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異分析論文

學問君 人氣:6.86K

家庭教育,是指一個人在家庭這個特殊社會結構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個人從出生到自己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包括有意識的知識傳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識的家庭生活氛圍的陶冶。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異分析論文 ,歡迎閱讀。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異分析論文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要結構和組成部分。然而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接受家庭教育,由父母承擔起來的家庭教育對於以後我們人格、性格、習慣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就更爲重要,影響更爲深遠。由於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與美國對文化的理解與表現也不盡相同,而教育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所以,相應的,中美之間不同的教育又反映出它們之間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中國文化以家族爲本位,注意個人職責與義務,西方文化以個人爲本位,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中國文化注重人與自然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影響,思想較爲保守、內斂,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美國人則思想開放,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喜歡冒險和創新。

1.中美兩國傳統文化的差異

中國與美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由於政治經濟制度的不同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教育思想。

(1)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家庭制度是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會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動而變動。在中國,由於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實行“同居共財”的制度,各個家庭成員在經濟上不獨立,必須依賴家庭共同財產生活,家庭的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這樣的情況下就不能不以家族爲本位。中國家族本位主要表現在把整個家族看得比個人更重要,重視家族成員間的倫理關係。而在美國,中世紀中後期和近代,由於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內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有財產,這爲每個家庭成員的獨立性奠定了基礎,爲個人本位主義的產生髮展提供了條件。美國個人本位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強調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個人的獨立性,缺乏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個人本位使得美國家庭比中國家庭民主、平等很多,造就了美國人習慣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鬥和努力,獨立生存與發展,不依賴家庭和父母的習慣。

(2)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前提是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即自然觀和宇宙觀。中國與美國文化基本差異表現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天人合一”,而美國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認爲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應該服從普遍規律;人性即是人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協調。受西方哲學觀的影響,美國人認爲宇宙間的天地萬物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統治自然界的權利;人與自然界是敵對的;人要在征服、戰勝自然的艱苦鬥爭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

(3)從民族性格看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有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他們認爲每個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別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在他們的觀念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決於個人能力。他們更在乎自己的想法,對於別人的干涉和建議不會太過在乎,如果遇到困難,他們也更習慣於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依賴別人的幫助,試圖獨立面對、解決問題是美國人的一貫作風。而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就是:個人的價值是透過對社會的奉獻而表現出來的,個人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社會負責,只有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他的人生價值才更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美國人喜歡開門見山、直抒胸臆,不善於掩飾內心真實想法,不會刻意迴避矛盾,喜歡直接地面對矛盾,解決矛盾。中國人講究說話的藝術,善於委婉表達,不直接暴露矛盾,談話時總是給對方留有足夠的餘地以便對方能夠接受。美國人很少掩飾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他們充滿活力,性格直爽。中國人感情內斂,不輕易表現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較美國人來說更爲含蓄。美國人有強烈的競爭意識,總是給自己與別人競爭的勇氣和機會。中國人容易滿足,不喜歡和別人競爭,從成語“知足常樂”中就可以看出來中國人易於滿足的性格。美國人信奉個人主義,認爲人應該爲自己而活,所以謀求個人利益也是理所當然的,集體利益不應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個人利益與自由至高無上。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有衝突的時候,必要時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來保全集體利益,提倡集體團結協作。美國人不拘小節,崇尚自由,而中國人則崇尚禮儀,秩序井然,師生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員工和上司之間都體現出尊卑和長幼之別。

(4)思維方式的差異。縱觀中美文明發展,不難看出美國人更注重演繹、抽象和分析的邏輯推理,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非邏輯的,具有垂直觀、直覺和頓悟的特徵。思維方式是一個複雜的結構,語言乃其淺表,就是通常所說的意識層面,其下就是情感和意志等,處於更加深層的就是以潛意識狀態存在的觀物態度。中美間思維模式的差異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觀物態度。所以,我們可以將西方思維歸結爲邏輯推理型,中國思維歸結爲直觀直覺型。

2.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較

(1)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在中國,父母認爲自己有權利處理孩子的任何事情,孩子的想法是可以被忽略的,因爲他們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想法是肯定錯誤的,也一定會失敗的,他們必須聽父母的纔會走到正確的道路上去,纔有可能成功。中國人不僅不會向孩子學習,還極度輕視孩子的重要性。而在美國,由於崇尚個人本位,家庭成員彼此間相對較爲獨立,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也相對平等,這裏也表現爲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平等,美國家長尊重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隱私,把孩子當做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2)培養觀念的差異。不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相信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對於愛的表達和方式不太一樣。在中國,家長對於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已不知不覺與孩子的成績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聯繫,所以,當今中國的家庭教育無一例外地都在爲學校教育服務,孩子的好與壞都只被家長用成績這一方面來判斷。所以,中國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很少關注甚至忽略了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等中國流傳下來的古句中不難看出,中國人對於讀書與考取功名的重視遠大於其他。而在美國,父母更加註重孩子各種能力的獲得,美國家長認爲孩子的知識和學習是在學校內完成的,家長和家庭對孩子的作用就體現在素質能力和適應力的培養上,所以普遍來說美國孩子的文化知識素質偏低。另外,中國父母注重結果,而美國父母則更加註重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能力。

(3)獨立性的培養。在獨立性的培養上,中國是遠遠比不上美國的,由於封建傳統思想和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響,中國父母習慣於讓孩子依賴,替孩子解決問題,他們覺得孩子始終是孩子,不相信孩子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導致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後都沒有獨立擔當的勇氣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美國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基本上18歲之後就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父母絕對不會插手幫助,儘量都依靠孩子自己去完成。美國的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方面,確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

(4)德育的差異。中美兩國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德育都是十分重視的,但是培養方法卻是各有自己的一套。中國父母擅長說理,進行思想教育,他們善於用歷史典故來引導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在思想上給孩子塑造一個道德典範,讓孩子向這些道德人物和行爲學習,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良好的行爲習慣。美國父母則擅長行爲教育和實踐教育,即在事情發生、處理的過程中,引導孩子一步步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這樣做纔是對的,他們可以容忍孩子的頑皮和淘氣,不拘於小節,不約束孩子,會鼓勵孩子的奇思妙想,爲孩子個性的形成營造良好的氛圍。(5)教育方式的差異。中國的小孩從小就習慣於屈服在父母的權威之下,他們從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尊重長輩,因爲中國父母都喜歡聽話的孩子。何爲聽話?就是順從,父母說一不二,孩子很容易壓制自己的想法,甚至變得沒有想法,中國的孩子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其實很難有創造性思維和想象能力。美國父母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他們教會孩子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做自己喜歡和嚮往的那種人,他們認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願。在美國,有一種共識,就是父母、教師不應給孩子灌輸某種既定的規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去選擇,教育的重要職能在於引導他們怎樣進行選擇。

3.中國家庭教育之不足

首先,透過中美家庭教育的對比我們發現,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分重視學習成績,把成績作爲衡量好學生和壞學生的唯一標準,在學校學習,在家裏還是學習,中國孩子的童年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爲了學習而學習,課餘的時間都被補習班安排得滿滿的,可以說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輔助,一切都是爲成績服務,家長圍着成績轉,毋庸置疑地忽視了家庭教育本來的職能,沒有把對孩子生活能力和獨立意識的培養放在眼裏,讓孩子每天生活在學習和成績中,失去了童年該有的快樂,身心疲憊。其次,中國現如今越來越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一特殊的現象使得獨生子女受到來自大家庭的越來越多過分的保護,因爲在家長的眼裏,這唯一的孩子太珍貴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教育詩篇》中寫道:“一般人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爲他們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可是,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現在的中國,十之八九的父母都是在源源不斷地送給孩子這可怕的禮物。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做,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權利,在這種“保護”的觀念下,許多孩子變成溫室的花朵,嬌氣、懶惰、自私等不良習氣在孩子的身上不斷體現出來,很難在孩子身上找到中華傳統美德的影子。最後,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注重說教,而不習慣或者說不喜歡身教。有句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我們古代教育孩子言傳身教,現如今父母更喜歡動動嘴皮子,把道德觀念強加到孩子身上,自己的實際行動往往又是另一番樣子,重他律輕自律的行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說的和做的沒必要一致,道德行爲是不情願的、迫不得已的,並不是自願的。社會道德規範並沒有被個體真正地接受並且融會到行爲中去,反而成了一種道德束縛,給孩子造成不良思想影響。

4.美國家庭教育模式帶給我們的啓示

首先,家長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必需的,但是,過分強調物質基礎很容易使孩子養成愛攀比的壞習慣,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容易影響孩子的進取心。現如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我們在培養孩子智力發展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孩子情商和道德品行的培養,不應該繼續唯成績是論,那麼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培養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過分地干涉孩子,情商和道德品行的培養主要是依靠孩子的自律,父母的教育這個時候應該起着引導和輔助的作用,要培養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識和能力,要真正地明白尊重和規範對這個社會的重要性。其次,作爲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營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平等對話和互相理解會對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起到重要作用。作爲家長應該克服家長作風,做到以理服人,尊重孩子的權利和自由,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瞭解孩子的意願,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平等、寬容、和諧的家庭氛圍是道德由外化向內化發展的基本條件,而強制、高壓的家庭氛圍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大大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最後,我們要學會轉變觀念,意識到培養孩子社會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國家的教育一向是重智商輕情商,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有所變通。在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不是隻埋頭在書本的世界中。作爲家長,要清楚地瞭解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認識自己孩子身上的優缺點,鼓勵孩子大膽進行社會實踐,在家庭教育中適當培養孩子與社會接觸和交流的能力,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總之本文在闡述了中美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中美家庭教育上的差異,透過這些差異認識到自身家庭教育的不足,學習美國家庭教育中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借鑑美國的先進教育理念,轉變我國家庭教育理念,提高我國家庭教育的水平,爲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