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五年級《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27W

在撰寫時應重點講清楚每個環節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論依據,還要做到前後呼應,使前三個方面內容落實到實處。下面是關於小學五年級體育《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五年級《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說課稿

  五年級《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說課稿

本課教材爲五年級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爲第一教時,共分五教時完成。

一. 設計指導思想

1.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建立在學生自我歸納、演繹、實踐的過程之中。因此,學校教育應把握這根主線強化對學生進行知識運用與實踐的培養

2. 體育教學的內容根本來源於人們的生產勞動活動或生活,並透過體育教學達到提高生產勞動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學除應強化以上這根主線的培養外,還應與受教者的生活勞動緊密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勞動的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勞動積澱促進其體育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對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的再認識

基於以上的認識,不禁產生了對傳統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的反思,認爲有必要對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進行再認識。

認識之一: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爲什麼要教?除了傳統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過越障礙的能力。那麼,生活中的障礙是否都需要從障礙物的上方一躍而過呢?是否不論高低一律都需要費力越過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體育教學就有必要發展學生多種越障能力,根據不同障礙選擇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領。這樣的培養,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啓發、激勵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和思維習慣,就是學生一次次的歸納、演繹、實踐的過程。

認識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時的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從教材分類來看,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屬於跳躍教材,它與其它跳躍教材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傳統教學往往忽視了這種聯繫,僅以教會爲目的,不能爲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遷移通道,因此每次學習都是廢舊而立新,教者費力、學者費勁。那麼,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與其它跳躍教材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呢?筆者以爲,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而落地方法的自然養成則是整個小學階段跳躍教材的`重點,所謂“不求攻彼,先求自保”,體育教學的一個目的就是學會自我保護。

認識之三:可否“浪費”一小部分教時,對以上的一些反思進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結果是無意義的,筆者以爲值得做一次嘗試。首先,現行體育教材重複性大,“浪費”的這一部分教時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嘗試成功,則可重新開闢出一片廣闊的空間供我們繼續探索,對傳統體育教學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三.本課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理清知識,架設知識遷移通道,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以鞏固跳躍能力的發展。

2. 訓練學生思維力,以發展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練習習慣。

4. 發展學生力量素質,提高彈跳能力。

四.目標落實與教學過程

1. 匯入學練

教師提示跳躍落地要求,學生分散複習已學過的跳躍方式,體會落地輕巧的要求。教師巡視指導,幫差補缺。

2. 揭示課題

提出本課學習內容與要求(合理過越障礙),出示第一高度(低),啓發學生交流、思考過越方法,並分組嘗試。教師巡視啓發、激勵。

3. 引入跳過障礙概念

教師集中介紹學生的一些方式,強調根據障礙情況合理選擇過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較高),師生共同篩選過越方式,得出結論(較高障礙跳過)。

激勵想象跳過方式,組織小組交流嘗試,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嘗試。

集中展示,學生演示,教師講評,得出結論(只要不觸標誌,任何跳躍方法都值得嘗試,但要注意落地輕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勵學生嘗試用已有方法跳過(預計絕大多數學生將失禮)。

4.匯入側向直腿擺動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篩選過越方式(雙腳蹦越已無可能,必須單腳跳起跨過)。

組織分組嘗試單腳跳起跨過動作,教師巡視。

集中組織好差生對比演示,學生對比觀察分析成敗原因(兩腿總是鉤到標誌)。

啓發思考解決兩腿總是鉤到標誌的矛盾,小組交流提出假設、分組嘗試假設。教師巡視啓發。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結論(直腿跨過)。

分組嘗試,驗證。教師個別輔導。

5.遊戲:過越障礙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勵學生自告奮勇嘗試直腿跨越(估計

將會全軍覆沒)。

提出問題:如何過越?學生假設、個別嘗試(又是全軍覆沒)。

教師示範(從下鑽過)。揭示根據障礙選擇過越方法的道理。

講解遊戲方法規則,學生分組自設障礙,自行設法過越,師生共同參與遊戲。

6. 小結講評。

本課只是對筆者一些“奇談怪論”的嘗試,可能有思考不周之處,懇請諸位同行幫助出謀劃策,以便不斷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癡人說夢”,也請衆位同仁“當頭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