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61W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1

求異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勵學生擺脫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另闢蹊徑,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如教學《凡卡》一文的結尾,一學生提出:“凡卡沒把地址寫清楚,爺爺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結尾爲什麼這樣寫呢?”文章似喜實悲的結尾確實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於是,我抓住契機,激發疑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討。我說:“是呀,凡卡懷着強烈的願望把那封寶貴的信塞入郵筒,可萬萬沒想到爺爺是永遠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運又將怎樣呢?”回答中帶有明顯的同情、悲痛的情感。這時,我又把提問回到剛纔那位學生的疑點上,我說:“既然凡卡無法擺脫這悲慘的命運,那文章這樣結尾的用意是什麼呢?”這時,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有的說:“文章以夢結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個不能實現的夢。”有的說:“這個結尾看似美好,其實隱藏着不幸,更激起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學生對凡卡的“命運”展開的求異思維,激起了他們情感的漣漪――對凡卡的同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經常對學生進行“求異”的思維訓練,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推測力,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深入理解新知識的精妙之處。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2

《凡卡》是一篇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改變了備課中已設定的教學模式,而是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大膽質疑。沒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一隻只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就連平時極少舉手的同學也是一臉的興奮,手也舉得高高的。凡卡是誰?他多大了?課文講述了有關凡卡的那些內容?爲什麼要講述這些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一個個問題呈現於黑板之上。我依次標上了序號,然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我發現學生讀書興致很高,而且找到答案時會自覺地標上記號。

時間不長,10多個問題在學生爭先恐後的參與中全部解決。

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圍繞凡卡寫信的內容和插敘描寫進行了重點講解,學生回答得非常到位,真切地感受到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從而明白了凡卡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當讓學生結合實際談體會時,學生又一次表現出了空前的活躍,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學生把凡卡的生活和自己的童年進行了對比,體會到了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幸福和快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由此我想到:問題是開啓學生智慧的一味妙藥,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但放手不等於撒手,只要教師合理調控,正確引導,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爲呢?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3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麼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爲什麼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裏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爲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麼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裏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裏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凡卡”的名字是“伊凡”,“凡卡”是愛稱,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裏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爲什麼不會寫信封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着,在老爺家裏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閒着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僕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後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裏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於小姐爲什麼喜歡他並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僕有關係。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於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4

自從教學《北京的春節》進行反思後,充分認識到對文字內容進行大膽取捨,詳略得當的重要性。所以教學《凡卡》這篇長文時,我緊抓重點,避免“高投入,低產出”的局面,尋找教材與學生髮展的有效結合點。

本學期關於閱讀教學提出兩條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第一課時總體感受全文,然後進入課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重點研讀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難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第二課時重點理解鄉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卻還是願意回去。接着重點感受信能否被爺爺收到,結果會是怎樣的結局。本課講解學生應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兩種表達方法:插敘對比,以“樂”襯“哭”,更突出凡卡學徒生活的苦難;結尾意味深長,以凡卡甜蜜的夢想作結尾,展現的是似“喜”實 “悲”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我在教學時切實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當時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達方法的作用,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兩者的融通,力求讓學生在感悟思想內容對寫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寫作技巧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

綜觀這課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課堂練筆——“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中看出來。很多學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慘經歷,寫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闆打醒的。

一課一得。放棄是爲了更有效的獲取,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力求讓學生把精力集中在對文字精華的品味和吸收的過程中,使他們提高語感,提高能力,既學到閱讀方法,又受到情感薰陶。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5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並有目的地進行分層訓練:從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到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的質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用筆給課文寫“眉批”,寫上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到現在的能蒐集與本課內容聯繫緊密的課外資料,並能獨立進行處理,孩子們自學語文能力得到質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條活學語文的路子──在開放的教學空間中,架一座聯通課內與課外的橋樑。

1、內外拓展:

以課文爲載體,向課外拓展。即以課文內容爲“引子” ,爲話題,誘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蒐集資料,很自然的把語文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校外、社會中,更廣闊的知識空間裏,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語文學習成爲學生自主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透過多種渠道蒐集資訊,處理資訊,利用資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個性、特長。並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前後溝通,互爲參照,形成共鳴。

2、兩頭延伸:

課前,指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並進行預習,或提前拜讀原著,或提前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等,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自主的學習、有效的學習。

課後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迴的開始,教師要透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從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發展個性。如教學《凡卡》一文,進行小結後,許多同學都對小凡卡悲慘、無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氣憤。我便趁勢讓學生寫續寫。又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學對家長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議,我就讓學生把這篇優秀的課文推薦給家長們看,並以書信的形式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本學期的“家長開放日”上,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議,非常有意義和價值。我還發現,現在孩子們接受到的來自各種媒體的資訊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很不和諧,比如電視機裏胡編亂造的《東遊記》,課外讀物的“談情說愛”,網絡世界的刺激等等都衝斥着學生的眼睛,嚴重影響他們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導學生讀名著,推薦性的看中央八臺的“老片新看”,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而燦爛的語言文化,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鑑賞能力,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小學語文《凡卡》教學反思6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繫舊知識,聯繫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於學困生,有的則屬於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穫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後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蔘與,採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透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嚮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後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註。接着,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註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並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悽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