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宋代趙州宋氏家族盛衰原因初探

學問君 人氣:2.65W
關於宋代趙州宋氏家族盛衰原因初探
  
  論文關鍵詞 宋代;宋氏家族;興盛;衰落
  論文摘要
 趙州宋氏家族從北宋前期開始崛起,歷經三、四代的較爲昌盛的時期,之後便逐漸衰落下去,其興盛時間較短,只有50來年的光景,具有宋代家族忽興驟衰的一般特徵。宋氏家族盛衰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因素,也同當時宋代的、、戰爭以及重文政策密切相關。

  同當時的大多數家族一樣,趙州(今河北趙縣)宋氏家族也是透過科舉興家。宋綬在真宗大中祥符初年被賜予進士出身,實爲家族發達之始。宋綬在仕途上較爲順利,終於位居執政,爲宋氏家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且他在、史學方面很有成就,奠定了以儒學傳家的家風。宋綬的兩個兒子敏求、敏修,相繼考中進士,雖然在仕途上未能趕得上其父親,然在文學上的成就超過了宋綬,並進一步將家族的文學傳統發揚光大,受到當時士大夫的高度稱讚。時人將宋氏家族與鉅野晁氏家族相提並論:“宋興五十載,至鹹平、景德中,儒學文章之盛,不歸之平棘宋氏,則屬之澶淵晁氏。二氏者,天下甲門也。”這是宋氏家族最爲風光的時候。到宋敏求的子孫輩,他們大都憑藉父祖輩的恩蔭步入仕途,中科舉者更加少見,並且仕宦上大不如前,多爲中下級官吏。元符年間,宋氏家族藏書的焚燬,更是爲家族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所以從宋敏求的兒子輩時,宋氏家族就已經開始衰落。宋輝是南北宋之交的有望振興宋氏家族的關鍵人物,但他爲官口碑不佳,其名聲甚至給宋氏家族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靖康之亂以後,家族支系分散,儘管有中進士者,但也沒有顯達的,而且在上的造詣也不如前輩那樣光彩照人,這時宋氏家族徹底衰落。宋駒以後,宋氏家族再也沒有聞人活躍在政治舞臺上。趙州宋氏家族從北宋宋綬開始算起,綿延至南宋,歷時將近200年,其興盛期只有短短的50多年,衰落的時間長達100多年,至南宋寧宗末期,徹底退出了舞臺,再也不見有人列籍仕版,甚至沒有該家族成員活動的記載。
  
  一、宋氏家族得以維繫的原因

  
  1、蔭補做官
  蔭補,又稱爲“恩蔭”、“任子”、“門蔭”、“世賞”等,是朝廷根據官員職位、官階的高低而授給其子弟、親屬、門客以相應的官銜和差遣的制度。宋代是蔭補制度最爲氾濫的時期,蔭補名目繁多,如郊祀蔭補、致仕蔭補、遺表蔭補、轉官蔭補等等,宋代多數七品以上官員均享有蔭補權,尤其是宰輔等進階官員可補數十人之多。蔭補制度最大的受惠者是宰輔,他們在職期間乃至去職以後,子弟、親屬都從這項制度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宋代的入仕途徑最主要的便是科舉和蔭補,而在宋代官僚中,蔭補入仕者佔大多數,據張希清先生估算,宋代平均每年由各種恩蔭補官者平均不下500人,比科舉每年平均取士約361人的數目大得多。
  宋代重視科舉出身人,大多數家族是以科舉起家,家族成員透過不斷參加科考中舉做官進而得以顯達,維護作爲官僚世家的地位,但其他因素如恩蔭、婚姻關係等等在維繫家族發展過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宋代既有一些顯著的科舉家族,如河南呂氏、東平梁氏、鉅野晁氏家族,這些家族中先後有幾十位中進士,做高官;也有一些進士較少的家族,如管城畢氏、河內向氏等家族,這些家族中曾出現過宰相等高官,併爲子孫的恩蔭打下了基礎,雖然也有進士,但並非代代中舉,子孫憑藉祖先的餘澤而代代步入仕途,卻也能綿延幾十年乃至百年之久。以恩蔭來維繫的家族可以說是宋代大多數家族的一個特徵,宋代趙州宋氏家族正是這樣家族的代表,宋綬是以科舉興家,官位最高,位至副宰相,從而爲子孫後代恩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宋氏家族透過科舉入仕者非常有限,據現有資料,該家族中只有第三代宋綬,第四代宋敏求兄弟三人,第七代宋坼,第九代宋駒中進士,只有六人而已。整個兩宋時期,宋氏家族的成員差不多都是透過恩蔭步入仕途的。
  
  2、家中豐富的藏書是其得以維繫的文化保障
  趙州宋氏家族作爲一個藏書世家而著稱於世。宋代延續二世以上的藏書家庭絕大部分是仕宦之家,如新喻劉氏、鉅野晁氏、明州史氏等都是宋代著名的仕宦大族。豐富的藏書不僅爲家族創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更爲子孫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資源,使得大多數藏書世家的成員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得以維持儒學家風和門風。
  如鉅野晁氏自晁迥以下,以翰墨爲業者連續六七世,不但藏書之富爲世人所稱道,而且“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要歸功於其家族中豐富的藏書。“自王文獻、李文正、畢文簡、趙文定四三公,富有九氏百流之書,而晁氏尤瑰富閎溢,所藏至二萬卷。故其子孫粹掌勵志,錯綜而藻績之,皆以文學顯名當世。”更爲典型的例子是新喻劉氏家族。自劉氏家族的開創者劉式死後,夫人陳氏聚家中藏書於一室,名曰“墨莊”,教五個兒子晨夕苦讀之,後皆相繼考中進士,以經史之學見重於士大夫。
  趙州宋氏家族也是一個有名的藏書世家,藏書達三萬多卷,而宋綬、敏求父子都以文學、史學顯名當世,後代子孫大都能繼承詩書傳家的家風。陸友仁便指出了宋氏前後四代家風不衰之故:
  宋宣獻公綬,楊徽之外孫,徽之無子,盡付以家所藏書。後與父皋同在館閣,每賜書必得二本,子敏求、敏修,並以文學見稱於世,其藏書之盛有以也。
  可惜的是宋氏家族的藏書在哲宗元符年間因火災毀於一旦,對於以學術傳家的宋氏家族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損失,對後世子孫的學業也有着不利的影響。
  
  3、良好的家庭和家族成員的潛心向學是其得以維繫的內在動力
  宋代的人普遍重視家庭教育,認爲“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許多家族延師蓄書教子,或由父兄執教,或由母教。宋綬的父親宋皋長年在館閣任職,是個飽讀詩書的儒學之士,對其子有不小的影響。宋綬的母親楊氏出身於書香門戶,是翰林侍讀學士楊徽之的獨生女,楊徽之以詩文聞名當世,楊氏又知書達禮,史載她“賢明通書,治家有法”,足以擔當治家訓子這一重任。宋綬的父親死後,楊氏“每躬自訓教,多有規戒”,使宋綬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楊氏的家教頗爲成功。宋綬自小聰穎,史載他“幼聰警,額有奇骨”。而歐陽修記載他的事蹟更加體現少年時期他的聰慧過人之處:“宋宣獻公綬、夏英公竦,同試童行誦經。有一行者,誦《法華經》不過,問其‘習業幾年矣’,曰:‘十年也。’二公笑且憫之,因各取《法華經》一部誦之。夏公七日,宋公十日(一作五日),不復遺一字。人性之相遠如此。”宋綬最終能夠博通經史百家,時人也多把其成就歸因於母教,可見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他的成才起了至爲重要的作用。
  宋敏求的母親,出身於官宦世家,也有一定的文化。她逝世後,蔡襄爲他寫輓詞,稱讚她的賢德:“世閥推臺路,嬪賢秉國鈞。生緣隨跡化,歸處覺空真。訓子清風在,傳家令德新”。
  在良好家庭教育的薰陶下,宋氏家族的成員大都好學不倦。如宋人江少虞記載宋綬的好學事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登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宋敏求酷愛讀書,司馬光稱他:“次道性嗜學,先正宣獻公蓄書三萬卷,次道自毀齒至於自首,從事其間,未嘗一日舍置。故其見聞博洽,當時罕倫。”宋敏求的弟弟宋敏修也“素樂文字州”,宋敏求的兒子宋慶曾“卷不釋手者三十年”,都繼承了好學的家風。南宋的宋駒雖然在仕途上建樹不大,卻也樂學不倦,“家居,或盡一史,露抄雪纂,踰月不出門;野宿,或專一經,山吟水誦,兼旬不返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