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範文

學問君 人氣:2.77W

《雷雨》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戲劇,是戲劇史上的一顆璀燦明珠。下面我們來看看高中雷雨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借鑑。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範文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範文1

反思《雷雨》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備課中問題的預設過於隨意,有想當然之嫌,“備學生”這一版塊涉及過少,未能較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因而缺少對學生反映的預見性;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教學中有“請君入甕”之嫌,預備好問題和答案,只要有學生答到點子上,就算順利透過了,因此教師的“牽引”過頭而限制學生思維空間。針對這些問題我想談點自己的感想。

1.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問題。

在《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一文中,余文森教授說:“現在的教學缺乏一種動態的、變化的觀點,教與學始終處於平面、定格的關係,先教後學,教多少學多少,教支配、控制學甚至替代學,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爲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並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現在常看到這樣的怪現象:年級和學段越高的課堂,教師教得越多,教得越滿。”本應是動態的教學爲何始終處在平面和定格的關係之中呢?不能否認的一點是:作爲教師的我們只爲着自己的教學目標而很少考慮學生實際,未能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預設問題造成的。

在維果茨基看來,僅僅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落後的……有效的教學遠遠地走在發展的前面,應該超前於發展並引導發展。因此,“教育者不僅應該瞭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而且應瞭解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並根據學生所擁有的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尋找其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以引導學生向着潛在的、最高的水平發展”(《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啓示 》王文靜)。

正因如此,我們在預設問題時應先考慮所預設的問題是否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否能讓學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我們要清楚哪些問題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哪些問題是學生容易忽略而需老師引導的,哪些問題是學生感到困難而需師生共同解決的。針對這些問題,並能進一步預測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方向和方式等,從而給學生鋪設相應的臺階,在由淺入深,由扶持到獨立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善於捕捉預設外的精彩。

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散漫的,但當我們給學生創設的了相當的自主空間,學生的潛能較充分的發揮出來時,再精心的預設也不可能預料到學生所有的反應,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地照搬“預設”,而應該從課堂有效性、學生髮展角度出發,敢於大膽地放棄“預設”的問題,靈活機動地捕捉生成的契機,換句話說,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隨時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裏涌現出來的各種資訊,把有價值的新資訊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爲教學的亮點,成爲學生智慧的火種。因此,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除重視預設外,同樣也應關注生成環節中有效問題的提煉,善於從學生那裏捕捉有價值的問題,藝術地生成問題。

“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電影面前無可奈何的觀衆,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爲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爲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走到他們的心裏去,隨時關注他們的想法,聆聽他們的意見從而及時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獲得了學習主體的角色定位,教師也因善於聆聽學生的聲音,而使自己的聲音更容易被學生聆聽,從而獲得教的真正樂趣。而在這樣的平等和和諧中,實現師生間的對話成爲了可能,實現學生的發展成爲了可能,實現教育直麪人的生命成爲了可能,當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爲了可能。

高中雷雨教學反思範文2

《雷雨》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戲劇,是戲劇史上的一顆璀燦明珠。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模組中,節選的是《雷雨》中魯侍萍和周樸園相認的一場戲,透過兩個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及人物內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樸園複雜的內心世界,表現人性中真和假的複雜關係。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作了精心準備,在課堂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透過聽故事,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於劇中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特別感興趣,曲折生動的情節更是讓他們唏噓不已。在教學課程中,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一下演戲的快樂,也很好地體會了劇中人的內心世界。我還放映了《雷雨》演出的錄像,更讓學生很感興趣。正因爲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具有了很大的積極主動性。

2.保持了緊湊高效的課堂環節。這篇課文我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環節有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全劇情節,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情節。第二課時主要有複述故事,走近人物,主題探究等環節。這個過程中,每一節課,不同的環節都有能激起課堂波瀾的內容。例如,在第一課時中,對於曹禺年輕時事蹟的介紹,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對於全劇人物及情節的生動描述更是能引人入勝。這些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度過了一節課。在第二課時中,首先是分角色朗讀課文,把課堂推向了一個感性的高潮。學生們或悲傷,或憤怒,或陰冷,或溫情,把人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他們自己也深入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之所以能很放開地去表現,我想主要是因爲老師首先放開了,爲他們營造了一個較好的氛圍。其次,在分析人物時,“周樸園的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這一個問題把課堂再一次推向了一個理性的高潮。學生們冷靜思考,熱烈爭論,有斷地將問題深入,有的學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準備的範圍,很有見地。透過這一環節充分讓學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二、不足之處及再教設想。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師對於學生放得還不夠多。例如,在第一節課中,關於作者的一些資料,如果讓學生課前準備,上課時來一個小的比賽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平時看書蒐集資料的興趣。在第二節課中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朗讀都是固定的。我過後想,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還可以反串角色,這樣更利於他們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由地表現自己,注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關係。

透過《雷雨》的教學,我得到的最大收穫是語文課堂首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再多的方法、再好的內容都無濟於事。其次,我覺得語文課堂就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充分地利用好這四十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