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當前設計教育的幾點認識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7W

摘要:藝術設計學科的建立使我國設計教育蓬勃發展。文章就設計教育的現狀提出應該從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高校設計教育與社會設計教育、國際設計教育與國內設計教育的關係中來認識,以此在整體上提高國內設計教育水平。

對當前設計教育的幾點認識教育論文

關 鍵 詞:設計教育 高校設計教育 社會設計教育 國際設計教育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藝術設計學科在高校造型藝術教育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那種以繪畫爲中心的課程結構模式日漸消解。自我國加入WTO後,社會生產中的各行各業均在不同程度上急需設計人才。以往的設計教育模式,如今已不能滿足社會的急劇需求,這便出現了目前全國大中院校紛紛設立藝術設計專業,社會部分培訓機構均以不同形式開設了設計教育課程,以滿足企業需求而獲得商業利益。面對這種良莠不齊的教育局面,筆者擬就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的關係、高校設計教育與社會設計教育的關係、國際設計教育對國內設計教育的滲透這三方面談些個人看法。

一、設計藝術學與美術學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1996年7月頒佈的新專業目錄,已經將“設計藝術學”與“美術學”並列,明確地將“設計藝術學”與“美術學”在專業上分離,使設計藝術學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後,國家教育部將“藝術設計”定爲本科專業名稱,而“設計藝術學”則作爲研究生專業之稱。美術學曾經包含過藝術設計學專業,即使在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各立門戶之後的今天,很多高校的設計專業均歸爲美術學的門下,因而其教學模式在短期內很難擺脫傳統美術教育的影響。這種將設計教育與繪畫教育混爲一談的情況在當前國內的設計教育中普遍存在,其實質是沒有從根本上理解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的區別。相當一部分高校看到社會對設計人才的急劇需求,便順水推舟地在美術學專業中增設“藝術設計史”“設計概論”課程,如此就謂之設計教育。在沒有從學科本質上明確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兩者關係的前提下辦設計教育勢必會歪曲設計專業的存在理由,直接影響設計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協奏規律,流弊甚遠。因此,要想從真正意義上發展設計專業,首先就要在教育理念上理清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兩者的關係。

二、高校設計教育與社會設計教育

既然藝術設計學與美術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那麼在藝術設計學中也有必要明確深化教育的承載面和專業層次。有人說,學設計專業的高校學生畢業後到社會工作纔是真正念大學。這句話是否成立,暫且不論,但其隱喻指出設計教育包含着兩個承載面:一個是高校設計教育,另一個是社會設計教育。面對當前紛繁複雜、良莠不齊的設計教育局面,筆者愚見,有必要對高校設計教育和社會設計教育在概念、特徵、功能上進行再認識。

高校設計教育是指高等院校美術、設計院系開設的各種專業教育,有明確的教學大綱,獨立系統的課程體系及理論支撐,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難能可貴的是高校設計教育無不例外地開設了藝術設計史課程,這應該是設計教育作爲學科價值存在的學術依據。陳振濂先生曾力主高校藝術教育走“先‘學’後‘術’”的辦學模式,在學術理論上明確設計專業的學科定位,突出學術性,保持技術性,力促藝術教育達到人文與科學精神的和諧統一。一言以蔽之,即高校設計教育當以培養進階設計人才爲目標,重點是對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

社會設計教育從廣義上理解是指除高校外的所有設計教育機構,包括各種設計工程公司、工作室及公私培訓單位。狹義的僅指以培養電腦設計操作的私營培訓班。社會設計教育的存在,有其積極意義,可以說是對高校設計教育的一種拓展與補充。而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本身固有的無序性,開設的課程難以形成系統性,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加考慮地給學員灌輸各種機械的電腦操作知識,其目的顯然是以培養設計“圖夫”爲主。

高校設計教育雖與社會設計教育存在明顯區別,但也必須清醒看到兩者之間存在的共性——以服務社會發展需要爲根本。同時,高校設計教育所培養的學生畢業後一樣流向社會,成爲廣義社會設計教育的組成部分。如何使高校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與社會設計教育自然地融合,並保持學院派的優勢呢?又如何使高校設計教育與社會設計教育互爲補充,協調發展以共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呢?要解決這兩組矛盾,還是得從自身的課程設定與定位上尋找答案。

高校設計教育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佈“藝術設計學”專業以來,到1998年國家教育部將“環境藝術設計”“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室內與傢俱設計”原來高校設定的七個專業一併歸屬於藝術設計專業範疇之後,由此標誌着藝術設計專業正式成爲一門獨立的專業學科。現在藝術設計學形成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個梯度,研究生教育中,藝術設計學還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都有研究生層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層次,專業美術院校具有明顯的優勢。其他綜合性大學、師範、理工類大學則不同程度地在努力向研究生教育層次提升。高校設計教育的落差使得各校之間在如何統一開設基礎課程上陷入了尷尬。定位當然是不言自明的,關鍵是基礎課程要達到相當水平,已明顯地與社會設計教育拉開距離。隨着計算機在藝術設計中的廣泛應用,當前無論是高校設計教育還是社會設計教育都開設了電腦設計課。社會設計教育表現得尤爲突出,幾乎所有的操作過程都用設計軟件來完成,手繪能力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因此,高校設計教育應借鑑社會設計教育的前車之鑑,在基礎課程上加強手繪技能訓練和設計理念講授。技能訓練是傳統的造型基礎、色彩基礎、設計基礎、設計創意、設計方法及表現,使得課程更爲規範化、程序化、人性化,着重設計方法的學習。至於理論方面可以圍繞“歷史”和“原理”來設定,開設“現代設計史”“工業設計史”“設計原理”“透視技法”等,既與社會設計教育拉開距離,也爲畢業生將來步入社會準備了發展後勁。社會設計教育的優勢在於擁有大量的實際操作,但是其過程嚴重缺乏創意。如高校設計專業在四年中傳授學生一套完整的創意體系,那麼其步入社會工作之後,廣義的社會設計教育又爲其提供了寬闊的實踐空間,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對提高整個設計教育水平大有裨益。廣大設計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注意,在高校設計教育和社會設計教育上明晰概念,引導兩者健康穩步發展。

三、國際設計教育與國內設計教育

世界現代設計教育從上世紀初的包豪斯開始,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當前世界設計教育的理念大部分師承包豪斯範式。國內設計教育相對於世界設計教育而言,只有短短20多年的時間,這期間如果和西方近百年的設計教育史相比,只能說是摸索階段。然而,就是這短短的20年,國內的設計教育已經從功能和形態上形成了以“工業產品設計”“視覺傳達”“環境藝術設計”三大領域爲主的教育體系。

國內設計教育的發展潛力在哪裏?這是當下國內設計界一個既現實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現實是事實如此,無法迴避;忽視是因爲在設計界普遍存在崇洋媚外心理,認爲國內設計教育所遇到的問題只能借用國際經驗來解決。很多所謂的設計師就是拿來主義者,全球經濟一體化雖然已成必然趨勢,然而全球文化卻是多元化的。由此,筆者認爲國內設計教育未來的發展潛力在於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和更新設計觀念。只有自己民族的東西才能真正意義上突出本國特色,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爲世界所接受。靳棣強先生也曾指出,說自己40歲時的設計作品在意識和風格上已經跟國際大師不分伯仲,然而卻一直未能得到國際設計界的承認。後來,他才意識到民族性問題,開始在傳統文化裏尋找有益成分。透過現代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終於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鮮明的民族性,在國際設計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世界設計教育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緊密聯繫,國內也一樣。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且每年均在高速發展。強大的社會經濟實力,直接反映在各項文化、教育事業方面。在今天,我們不可能再像上世紀初一樣推崇西方文化,而應該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價值,使之與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相一致。國內設計教育應該以社會經濟爲依託,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借鑑繪畫教育的優秀經驗,走出一條設計教育民族化的路子來。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順理成章要求設計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相應地國際化,然而由於各國文化的多元化,所以在風格上可以具有多樣性。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內各項建設事業蒸蒸日上,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處在當前提倡文化多元化環境下,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不可取。設計教育中出口必言歐美、日本,那是對本國文化漠視的表現。當然,國內設計教育客觀上還與歐美、日本等國存在差距,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國內借鑑,但如果只是一味唯歐美、日本的設計教育馬首是瞻,那無疑是在作繭自縛,永遠沒有超越的可能。因此,在設計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正確區分和處理好國際設計教育與國內設計教育兩者之間的關係,對提高整個國內設計教育水平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上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2](英)E.H貢布里希著,範景中選編,《貢布里希論設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

[3]陳振濂著,《先“學”後“術”——綜合性大學藝術學專業辦學新思路》[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1)

TAGS:教育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