地帶:海南、廣西、廣東、福建。②中部地帶:浙江、江蘇、上海。③北部地帶:山東、天津、河北、遼寧。在本次研究中基本空間單元的劃分依據是省(直轄市)級行政區域。本次研究中對各區域間經濟狀況進行衡量的單項指標具有人均性質,這主要是由於各區域在人口和範圍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以海洋產業產品量和海洋經濟產值作爲衡量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使用人口比重加權和人均海洋產業產值來對區域海洋經濟的差異進行測度。本文選取了1996年至2005年我國沿海省區的海洋產業的相關數據作爲數據樣本。

2.研究方法

可以從相對差和絕對差兩個方面來表現區域經濟的差異,相對差異包括艾克森指數法、綜合熵指數法、塞爾指數法、基尼係數法、無權重或有權重的變異係數法等等。絕對差異包括標準差、平均差、極差、絕對差值等等。本文主要是對區域海洋經濟的相對差異進行量化,使用的差異係數有基尼係數和塞爾指數兩種。①塞爾指數。塞爾指數的L係數和T係數是兩個主要的指標,其中海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可用係數T來表示,經濟發展的差異越大,係數T就越大。②基尼係數。將每一個地區的平均值作爲基尼係數的標準,從而對所有地區的加權偏差值進行計算,然後就可以對其進行加權求和。如果各個地區具有均勻的產業空間分佈,則基尼係數爲零。如果各個地區具有差異極大的產業專門化水平,則基尼係數爲1。

二、分析我國海洋經濟地域差異的變動情況

從總體而言我國海洋經濟總量呈上升趨勢,具體到每個省份也是如此。進入21世紀以來,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海洋經濟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我國的主要海洋產業的總產值在2005年已經超過了16000億元,其中價值也超過了7000億元,與2004年相比同比增長超過了12%,在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中佔到了4%的比例。從1996年到2005年,我國的海洋經濟人均GDP增長超過了4倍。儘管如此,我國的各沿海省區在海洋經濟的'發展水平上卻呈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廣西省的海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天津、廣東省的海洋經濟發展較快。直至2005年,天津的人均海洋經濟產值已經超過了廣西省的50倍,廣東的海洋經濟總量也超過了廣西省的20倍。我國海洋經濟地域差異的變動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斷擴大的區域海洋經濟總差異

用賽爾指數和基尼係數來對我國1996年至2005年的區域海洋經濟差異變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區域間海洋經濟總體差異縮小的時間段爲1996-1998年,其中賽爾指數和基尼係數的最小值也出現在1998年。到1999年至2002年,區域間海洋經濟總體差異雖然仍然在縮小,但變化已經比較平緩。經過了2003-2004年的急劇動盪之後,2004年各省的塞爾指數和基尼係數已經達到了最大值,分別爲0.379和0.461。到2005年,差異擴大的趨勢有所放緩。總體而言,從1996年至2005年,我國的區域間海洋經濟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在21世紀之前,海洋經濟差距呈縮小趨勢,進入21世紀之後,雖然部分年份有所波動,但其總體呈擴大趨勢。2003年和1998年是兩個突出的拐點,在這兩個特殊的年份中,海洋經濟受到了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例如2003年的非典和1998年的大洪水,以及中國加入WTO、亞洲金融危機等等。

2.對總體差距造成影響的支配力量

本文對我國南部、中部和北部3大地帶的海洋經濟發展差距以及地帶內部的差距進行了簡要的分析。1996年我國,南部地帶內差距爲0.1076397、中部地帶內差距爲0.1128437、北部地帶內差距爲0.1071735。2005年我國南部地帶內差距爲0.1078642、中部地帶內差距爲0.113987、北部地帶內差距爲0.1127957,3個地段的那差距均在擴大。儘管期間一些年份存在小範圍的波動,但是總體數值在不斷下降。其中波動最大的是中部地帶,波動最小的是北部地帶。在海洋經濟總體差異中,地帶內差異的貢獻率也在不斷增大。1996年體總體差異中地帶內差異的貢獻率僅爲0.78546,到2005年已經達到了0.954364。儘管各地之間有所差異,但是地帶間的貢獻率仍然在不斷下降。中部地區的地帶內部貢獻率最高,南部地區最低。這也說明地帶內部的差異是造成我國海洋經濟總體差異的主要原因,我國海洋經濟差異會受到中部地區省份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影響。

3.不同的省市帶動作用

南部地帶的人均GDP一直居首位,然而自2004年開始,中部地區開始趕超南部地區。儘管每個地帶的人均GDP都在不斷上升,但是不同地帶之間的增長幅度具有較大的差異。南部的增長幅度最小,其次爲北部,增長幅度最大的是中部。這充分說明中部海洋經濟發展迅速,而南部海洋經濟具有較好的基礎,但是沒有獲得快速的發展。透過對中心城市經濟實力的度量,能夠對區域經濟分析的格局進行分析。南部地區的中心省份是廣東省,而廣東省的中心爲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區的經濟中心是天津,天津的中心爲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的經濟中心是上海,同時也包括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中中部和北部的海洋經濟都會受到上海和天津的帶動作用,上海和天津也成爲了該地區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相對而言廣東在海洋經濟中的中心地位帶動作用較弱。這也造成了南部地區的省區間海洋經濟具有較小的差異,而中部和北部地區的非均衡性和區域空間差異在不斷擴大。

三、我國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的變化情況

本文將對海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在物質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綜合起來,稱之爲海洋產業。海洋產業也就是人類對海洋空間和海洋資源進行利用而從事的服務和生活活動。可以將海洋產業分爲5個具體內容:①服務管理活動,包括海洋科學技術、教育和研究活動。②對海洋空間和海水進行直接利用,將其作爲基本要素來進行服務和生產活動。③對海洋進行直接應用的服務和產品生產活動。④從海洋中獲取產品之後,再對其進行一次性加工的服務和生產活動。⑤直接獲取海洋產品的服務和生產活動。因此海洋產業也可以稱爲海洋經濟,當前我國已經對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造船業、海洋鹽業、海洋砂礦、海洋石油天然氣、海洋水產業等海洋經濟進行了統計。

1.分析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的變化情況

透過對各產業基尼係數進行計算,可以發現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的變化呈現出以下幾個發展態勢。①海洋產業的集聚狀況。2005年,我國的濱海砂礦業的集聚程度達到了0.8,海洋石油天然氣業的集聚程度達到了0.893,形成了優勢產業。這兩種產業比較依賴自然條件,如果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由於我國在勘探和開發技術方面存在的不足,儘管我國具有豐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但是仍然具有較小的開發規模。當前我國的南海西部和渤海是主要的海底石油天然氣開發區域。地貌氣候條件、基岩條件都會影響濱海砂礦的形成,因此北部地區的濱海砂礦業發展較好,而中部地區則十分貧乏。總體而言這兩個產業的區域不均衡性很強,具有很高的產業集聚程度。海洋水產業的集聚程度爲0.407,濱海旅遊業的集聚程度爲0.26,這兩個產業的集聚程度較低。這是由於海洋水產業是大部分省區的支柱產業,因此出現了均勻分佈的現象。旅遊業具有門檻低、利潤高、見效快、投資少的特點,各省區均比較重視濱海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各省區的發展程度比較平均。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造船業、海鹽業的產業集聚程度居中,其既會受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自然資源條件的影響。②對各海洋產業空間集聚變化程度的動態分析。基尼係數變化比較平緩的產業是濱海砂礦有海洋石油天然氣。其餘產業也出現了幾次波動。

2.不同省區海洋產業的結構變化

當前的海洋產業中,第三產業有濱海旅遊業和海洋交通;第二產業有海洋造船業、濱海砂礦、海洋石油開採、海洋鹽業;第一產業有海洋水產業。從1996年至2005年,海洋水產業依然是大多數省區的支柱產業,發展較爲迅速。與此同時,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河北、浙江、廣東、上海、天津等省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和第一產業。相對而言第二產業的發展比較薄弱,這是由於第二產業的發展會受到自然和技術的雙重影響。第二產業發展較快的僅有上海和天津等發達城市。與陸域產業相比,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相對緩慢,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較大,第三產業有趕超趨勢,第二產業發展相對薄弱。

四、對我國海洋經濟地域差異造成影響的機制

1.穩定性因子

在區域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因子包括地理條件和區位條件,氣候、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外生變量決定了產業的區位選擇,一般來說這些因此都是比較穩定的。因此各省區可以根據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來建立不同的海洋產業系統。例如上海、山東、廣東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海南、福建、上海以多種產業爲主,浙江、廣西、山東、遼寧主要發展海洋水產業。

2.海洋經濟地域差異的動力機制

可以從區域的擴散和集聚兩方面來對區域差異空間結構的動力機制進行分析。空間差異的產生是空間集聚造成的,一些具有優勢的地區會吸引區內的經濟、企業等部門,從而出現了區域內的邊緣和中心分化,造成了區域空間的非均衡性和差異性。在初期,起主導作用的是集聚機制,逐漸造成了區域之間的空間分離。在發展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擴散機制。在區域經濟發展成熟之後,二者同時發揮作用。當前處於從發展上成熟過渡階段的地區主要是長江三角洲。

3.外部影響機制

區域發展政策和外商投資是兩個主要的外部影響機制。我國的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政策最爲靈活,促進了該地區的地區集聚,也使其具備了較好的海洋經濟發展基礎,外資是南部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隨着浦東經濟開發區和長三角的開放,在政策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援。外商投資會對經濟產出產生較大的影響,外商投資逐漸向中部沿海地區轉移也促進了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使中部沿海地區的海洋經濟呈現出了較快的發展態勢。

五、結語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區域差距是一個伴生現象。造成我國海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因素有很多,我國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方式也與陸域產業有着較大的不同。各地區都應該將自身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實現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