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加權平均數》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96W

加權平均數是教學的難點。難在對“權”的理解。從小時侯開始,學生心中的平均數的定義就是數相加再除以個數。而加權平均數的特點是並沒出現所有的數據,相同的數據只是給了權數,這就引起學生的困惑。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加權平均數》教學反思,歡迎參考。

《加權平均數》教學反思

《加權平均數》教學反思一

**月21日第六節課是我的一節公開課,爲了這節課我作了充分的準備,導學案、課件都是仔細斟酌,反覆修改,甚至每個環節所需的時間,過渡銜接的語言,我也都是推敲再三,儘管如此,可一節課下來,還是讓我很不滿意。

說來也巧,廣水的教育同仁原本定於這天上午來我校觀摩的,由於客觀原因改爲下午,因此臨時將第六節課調至第五節。午睡結束就是第五節課,我很擔心學生的精神狀態,想讓學生早點清醒過來,但又害怕學生沒睡醒而影響課堂,只能在辦公室坐等時間的流逝。起牀鈴響,我迅速走進教室挨個叫醒學生並告知他們臨時調課的事情,讓他們趕快活動活動,提提神。儘管我催得既緊又急,可學生們卻是一臉的木然,惺忪的眼睛,焉不拉幾的動作告訴我,這節課學生可能“活”不起來。

上課鈴聲還未響,廣水的老師已陸續走進教室,看看這陣勢,聽課的老師都把學生圍滿了,我估摸新舊學生可能又不敢張嘴了……整堂課按部就班地開始了。我首先讓學生對着導學案的導學自學部分自學,我發現學生的目光完全是呆滯的,壓根兒就沒有動手做導學案上的題的意思,這讓我信心全失。

本節課的內容是加權平均數,因該內容與能前所學和數學知識沒有任何的關聯,對於什麼是權,什麼是加權平均數,學生一無所知,更何況在本節內容中權首先是以比的形式出現的,更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基於這一點,我大膽地將教材的內容作了調整,把加權平均數的概念首先拋出來,並簡單舉例引導理解。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加權平均數,理解什麼是權,知道套用公式計算加權平均數。

交流協作部分設計了四個不同的問題,先從算術平均數出發,再分別給出兩種不同的權來分別計算兩名選手的平均成績,最後透過觀察比較得出權的重要性,體會權和加權平均數的'重要作用。出於對完成教學任務的擔心,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太短,再加上學生很少見到有這麼多陌生的面孔,顯得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哪怕是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來討論也很少有人說話,即使是說,也只是簡單的小聲的說兩句,平時的的嘰哩呱啦蕩然無存。無奈,我只能包辦代替。課後想想,這個環節我有點兒太急功近利了,還是應該多給學生點兒時間的,可能他們不能討論出“加權平均數的作用”,但他們能夠透過觀察計算的不同成績中,體會到權的改變會影響這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鞏固拓展部分我設計了兩道題。第一題是複習加權平均數的算法。在這一題的第一步中“若選手三項成績同等重要”則應錄取誰。分析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提出只比較選手三項成績的總和即可,我給予了簡單的評定,就指引着學生用算術平均數來分析。其實這個地方的引導很不得當,若是能在這個位置理解“同等重要”來說說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與區別,可能學生會理解得更好。第二題給出三名應試者的創新能力,計算機能力,公關能力的測試成績,讓學生爲公司要招聘網絡管理員、客戶經理設計合理的權。這可以說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綜合複習,也是本節課課堂氣氛的提升,精彩的亮點所在。可惜的是我並沒有把握好,只是分小組討論後,讓代表簡單地說了一下所設計的權重。若能夠就事論事,讓學生說完所設計院的不同權重之後緊接着就透過計算來驗證一下,可能就是最完美的結局了。

四十五分鐘的時間不算長,可在沉悶的氣氛中卻感受到了它的久遠。整堂課氣氛沉悶,儘管我採用了小組競爭的方式來激勵,可仍不見起色,平時的嘰嘰喳喳成了大眼噔小眼,平時的你爭我搶此刻卻成了你推我讓,讓我感覺山裏的孩子就是山裏的孩子,進不了檯面,聽課的人多一點兒就掉鏈子。

這節課在計劃中有條不紊的完成了,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更多的卻是不盡人意。透過本節課學生可能掌握了加權平均數的算法,但是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思想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從課堂上的疏漏足以說明這點。基於此,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中,不能只顧着當堂課的任務完成與否,而更應着眼於整個數學,從整個初中數學的角度來定位每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從更高更廣的角度來審視教學內容,有的放失的選取教學方法,只有這樣,課堂纔會更完美!

《加權平均數》教學反思二

3月31日,我校迎來了華師大新基礎的負責團隊,其中吳老師聽了我的一節課,內容是加權平均數。在聽完課後,吳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詳細的評述,是我對此堂課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此我對這堂課也進行了全面的反思,收穫如下。

一、小問題

1、有一個問題是估一估什錦糖的單價範圍在哪裏?在這裏可以改爲兩個問題(1)、配成什錦糖有幾種可能。(2)、在什麼範圍之間?在這裏,把一個問題改成兩個問題,把問題放大,讓學生有討論的時間和空間。

2、在第一大塊尋找學生的資源的時候,找答案的意識強,不關注全體學生,這也是問題,是隻關注結果的一個病根。

3、在第一大塊教學的時候,沒必要兩次估計什錦糖的單價,這是在移植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二、相對較爲突出的問題

1、對於資源的收與放吳老師作了以下解釋,她認爲收資源的類型有以下幾種(1)、辨析提升型。(2)、有機溝聯型。(3)加工生成型。本節課屬於第三種。第一層次資源是當學生出現a(60+100×4)時老師可以問這是什麼意思?學生可回答一千克水果糖與4千克巧克力合起來的價錢。第二層次資源是(60+100)÷(1+4),這裏主要是讓學生體會總價是兩千克的,與5千克數量不對應。第三層資源是(60+100×4)÷(1+4),也是讓學生體會不對應的思想。另外一層意思是(60+100)÷2是求的一千克巧克力與水果糖的平均價,與這裏的要求不一致。

2、如何在一堂課中體現神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滲透數學研究方法,這裏體現在配糖前交代研究的前提、目的。第一步:比如配置5千克什錦糖,可以是多少水果糖以及可以是多少巧克力呢?讓學生說一說。第二步:師先說怎麼去研究呢?以此交代研究目的,那麼多的研究方案,可以從個例開始,個例研究好之後,再大量例舉事實發現規律。第三步是例舉時,再一次問:怎麼例舉有助於發現規律。

(2)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這裏可以先由一個學生研究其中的幾種情況,然後四個人一組彙總,透過這種形式一是激發參與意識,二是養成合作習慣。

(3)進一步重心下移,在合作的過程中,第一種簡單要求可以是我講,同桌複述。第二種稍高要求兩人輪流講。第三種是進一步要求,四人合作,共同彙總。最後一種最高要求是個體與羣體合作,當一個人會並說的時候,其他同學可以輕輕的說。千萬不要一起讀,重心要下移。

3、融練習與只是形成過程中的豐富性,比如在第三大塊的教學中,當巧克力多的時候,什錦糖是五千克。那說果糖多的時候什錦糖可以是多種千克數,這樣可以把總價與千克數的對應放到不同的環境中。又比如(100+60)÷2讓學生體會到可以同是5千克,或者是3千克等也可以這樣做。另外也要加強中間價的說明,什麼叫中間價,是兩個價格的中間數。這樣就可以在巧克力多的是時候更容易發現什錦糖的更小价格範圍了。

以上是我在本次調研活動中的一些反思,當然也有不足與需改進之處,在今後的教學研究中還需進一步的提高,這也是我當下的我急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