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16W

在4月19日全區六年級語文教研活動中,圍繞“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這一主題,我執教了第18課——《泊船瓜洲》。教學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歌,我試圖從新課標所提出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進行操作。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3、運用所學的方法感受補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學流程是:1、抓字眼,明詩意;2、入詩境,悟詩情;3、歸納學法,拓展學習。爲切合本次活動的主題,我側重解與讀的方法。

小學五年級語文《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以課爲例,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環節中,其中一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a.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並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間”什麼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麼詞?隔開了什麼?(看示意圖)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裏呢?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人”、“數日”何意?“數”何意?)還從哪裏知道山很少?(摳住“只”。透過示意圖直觀瞭解京口於瓜洲的位置關係。)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讓學生先透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閱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透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此文轉於]課外閱讀詩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於感悟詩情

情感總是伴隨着認識過程而產生,情感體驗同樣對認識過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課教學中,我透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圖片,教師描述)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盪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

(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本班在五年級時開展過爲期四天的農村實踐活動)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三運用所學,適時拓展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第7條強調,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學習任務後,及時歸納學法,讓學生自學補充作品。

在拓展學習上,我選擇了詩人余光中的《鄉愁》,這篇作品與《泊船瓜洲》在體裁、情感以及作者與南京的關係都是是相近的,容易幫助學生體悟生活經歷中尚難理解的去國離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體詩,一是現代詩,拓寬了閱讀的時間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國,實現了情感昇華,深化了學生情感內涵。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爲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爲大家展示一節課,並得到很多中肯的評價,於我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良機。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新課標理解的不透徹,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