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與思考

學問君 人氣:2.51W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調查與思考
  

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些地方和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誤認爲是心理治療,將學生視爲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用測量病人的量表來測量學生,用醫生記錄病史的辦法建立心理治療檔案,有的輔導教師甚至穿上白大褂,給學生造成心理緊張和壓抑。更爲嚴重的是,有的竟然給學生用藥物治療。一些專家呼籲,要防止醫學化的傾向,決不能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醫學意義上的心理治療混爲一談。

上海彭浦中學校長馮永熙說,首先應當弄清楚的是,學生到底是病人還是健康人,媒體宣傳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也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如何科學地使用量表、解釋量表值得研究。有的專家認爲,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從大類上分爲障礙性問題和發展性問題,障礙性問題屬心理疾患,比較明顯,人數也比較少。發展性問題是伴隨學生心理髮展階段和交際範圍擴大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爲不適應,而非心理疾病。這類問題在中小學生中比較多,如果得不到及時幫助和解決,有的也會發展爲障礙性問題。北師大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奇教授認爲,綜合目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目前我國少年兒童身上確實存在着某些心理與行爲問題,但其中的許多問題是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現在孩子所面對的問題有許多是從前的孩子不會遇到的,而適應這種變化,不僅是他們面臨的發展任務,同樣也是成年人面臨的發展任務,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客觀的、歷史的認識。很有必要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分析,分析研究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研究過程本身是否客觀科學。

預防勝於治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着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些專家認爲,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當劃分出幾個層次,以進一步明確學校的任務,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鍊;二是心理諮詢,是被諮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問題人的一種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療,即具有較嚴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專門心理治療。這種情況一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較少。因此,心理治療不應當是學校的主要任務。

原上海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張聲遠認爲,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種消極目的,預防和發展纔是積極目的。學校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爲,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

“預防勝於治療”,學校要爲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這比矯正學生心理問題重要得多。正如上海師大心理學教授傅安球所指出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着眼於學生的健康和發展,而不是問題矯正。

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當務之急是轉變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觀念,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堅持學生心理各要素的.協同發展。

當前,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一些學校尚存在模糊認識,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一些地方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爲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學習成績,只偏重於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焦慮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試前心理調適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係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個層次是,第一,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第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第三,開發學生心理潛能。透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

石家莊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曹朝陽認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幾項原則:一是發展性原則,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於促進學生心理髮展,而不僅僅限於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二是堅持主體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髮展的自學性和積極性;三是相容性原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創造出無拘無束、相互交流的氛圍,形成師生間最佳的“心理場”,才能對學生的心理髮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四是活動性原則,要透過活動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五是成功性原則,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六是協同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懂得心理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重視心理教育中對學生心理的各種要素要協同發展,以收到協調、同步、互補的功效。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當在心理髮展水平上達到正確與充分的程度,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上表現出全面與和諧的特徵,在發揮潛能和適應環境方面有高效和成功的表現。


論文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