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18W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報告文學,也是台州學院鄭友霄教授定位的實用文。所謂實用文,“大致相當於與文學對舉時所稱的‘說明性’文章”。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一

宜昌之行,所有參加教學研討課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宜昌的老師所講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授課老師得體的教態、精妙的語言深深吸引了與會的老師們。整堂課節奏緊密,課堂氣氛活躍而不失控制,充分體現了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課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幸運地儲存了當時老師上課的課件。這學期說要講公開課,我便想到借薦下當時老師講課的課件,用自己不太成熟的方式在自己的班上實驗一下。

教學思路是根據宜昌老師的課件來安排的,沒有準備很多文字以外的拓展,僅僅只是圍繞文章內容準備了幾個問題,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就是讀課文,包括初讀、再讀和精讀。初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描寫羅布泊往日“仙湖”風采的句子;再讀課文,小組內交流討論:1、失去了生命力的羅布泊是什麼樣的?2、是什麼原因導致羅布泊的消失?最後以小組爲單位,思考“塔里木河兩岸的人們是對哪些自然規律認識不清,才導致如此盲目的行爲?”並利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想想“如果要恢復羅布泊的往日生機,應該怎樣做?”

在完成這些問題時,主要是鼓勵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內容,然後有感情的朗讀。根據朗讀情感的指導,進而揭發出文章的主題:消逝了的羅布泊是令人心痛的,我們在今後的發展中,要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懊悔。

這節課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是成功的。孩子們在這堂課上的表現極爲踊躍,各小組都是爭先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積極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下課,一個個兒的還在那爭論着。本來因爲有聽課的領導和老師還稍顯緊張的我,在他們的帶動下,“砰砰”跳動的心也逐漸平復下來。甚至於後來的教學內容,幾乎都是跟着學生們的發言來開展的,都跳脫了我事先的預設。不過幸好他們所說的,也一直是圍繞着文字內容來的,所以終於很順利的在下課前一分鐘結束了整節課的內容。

課後,再細細回想起這節課,不足之處顯而易見。因爲自己教學思想的不成熟,單純借薦他人,卻少了自己的思想,因而導致課堂雖然活躍,但知識性不強,學生從這一節課的收穫甚小(這個是後來透過學生了解到的),這也就成了一種“空而不實”的局面。對於中學生來說,課堂氣氛活躍是件好事,但不能因爲過分追求活躍而失了教學的本分——透過這節課,想讓學生有什麼樣的收穫?這個問題,在課前我甚至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而僅在於想模仿老師的課堂。殊不知,自己對於課堂的掌控力還遠遠不夠。

這次的講課,也讓我想起了去年對王君老師《老王》這堂課的模仿。也是一堂失敗的課,儘管孩子們很配合的讀、思考、討論,但結果依然是不盡人意的。很明顯的,他們並沒有透過學習,而對老王的悲慘遭遇有絲毫的同情心,反而是當作一個笑話,他們覺得好笑。這個,實在是讓我這做老師的覺得可悲。

兩次模仿,兩次不太成功的課,給我最深的啓示是,語文課,還是得有自己的思路,要融入自己對文字的看法,要教給學生自己從文字內容中所能理解出來的東西。名師的課堂,因爲是他們自己的思想,所以精彩。而我的課堂,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一步步走,一步步前進。

前路,在自己的腳下。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二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課上下來,可謂是有喜也憂。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在本節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字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字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字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於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於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爲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設定了以下三個環節,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後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三、匯入環節不夠恰當。等到我真正的`上這一課後,才發現我曾經的自以爲是。爲了不像別的老師那樣乾癟的進入到課堂主題,想充分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我設定的講夢話,學生難以理解,且關係好像不大,反而爲後面教學走了彎路。其實,我下來之後也看了網絡上有很多很妙的匯入都是值得借鑑的。如一位老師朗聲詩歌《羅布泊今昔》——

樓蘭女郎/有着西子的明眸/她的笑臉/映亮羅布泊渙渙的春水/胡楊樹像茂騰騰的小夥子/卻羞澀地撩不開她的面紗……

樓蘭女郎把明媚的眸子/留在羅布泊的夢裏/羅布泊把渙渙的春水/留在我們的記憶裏/我們把所有的美麗/留在了黑色的文字裏……

引導學生對比賞析匯入新課,就是不錯的做法。

四、朗讀缺乏層次性。我在引導學生賞析第22段時出現的過錯就很明顯。

——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裏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裏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當一個學生讀完這段話後,我便問:“你覺得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情來讀?”他回答後我馬上讓學生反覆朗讀這一段。學生讀完後緊接着找了幾個同學來讀。看學生讀得差不多了,便開始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賞析本段,賞析完畢後,馬上又提問:“這一段應該用什麼樣的感情去讀?”結果學生又讀了好半天,就這一段浪費了近乎十分鐘。課後想來,這個細節處理得不好,其實,一學生讀完後,就可以從字詞入手賞析,從而深化到情感朗讀上。而無需讓學生做那麼多的無用功。

“新的語文教材,加強了給學生審美體驗、情感薰陶的文章的選入。這一鮮明的變化,其實也明確地提示我們:語文教育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人文性,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對於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這一標準也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既重認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尤其是在閱讀目標上,應糾正長期流行的理性化分析的偏差,強化感受性,強化體驗性。”縱觀全課,我在新課標的把握上還欠缺很多,課堂上留給學生的時間還是不多。對於“少教多學”這一理念實踐的還不太好,後期須待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