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2.17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5篇)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數學實驗教課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節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也就是課本47頁到48頁的內容。

本節是乘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2、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1、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採用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進行教學。結合學生年齡及新課改要求,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等進行教學。

四、學法選用:

結合本節教材和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準備讓學生採用“觀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兒童認知規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二)交流探索,解決問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在第一環節用3分鐘,直接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我打算用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學生理解了乘法含義後,安排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那麼第三環節估計要用15分鐘。剩下大約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對乘法的認識。下面我詳細說一下每一個教學環節。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一上課我將創設這樣情景:出示課本情境圖,讓學生看看遊樂園都有哪些項目?然後用觀察 —— 提問題——列算式的方法解決小飛機裏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車裏一共有多少人,過山車裏一共有多少人。透過數一數活動和列加法算式解決問題,從中積累相同數相加的感性認識,爲學習乘法作知識遷移。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整個過程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我們自己的需要。當學生對幾個幾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時,下面讓學生用算式把幾個幾相加表示出來,剛開始可以說一些短的如:5個3相加、4個6和7個2相加讓學生輕鬆完成,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另一種運算表示。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是在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乘法和我們的加法算式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告訴學生×叫乘 號,後讓學生觀察乘號像什麼,可能學生會說像錯號,像漢語拼音裏的x。想力豐富的孩子會說把加號變斜就是乘法。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加深理解。學生在上面知道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師講解7個2相加,相同加數是2,在乘號的前面寫2,相同加數的個數是7,在乘號的後面寫7,7個2想加得14,然後老師教學乘法算式的讀寫法。7個2相加等於14,所以2×7=14,也可以寫成乘法算7×2=14。讓學生試着讀出乘法算式。葉聖陶先生曾說:“當老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手”。學生對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認識後,可以讓學生嘗試把3+3+3+3+3=15和6+6+6+6=24讓學改寫成乘法算式,最後進行反饋矯正。接下來出示旋轉木馬圖,解決“旋轉木馬上一共有多少人?”學生觀察並列算式:3+3+3+2=11,教師提問:這個算式你們爲什麼不寫成乘法呢?那什麼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引導學生說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環節結束,下面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鞏固練習,開智培能。

爲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四個層次的練習。第一關看誰讀得最響亮,採用個別讀、集體讀練習,儘可能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使學生熟練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後面三關讓學生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爲了加深學生對乘法理解,我將設計了第四環節的教學:及時總結,深化新知。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教師不要急於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他對乘法的認識,也許語言不是那麼準確,表達不是太確切,只要孩子能正確說出他對乘法的理解,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我的教學過程已全步結束,下面說一下板書設計。

六、板書設計

簡潔而又提綱領的板書不僅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精縮,而且也會使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一目瞭然,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頗費了一番心思。我把課題寫在主板書的最上面,它告訴了孩子們本節課的中心內容,下面是連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對照,不僅美觀,而且有層次的呈現了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樣的板書簡潔、清楚、明瞭。

七、“誘思探究教學論”在本節中的具體體現:

本節課,我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和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去組織教學。課一開始,我創設森林運動會開幕式的情景,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中,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並讓學生觀察遊樂園的圖片,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同時雙基得到落實,能力得到發展。透過學習學生不僅獲得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又感受到數學的妙趣、知識的價值。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2: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讀寫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義。

3: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這一節課,我從四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

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因此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教科書第44頁的遊樂場情景掛圖,目的是想透過這張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讓學生觀察圖中每種遊樂活動的人數,並算出小火車、過山車、觀覽車上各有多少人?學生看見這張圖後興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師交代的任務,回答出:小火車有3+3+3+3=12人,過山車上有2+2+2+2+2+2=12人,觀覽車上有4+4+4+4+4=20人。(教師同時板書)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環節。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據這個宗旨我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分小組擺圖形遊戲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擺出幾個相同的圖形,喜歡什麼就擺什麼,如小松樹,小傘、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組交流:

(1)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你擺了什麼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並把算式寫在紙上。

(2)討論後,老師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圖形展示出來,要求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然後叫學生進行觀察,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進行觀察後,得出結論他們的加數都相同。圖形的展示是爲了讓學生能更好的觀察以上三個加法算式的特點。從而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認識乘法

這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

(1)首先我講解“乘法的含義”,出示一個加法算式,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由於有了剛纔觀察的結果做鋪墊,學生很快說出這個加法算式的加數相同。

透過觀看加法算式演變成乘法算式的過程,教師稍加指導,使學生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還有加一種表示方式,從而引出“乘法”並把“乘法”板書在黑板上,同時指出5×4表示4個5,讀作:5乘4。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加法算式中只有5,爲什麼到乘法中卻多了一個4,並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一遍演變過程,學生立刻得出結論,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來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數,這裏的4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接着演示另外兩個例子來鞏固學生得出的結論,經過這樣一番演示,本課的難點就輕而易舉地被攻破了。

(2)剛纔我們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還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透過這樣的過渡,以3+3+3+3+3+3=18爲例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我先讓學生說一說3×6的含義(學生回答:表示6個3),那6個3連加的和等於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寫成的,那麼3×6應該等於多少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18,接着教師立刻教學生這個算式讀作:3乘6等於18。同時告訴學生這個算式還有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後兩個數互換,寫作6×3=18,讀作6乘3等於18。並透過動畫演示認識乘法算式中第一個數叫做因數,中間的符號叫做乘號,第二個數也叫因數,以及最後的結果叫做積。利用這個動畫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讀寫。

4、改寫算式,鞏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學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B:接着我板書幾個練習,讓學生分別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簡便,並告訴學生以後遇到這類題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運用新知,鞏固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發現圖上每一羣跳繩的人數是一樣的。

2、要求學生用剛纔學過的知識列出乘法算式。(圖上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計算中去。透過這個練習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昇華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能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

(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在座的數學老師都很清楚,“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較爲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們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就更爲困難。因此,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透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說教法、學法

因爲乘法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透過多種活動參與學習。基於這一點,本節課我準備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並運用大量的觀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輔助教學。同時,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各種情境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準備指導學生用“發現探究”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爲“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整體設計。

在長期的教學中,大家都能體會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善於記憶具體事物。所以,我將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啓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激發情意(約7分鐘)

第二層:引導探究,概念形成(約15分鐘)

第三層:鞏固練習,促進同化(約8分鐘)

第四層:遷移運用,深化新知(約10分鐘)

(二)說局部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課一開始就能夠爲學生設計一個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因此,我一上課,準備爲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

師:小朋友,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裏,你們的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出去玩了嗎?都到什麼地方玩了呀?

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會把小孩子的表現慾望充分地激發出來,肯定個個都想把自己的“不平常”經歷炫耀給其他同學。正在他們的興奮中我會趁勢話鋒一轉,說: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公園,你們肯定沒去過,想去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這些聰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課件演示教科書P44的情境圖,P45的情境圖也被濃縮成一個極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圖像,置於情境圖中的一棵大樹下)。

聽完這句話,看到這幅圖,孩子們可能都會“哇”的一聲瞪大雙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正當他們驚歎這美麗的畫面時,我將提出問題:

“在公園裏,你們都發現了什麼?”

“小火車上的人是怎麼坐的呢?”

引導他們說小火車上每節車廂坐着3個人,摩天飛輪的每個吊廂裏坐着4個人等等,使他們初步體會“相同加數”,爲引入乘法做準備。

由於P45的情境圖被濃縮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觀察事物只會直觀地看表面的小學生髮現,所以我就會繼續引導他們觀察:“仔細看看,你還發現了什麼?”

這時可能就會有學生提出“還有些人好像在遠處下棋”,或者可能會說“看不清楚他們在幹什麼?”

抓住這一時機,我說:“他們究竟在幹什麼呢?咱們一起過去看看”。(課件把P45的.情境圖放大演示)

當學生看清是在拼擺圖形之後,我將激勵學生:你們帶小棒了嗎?想不想試一試?請用小棒擺出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並照着這一種學擺幾個,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看誰擺得又好、又多。(在學生擺的同時,我會巡視一圈)

我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在“看中學、說中學、做中學”,不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透過他們自己親眼看一看、親口說一說、親手做一做,獲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滿足了小孩子強烈的表現欲、求知慾,學習興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2、引導探究,概念形成。

在這一環節,我準備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同桌兩人爲一組)互相說說自己都擺了幾個什麼樣的圖形?每個圖形用了幾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後在全班交流時,我將找有代表性的幾個同學說一說,根據他們的回答我將板書幾個有同數連加的和沒有同數連加的等式,以便於下邊的比較學習。由於二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少,空間觀念還很弱,他們頭腦中再現的一般都是他所見過的或學過的一些簡單的圖形,可能會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簡單的房子、樹、魚、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現以下算式。例如:像這樣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條魚、一棵樹)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現在新課標倡導要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習。因此,我說:“老師剛纔巡視了一圈,看到你們的作品都很優秀,看着你們這些優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擺了一種圖形,請看大屏幕”(課件展示)。

爲了從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我準備先讓他們看這些圖形像什麼,然後說出每個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並說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將爲學生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如果老師擺了50個這樣的圖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誰能很快地把算式寫出來。

這時學生肯定會個個眼疾手快、大顯身手,半分鐘後我提問:

“寫完了嗎?沒有一個人寫完呀!爲什麼?”

學生可能會議論紛紛,抓住這一契機,我再說:

“老師有一種方法可以在5秒鐘之內就可以把這50個4連加用算式表示出來,信不信?”

由於學生透過剛纔的親目驗證,他們肯定大多數都認爲不可能,所以會不相信,這時,我會趁勢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之後引出“乘號”教學,我將這樣提問學生:

“乘法既然是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種新的運算符號,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麼?”

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所以大多數學生可能都會猜到叫“乘號”。然後我邊說邊寫乘號,並讓他們觀察乘號的樣子像什麼?

因爲低年級兒童的想像都是以具體形象的事物爲基礎,所以他們的想像富於模仿性、再現性,也因此他們可能會說出:像風車、、像雪花、像錯號、像拼音X等等,我都將給予肯定。在學生認識乘號的基礎上,我再開始教學乘法算式的改寫。

我準備以6個4連加這道算式爲例,先讓他們觀察這個算式顯著的特點,由此認識相同加數4(板書相同加數)然後讓他們看一看、數一數有幾個4。(板書個數)

在此基礎上,我會說:“像這樣6個4連加,我們就把相同加數4寫在乘號的一邊(板書4×),把4的個數6寫在乘號的另一邊(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後,讓學生對照加法算式說說4和6分別表示的是什麼?然後再告訴學生6個4連加還可以用6×4=24來表示。最後教學乘法算式的讀法。

由於乘法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歡的拼圖活動之中,並透過實物圖,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這樣,使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能體會到,小時候學東西學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針對小孩子的認知特點,及時地進行反饋練習就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準備讓他們進行以下練習,課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練習後,我將提出問題:

“透過剛纔的改寫,誰能說說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透過教師的適量啓發與學生的親身體驗,使他們進一步體會並理解了“乘法”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讓他們用手勢來判斷輔板書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並說出爲什麼,然後讓他們挑一道自己喜歡的算式,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

這樣,乘法概念輕輕鬆鬆地就被建立在學生的腦海中,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其實就這麼簡單”,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張揚。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生活中、遊戲中,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發揮會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而重複使用新技能會使兒童有可能構築或重新構築情感圖式。這就像我們小時候剛學會騎自行車,我們會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來回騎一樣。對於他們來說,展示新學到的技能就是一種樂趣,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3、鞏固練習,促進同化。(課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圖填空: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個()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這樣安排,主要是給他們及時提供了“用武之地”,並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成功的歡樂又可以轉化爲一種巨大的力量,成爲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在座的老師都知道,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知識真正爲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這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因此,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體會知識價值,還可以從深層上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於此,我設計了第四個環節。

4、遷移運用,深化新知

我準備讓學生重新觀察風景秀麗的公園這幅情境圖,之後,我先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4

一、教材

1.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

2.教材簡析:

以往的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透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例1則以學生的操作活動入手,展示小朋友們用小棒擺出的作品。教材這樣設計提示教師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要從現實生活與學生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與活動中發現並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呈現出幾個相同加數求和的情況,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建立乘法的意義於頭腦之中。

3.教學目標: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屬於基礎課,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並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的讀法;最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本節課是學生對乘法的第一次系統瞭解、認識。因此,能根據求幾個幾相加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乘法的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學情

乘法的意義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必須切實學好的。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實際生活中,並透過拼擺活動,同數相加的算式與乘法算式對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完成對乘法的初步認識,使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 可見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於學生接受知識、鍛鍊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纔會積極開動腦筋,認真思考,並用最簡潔的方法獲得有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要儘可能地選擇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乘法”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儘早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設計了:“到大家都喜愛的奧特曼家裏去做客,途經圖圖商店被攔住幫忙擺設籃球,奧特曼很爲難不知道該怎麼擺”這樣一個故事情景,使學生產生想幫助奧特曼的願望,進而讓學生用動手擺一擺。我把‘到奧特曼家做客’設計爲本節課的一條主線,用這一情景串起整節課的內容,一方面使教學前後呼應,形成一個整體,另一方面爲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2、採用提問引導探究式的教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基於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義,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乘法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發現並認識乘法,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爲真正的學習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着帶路人、嚮導作用,學生困惑時給予啓發,阻塞時給予點撥;上臺階時給予鋪墊;攀登時,給予鼓勁。教師不主動將結論告知學生,把學生假設於無助的地位,設計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地發現新知,探究新知,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操作實踐,更好理解知識,並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3、音樂輔助法

輕音樂能緩解人的壓力,心情愉悅。因此,在課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輕音樂,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就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學法

梁啓超曾說:“教師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可見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律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對比認識法

透過對加法算式的觀察分類,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

2、由分析到綜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透過對多個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觀察分析,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於學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侷限,經過他們自己獨立探索所得的結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師大膽放手,採用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組討論、組間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見,以達到“共進”效果。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藉助於電教媒體,利用小朋友喜愛的奧特曼邀請勇於探索的小朋友到家裏做客創設情境,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良好愉悅的學習心情,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自主實踐,探索新知

1、在問題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數。

(1)[媒體出示:奧特曼領着大家朝前走,來到圖圖商店門口被攔住了。圖圖請奧特曼幫忙把6個足球放進幾個櫃檯裏,奧特曼爲難了:該怎麼放呢?]只有數學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趣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幫助小熊在櫃子裏擺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見的擺設問題,體味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求知的情境中。然後以同桌爲單位分組合作,用6個小圓片代表6個足球,往長方形格子裏擺,一人擺,一人寫相關的加法算式。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又能達到“共進”的目的。

(2)根據學生彙報合作情況媒體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讓學生根據加數特點分類 ,思考爲什麼分成這樣兩組?從而引出“加數相同”這一概念[板書:加數都相同]再讓學生說說相同的加數都是哪些。[這一環節在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數都相同的加法)兩類。從而增強對“相同加數”這一知識點的掌握、認識程度。爲理解乘法的意義做下鋪墊。]

2、舉例設疑,感知概括幾個幾。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這裏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觀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相同加數相加的實際問題很普遍。同時引導學生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比如:鞋子是一雙一雙地數,一雙就是兩隻,三雙鞋子多少隻?就要把3個2相加。

3、在困惑中創造,認識乘法意義。

(1)遇困惑,激發創造,認識乘法[ 媒體出示:奧特曼計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隻手5個指頭,奧特曼有多少個手指?就要把2個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來,要加多少個5,所寫的連加算式會怎樣呢?”這個問題。使學生體驗到這樣的算式真長啊,寫起來非常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哇!”的願望,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透過小組合交流,創造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利用媒體講述“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發明創造乘法的過程”拔亂反正引出乘法並介紹乘法的寫和讀、認識乘號。[板書課題:乘法和正確的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並且透過對學生進行鼓勵評價,如“小朋友和數學家的發現是一樣的”,讓學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學家一樣探索知識,由此獲得了情感體驗。

(2)認識乘法意義。

學生經歷了的創造過程,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寫乘法算式)

再讓學生將所舉生活中的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並說出各自表示的意義。這樣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3)讓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體會哪種寫法簡便。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體會乘法與加法的聯繫與區別。

三、聯繫生活實際,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我們把這一環節設計爲來到了奧特曼的家,奧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與前面相照應。學生透過觀察食物的包裝說明,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這裏設計的是一個變式練習,旨在讓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課堂總結,情知共融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最令你高興的收穫是什麼?

這一環節設計,是想透過學生的回憶,不僅反饋本課的學習情況,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知情共融。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力圖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爲自主探索的、獲得成功體驗的、主動發展的和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優秀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三單元“表內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表內乘法”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而“乘法的初步認識”又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不強,建立“乘法”概念較爲困難。所以教材結合具體活動情境,從讓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並結合具體的事例,溝通同數相加和乘法的關係。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探究等學習活動,使他們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牢固紮實地建立“乘法”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多位數乘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重點和難點:

我針對他們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把“使學生知道乘法的意義”作爲教學重點,把“使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作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點被大家所共識。因此,我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透過學生在各種情境中的學習,進一步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知識目標:

透過教學,使學生知道並理解乘法的含義,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說教法、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我主要採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探究乘法的意義。在探究發現中,學生成爲“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學有成功、學的愉快,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學具準備

根據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課我準備的教具、學具有: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個學生50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透過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啓發誘導學生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約7分鐘)

第二層: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約15分鐘)

第三層: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約8分鐘)

第四層:課末總結,梳理乘法(約10分鐘)

(一)激趣引新,讓學生親近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概念的引入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教師在開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學生喜歡的動物園一角。“你們喜歡小動物麼?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我看見有兔子、和雞,兔子有幾隻,怎樣計算?雞有多少隻呢?……這樣設計,學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組一組數的現象,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教師接着說:“看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同數相加的例子.不僅生活中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用筷子,一雙筷子有兩根,五雙筷子就是2+2+2+2+2=10,這是提出:如果我們班同學都拿一雙筷子,有多少根?又該如何解決?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慾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起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體驗,讓學生經歷乘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低年級學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爲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過程應該透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發現事物新的本質屬性和規律,進而獲得新概念。現代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行爲,正確的說,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體形象。思維始於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學生觀察電腦圖得出()個( )相加……教師板書同數相加的算式。從而讓學生透過直覺思維,將主體感知與動作直接聯繫,獲得關於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教師接着問:4個2相加可以寫出來,那8個2相加、12個2相加呢?寫起來非常麻煩,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思考:怎樣表示更簡便?透過巧設書寫障礙,使學生在寫和讀同數相加的算式的活動中,親身感受相同加數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實很麻煩,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怎樣表示更簡便的慾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體驗理解乘法意義的過程中,教師應開展直觀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一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同一個加法算式的加數是一樣的,緊接着教師用精煉的數學語言概括:“像這樣的加法,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個2相加爲例,“這道算式中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教師用有幾個相同加數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會乘法算式的意義,然後列乘法算式。4個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還可以表示2×4,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認識乘號。學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和讀法,進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義。學生把另外幾道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透過觀察算式,發現同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教師反問:“有了加法算式,爲什麼還要用乘法算式呢?”學生結合直觀圖形和算式的視覺支撐,進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到:乘法算式是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演變過來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形式,從而初步體會了乘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後,應及時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出來,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教師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像這樣的加法算式,你們還有嗎?請寫成乘法算式。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遷移內化推出其它幾道加法算式對應的乘法算式。學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義,改寫成乘法算式,說改寫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義。接着學生再一次回到動物園提數學問題,列乘法算式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的具體含義。

透過以上三步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由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到乘法運算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動作操作到具體形象思維,最後形成初步抽象思維,並把兩種思維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知了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義。

(三)應用拓展,鞏固乘法的意義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透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學生的知識在發展中飛躍,學生的能力在鞏固中得到發展。本節課在這一環節主要採取直觀反饋、推理判斷等形式,鞏固乘法意義。

1、基礎練習。提供生活情境,寫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圖和算式的對照,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體會。

2、動手操作,配合練習。進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乘法的初步認識。

(四)課末總結,梳理乘法

課末小結不僅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慾望。教師小結時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像什麼樣的問題用乘法?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生活,善於思考,虛心學習,會有更多的收穫!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的內容,並幫助學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數相加與乘法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最後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乘法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