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W

《雷雨》語言內涵豐富,主題多元深刻,構思非常巧妙。下面我們來看看高中雷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1

在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抽定了《雷雨》作爲自己講課的篇目。《雷雨》是經典話劇,也講過三遍,感覺比較熟悉。但是就是這種熟悉,這種經典,給自己講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一是大家都講過,如果老生常談,毫無新意,這個課就讓人感覺很一般,創新難度很大;二是這部話劇潛臺詞太豐富,沒有一定的閱歷,有些地方讀得不透徹,難以解讀到位;三是篇幅長,可講的點太多,很難梳理出一條非常清晰的帶點創新意味的思路。所以,這次備課讓我感覺難度很大。

教案寫了三次,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次定在賞析語言,分析形象上,感覺太傳統,毫無新意,被推翻;第二次從情節設計、場景選擇等角度來解讀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覺爲了創新而丟掉了話劇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從場景選擇的匠心處來分析,有新意,品讀語言感受形象,又體現了話劇的特點,二者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終的教案。而這時已經是週三了,時間很緊,任務很重,熟悉稿子的時間很短,好在沒有因爲這個亂了陣腳,認真準備,認真參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揮自己的水平。

這次備課、講課的過程雖然讓人飽受煎熬,但讓我收穫很大。

一是從選課的角度來說,越是經典,越難講,越是講課的點多,越難講,從選課上我有了一點經驗。以前講《湘夫人》時,也沒選課的經驗,就感覺這首詩歌講的故事很感人,就選了。沒想到正是這個大家都避開的篇目,讓我開墾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讀出了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內容,這是我的成功之處。所以,選課還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能將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樣新的口味,那技藝就高一籌了。

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可能是當班主任當的吧,現在總害怕學生沒有聽清要求,於是會反覆言說,這樣不僅使得自己的語言聽起來不簡練,還會嚴重干擾學生的思維。以後上課,要求在前,說過了之後就不再講話,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思考,再來回答。語文課堂的語言應力求優美、有文采,讓學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這一點也是今後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讀的書少,見到的優秀課例不多。這次講課前我翻閱了語文的很多雜誌,特別是《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雜誌,感覺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動人心,在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熱愛語文的人在這片田地裏默默耕耘,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着給我很大的心靈震撼。雖然平時的工作很累,也有諸多抱怨,我相信語文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會讓我們受益終生。這上面的優秀課例也很多,如果我們平時多加參考,多思多想,我們的觀念不僅會得到提升,我們的課堂會有很大的改進。

第四是外出講課的經驗不多,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學生少。在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上,還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課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預期講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雖然還有種種的不足,但不管怎樣,每一個比賽的環節我都認真準備了,雖歷經磨難,但收穫頗豐。這就是這一次參賽的感受和得到的經驗教訓。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2

《雷雨》(節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爲其中包含着太過複雜的人性,也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一部頗多爭議的作品。而課文僅僅節選了第二幕,不利於學生完整的瞭解、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而只是由老師來介紹前後關聯、人物關係,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觀的感受。在上選修課時我發現透過播放影視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我決定在教學《雷雨》時也嘗試着採用播放《雷雨》影片這種教學手段。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作者和作品的相關資訊。第二、三課時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課時請學生就第一節課所佈置的問題,結合自己看電影的感受,來展開討論。並將自己的看法寫成作文,作爲課後作業。

在備課組會議上,我介紹了自己初步的構思,大家一致認爲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自主的`思考和學習,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一旦沒有設計好課堂,缺少問題的引導,就無法促使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帶着這樣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讀了《雷雨》全劇,設計了教學思路:

首先,把對作者和作品的介紹融入到當時的現實背景中,側重於環境對作者的影響,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同時儘量減少對劇中人物的性格、結局等的介紹,以免產生先入爲主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圍繞周樸園在課文中的表現設計問題。

採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關鍵是確定這篇課文討論的主題。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最大限度的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出最廣泛的討論,並在這討論中挖掘文章的豐富內涵,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設計什麼樣的問題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呢?我考慮了很久。最先進入我的視線的是對《雷雨》主題的探討,但很快又被自己否決了,因爲作爲作爲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現什麼主題,歷來衆說紛紜,在高中語文課堂上,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探討或解決“《雷雨》的主題”這個問題。接着我把目光轉向了對人物行爲、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充滿了矛盾、掙扎的人物形象,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他們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複雜多變。那麼誰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引出最廣泛的討論呢?考慮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節選的這一幕;而在這一幕中,最可圈可點的莫過於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所以我決定了把這篇課文討論的焦點鎖定在周樸園身上,我定下的話題是:“說不盡的周樸園”。

最後,本專題的中心是“人性”,透過文學作品讓學生初步瞭解人性的豐富內涵,同時我試圖聯繫現實生活,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真正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爲此我搜集了相關的一些新聞和學生的週記,準備在最後一課時拋磚引玉。

爲了保證這堂試驗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還安排了一項調查報告作爲預習作業,即閱讀《雷雨》節選部分,寫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問題。有近三分之二的同學選擇了“周樸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實的”等問題。這說明我對課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確的。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對周樸園這個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樸園看作是一個“虛僞、殘酷的資本家形象”的解讀,在今天應該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練習中就已經把“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感情?”作爲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但這樣的討論仍然不夠。如果不是或不僅僅是“虛僞、殘酷的資本家形象”,那又怎麼樣呢?我們從中又可以讀到什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說面面觀》中“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豐富的甚至多面的,鑑賞作品不能滿足於區別“好人”和“壞人”。

另外,周樸園明明三十年中對侍萍滿懷思念與愧疚,但爲什麼一認出侍萍,就表現出那樣一副嘴臉呢?僅僅用“虛僞”一言蔽之是不夠的,那他這樣做的原因什麼呢?他是在努力維護着什麼。周樸園在劇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家庭,我自認是最圓滿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來的子女,我也自認是些健全的子弟。”這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他一向以建立一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爲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嚴的形象。瞭解這點,我們不難想象到,一旦當年的侍萍今天又進入他的生活,對他的家庭、事業、名譽、地位等來說,將會造成怎樣致命的影響。所以他一旦認出侍萍後,就只能做出我們所看到的那些事。

這裏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周樸園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與年輕的妻子繁漪連貎合神離都談不上,與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獨自一人時,他經常深陷孤獨寂寞,只能靠端詳當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內心的空虛。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周樸園爲什麼還要苦苦維繫呢?我認爲:周樸園維護的實際上是他所從屬的那個階層。三十年前他的確愛過侍萍,但爲了所屬於的那個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拋棄了她;三十年中他對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誠的,但不止是爲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藉此懷念少年時代,就像希臘神話中顧影自憐的水仙,透過回憶他憐惜的是現在空虛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懷不過象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對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認後對侍萍冷酷無情,則是因爲作爲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長的階層所拋棄,不能被原屬於他的名譽、地位、財產等等拋開。它們已經象烙印一樣,深深的刻到周樸園的骨髓裏去了,他和他的階級已經化爲了一體,他就是這個所謂名門豪族的上流階層,而這個藏污納詬的上流階層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這一步,周樸園對侍萍種種反覆的舉動也就不難解釋了。

帶着這樣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課。應該說效果是相當不錯的,在看過電影后,大部分學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開始,關於周樸園與侍萍的愛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實等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能夠被調動起來,積極從文字中尋找相關內容,並得出自己的結論,甚至有同學提出周樸園自身也是一個悲劇:他傷害了別人自己卻沒有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