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關於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

學問君 人氣:2.24W

在心身疾病的發生當中,心理應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下面給大家一個概念,就是心理應激,英文叫STRESS,心理應激是指的人對於外界有害的物質,威脅挑戰經過自己主觀評價之後,知道這樣一種刺激,這樣一種不良的事件,或者客觀事物,會給自己造成威脅,可能威脅我們自己的生存和地位,那麼在這個時候所產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爲反應就稱之爲心理應激,心理應激是由應激源引起來的,爲什麼我們進入了應激狀態呢,是因爲我們遭遇到了應激源。

關於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拉扎洛斯曾經給人類所遭遇的應激源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分類,一般來講,按照拉扎洛斯的分類,人類所面臨的應激源可能有三大類,第一大類,災難性事件,第二大類,個人應激源,第三大類,背景性應激源。

災難性事件就是那些刺激強度比較大,對人們的精神上的創傷比較嚴重,而且影響的範圍比較廣的那些事件,比如說火山、地震、戰爭,比如說9.11事件等等,這一類的事情,它影響的範圍很廣,它刺激強度很大,涉及的人數很多,當事人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心理的創傷,或者是遭受心理的挫折。

第二個就是個人性應激源,個人性應激源它對於人精神活動的影響其實也是很大的,只不過跟災難性事件比較起來,它涉及的範圍比較狹窄,影響的人比較少,比如說象失學、失業、失戀等等這樣一些事情,就構成個人性的應激源。

第三背景性應激源,比如像噪音、擁擠、空氣污染等等,這樣一些應激源它的刺激強度不強,但是它的作用時間長,當然還可能包括人際關係的不協調,比如說我跟我們單位某一個同事,我看他不順眼,他看我不順眼,但是我也不能調走,他也不能走,我們倆長期要在一起工作,這樣也構成一種背景性應激源,久而久之會長期使人處於慢性的低水平應激的狀態,也容易患有心身疾病。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應激源作用到人體都會導致人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呢?這裏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什麼因素導致同樣一個應激源作用於我們的個體,不同的個體反應不同呢?大概有以下這麼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個性特徵,這個人是比較外向,是比較內向,這個人喜歡熱鬧的場面還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是喜歡靜還是喜歡動,如果一個人比較外向,如果一個人比較合羣,假如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失戀了,他就會去找他的好朋友,他就會去找老師,他就會去找同學找家人傾訴,獲得情感上的支援,那麼有可能有助於他更平穩地度過他的這個創傷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比較內向,平常沉默寡言,當他遭遇到什麼挫折的時候,內心的體驗就很強烈,有可能出現比較強的內心應激,而且他不善於表達,有可能這樣的應激就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個性特徵,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評價,間接地影響一個人對應激源的反應程度。

第二個就是個人的經歷和經驗,比如說自己以前經歷過考試失敗,然後又奮發圖強,努力學習,然後以後考試成績就上來的,他有這樣的一個經歷,一次考試失敗,不會給他造成特別強烈的影響,所以,也不會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

第三個應激源的可預期性,和可控制性,爲什麼9.11以後,有好多美國人產生了不安全感,上班只要一上大樓,坐在樓裏頭老往窗外看,因爲他覺得9.11事件是當時在大樓裏上班的人,沒有辦法預期,沒有辦法控制,沒有辦法來預測,所以這樣一個事件發生以後,人們就會對於自己在高樓裏工作產生不可控制,產生那種難以預期的這種不安全感。

第四如何解釋應激源,就是人們看到了一種像我前面說的那三類,比如說災難性事件,個人性應激源,背景性應激源,其中之一,作用於我們,我們遭遇到這樣的應激源的時候,我們如何去解釋這樣一個緊張性的刺激,或者是一個消極的事件,這個也很影響我們的應激反應的強度。

第五社會支援系統,是不是有好朋友,是不是有特別關愛自己的家人,如果有這樣的社會支援系統的人,他們對於應激源的這種認知評價,相對的就比缺乏支援的人要好一些,那麼在應激狀態之下,出現的心理反應,他們的情緒變化,往往是一些消極的情緒,比如說焦慮、恐懼、抑鬱、憤怒等等,認知反應呢,它就具有一種災難化的認知評價,就說這回完了,這回自己要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了,現在遇到的這個情況,這種不利的情況是無可挽回的了,這樣一些判斷就屬於認知災難化的這樣一種判斷,在應激反應強烈的那種狀態之下,人們傾向於對負性事件的潛在後果,過分強調,或者說對它的後果有誇大的傾向。當我們處在一種不利的情景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產生不良的情緒,而不良的情緒對我們的認識一個事物,對一個事物做出評價,會有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消極的。

第三方面就是防禦反應,防禦反應我們可以分成兩種層次的防禦反應,一種防禦反應呢就是意識層的,比如我們考試失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異性朋友跟自己分手,導致失戀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說這沒什麼,這沒什麼,我會處理的,我會過去的,就是在公衆面前,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有意識地要防禦緊張因素作用於我們,而我們出現失態,出現嚴重的消極反應。

但是,在潛意識層裏頭,有的時候我們儘管口上說這不算什麼,它馬上就會過去的,但實際上這事情不會馬上過去的,可能我們內心體會到痛苦,在潛意識當中,人的精神活動內部,就有這樣一種機制,潛意識當中,使用一種機制,防禦不良的反應,然後使自己痛苦減輕。

比如說高考落榜,他可以解釋說,沒考上大學更好,考上大學還得苦讀好幾年,考不上大學正好我就不上學了,我就找一工作了,家長也沒的說了,我考不上嘛,表面上看,自己給目前自己這個行動,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然後就減輕了內心的痛苦,這是潛意識的防禦機制。

比如說女朋友跟自己分手了,他就說,嗨,本來我對她就不滿意,有時候我做心理諮詢工作,有時候接待一些來訪者,他們談了他們自己的情感的挫折,但是一邊談一邊告訴我,本來我就不太喜歡他,我對他就不太滿意,他有幾個毛病什麼的,其實我早就想了,要不我就和他吹了,那假如他說的這些都是事實,那他來找我幹什麼,正好你擺脫了這個不理想的,再找一個理想的不就行了嗎,其實這是潛意識的一種防禦。

當然這裏有一個問題,可能大家感興趣,就是說是不是這是好的心理狀態,是不是這種方式減輕痛苦,有助於心理健康,我們的觀點是這樣,就是說,假如我們少量地,在某些場合和時間條件之下,少量地使用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酸葡萄心理,比如合理化作用,或阿Q精神這樣的東西,有助於我們減輕痛苦,有助於我們緩解不良的心理狀態。

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大量地使用心理防禦機制,就像阿Q那樣,被人打了一個嘴巴說,現在的孩子不象話,兒子打老子,那如果說你這一輩子,活了這一輩子就這麼一次,你自己解嘲一下,把當時的痛苦和煩惱減輕一點還可以,今天人家打你一個嘴巴,你說這兒子不象話,明天人家又打你一個嘴巴你說這孫子不象話,時間長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跟現實之間就隔離了,特別不利於你適應現實生活,特別不利於你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如果一個人長期大量地使用心理防禦機制,其實就是神經症的狀態。

神經症狀態就是一個人完全不能夠很好的適應他的現實生活,那麼在應激反應當中,還會伴隨着心理反應,心理變化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那麼心理反應要作用到軀體上去,就會引起軀體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因爲我們人體的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在大腦皮層,和各級神經中樞的控制之下,那麼所謂大腦皮層就是我們的心理髮生的主要的場所,那麼如果在大腦皮層,出現了惡劣的情緒和不良的心境反應,相關的那些活動,那麼這樣一種狀態,就破壞大腦皮層正常的調節功能,就使得我們身體的那些生理功能出現紊亂,這些生理反應主要出現在植物性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這三個系統,那麼植物性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就會出現心血管系統的反應,或者消化系統的反應。

因爲植物性神經系統由兩大拮抗神經系統構成,一個是交感神經,一個是副交感神經,拮抗就是這兩個相互之間有你消我長的關係,這樣一種作用,那麼如果這種調節失常的話,有可能出現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交感興奮過度,或者副交感興奮過度的情況,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過度往往會傷害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所以我們會看一些得冠心病的人,往往是那些性子比較急,要求比較高,比較追求完美,競爭性比較強的那些人,那麼這樣一些人他們在緊張狀態之下,在應激反應當中,它們的生理反應偏向於交感興奮。

那麼消化系統的反應呢,可能會是那些當大腦皮層調節失調的情況下,副交感興奮過度的那一類人,因爲副交感神經主要支配胃腸消化系統,這樣一些生理功能,那麼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如果不吃飯,我們的胃腸道的消化液的分泌就是少的,而在緊張情況下,副交感興奮過度的時候,那麼胃腸道的消化液就會增加,副交感興奮的結果就是消化液分泌增加,此時我們胃和腸裏又沒有足夠需要吸收消化的食物,就會消化我們的胃壁和腸壁,於是就會出現胃和腸的潰瘍。

那麼有的時候到底當大腦皮層處於緊張狀態的時候,這種調節功能減弱的時候,是交感神經興奮爲主,還是副交感神經興奮爲主,這個有時候跟某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的活動類型特點有關係,跟某一些人的個性特點有關係,一般的來講,一個比較外向的人往往在他處於緊張狀態的時候,容易出現交感興奮過度的反應,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容易出現副交感興奮過度的反應,所以下面我們後邊的內容裏還要探討,哪些性格特徵,容易得那一類的心身疾病。

那麼第二個大的系統就是神經內分泌系統,在緊張狀態,在應激反應狀態下,內分泌的.活動失調,比如糖尿病跟甲亢這兩種病大家都熟知,它就是典型的內分泌系統的心身疾病,就是在應激源的作用之下,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作用之下,它們的這種內分泌活動功能失調,使得他們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這樣的毛病,或者是糖尿病,當然還有其他的疾病。

第三個系統是免疫系統,在長期處於應激狀態下的有機體,或者我們人類個體,它不僅出現神經系統的反應,內分泌的反應,還會出現免疫系統的反應,人體免疫系統由兩大部分構成,一大部分是體液免疫,一大部分是細胞免疫,如果一個人體液免疫功能下降,那麼對於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外界的致病物質侵入我們的人體,那種抵抗能力就下降了,如果一個人的細胞免疫功能下降,那麼這個人對自己身體當中出現的一些突變的變異的或者惡性化的細胞不能及時發現和殺滅,就會導致腫瘤的發生,那麼對於這樣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緊張性的應激源,我們如何應對呢?如何透過合理地恰當地應對這些應激源,保持我們身心健康狀態呢?

那麼,一般來講有以下五種應對應激的方法。

第一種迴避或者遠離應激源,第二種呢,就是恰當地合理地使用心理防禦機制,第三個呢,就是重新評價事件或者情景,第四個是尋求支援,第五個是適當的運動,那麼我們簡要地做一點解釋,比如說迴避和遠離應激源,有的時候生活當中的緊張事件,一些不良的刺激,不是因爲我們的主觀努力就能改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去改變那些讓我們感覺到不滿和憤怒的事件,而是我們儘可能地不去受到這樣一些刺激,避免受到這樣一些事件的刺激,使得我們肌體避開應激狀態。

第二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我們可能在意識層或者無意識層使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那麼當然意識層我們透過恰當的自我評價,和對情境的評價,使得我們不良的心理反應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某些時間,某些情況下恰當地適量地使用一些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把不良的心理反應降到最低,也是可以的。

第三就是重新評價事件或者情境,我們有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利的生活事件,或者受到一個消極的,或者是一個創傷性事件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可能長期地陷於一種認知的誤區當中,就會覺得我怎麼那麼倒黴,覺得這事全是壞的,但是我們中國古人,其實有很辯證的看待事物的觀點和方法,比如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就是重新評價這個情境,另外呢,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轉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當我們面臨一個不幸的生活事件或者不良的一種情境的時候,我們用一種認識方法去看待這個問題,可能導致消極的評價,我們轉換一個角度,或者從另外一個觀點去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我們的心理緊張度和不良情緒就會降低,因爲任何事情都有多重意義,所以重新評價事件或者情境是很重要的。

第四尋求支援,就是遇到一些不好不愉快不痛快的事情,我們要適當地去求助,比如找親戚,找朋友,或者求助心理醫生,這樣尋求到一些從專業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支援有助於我們降低緊張度,減弱不良的情緒反應。

第五適當的運動,我們醫學心理學的專業工作者特別主張,當我們一個人處於不良的心理狀態,或者不良的心境當中的時候,我們不要坐在那裏冥思苦想,發愁,哀嘆,其實出去散散步,或者是打打球跑一圈,那麼適當運動,本身有一定運動量的,有一定的強度的運動本身,就可以宣泄掉我們多餘的能量,當我們要發愁或者生氣的時候也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我們透過運動把這些多餘的能量發泄出去的話,生氣的勁都不足了,這可能是一種通俗的解釋,其實背後有生理學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