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我的呼籲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7.72K

《我的呼籲》是阿爾貝特·史懷哲在1954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的發言,體現了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的主張。該文被選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課本。

我的呼籲教學反思

  我的呼籲教學反思

從效果上看,這堂課學生反響還是很強烈的。課堂的高潮出現在引申討論部分。課堂中,引爆、陳述、質疑、駁詰、論證不斷,思維發動,探究深入,交鋒頻繁。

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需要的課堂?這裏有沒有我所追求的深度?我不能肯定。

事實也說明這點。課後進行了評課,聽課的老師談了聽課的感想。在提到不足時,老師們的意見集中起來有這麼兩點:1、如果課堂上能事先把倫理觀講清楚了,就不會出現後來有同學說到“非典救人”的問題了,課堂應避免出現這樣的“混亂”。教師應對課堂問題的走向有所控制。2、這到底是一堂思想倫理課呢還是一堂語文課?怎麼來體現語文課的特點?

我以爲,老師們的意見直切要害,只是他們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意見牽引出來卻是一個本質的話題——課堂的認識。那就是,課堂是什麼?課堂應該關注什麼?課堂要給人什麼?什麼纔是課堂有價值的東西?語文課堂是什麼?

其實老師們話的背後不難讀出這麼兩個潛臺詞:1、是不是任何信條都可以解讀?那怕是像“非典救人”這樣神聖的.信念也是可以解讀的?我明白老師這樣質疑的意思:課堂再熱鬧,思想最後還是要趨同的,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和結論。2、語文的訓練是什麼?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要尊重照顧到課文的特點、學生可能的關注和興趣還是每堂課都要落實所謂的“語文”的東西?要不要緊扣文字?

有什麼樣的課堂立意和課堂行爲,就會有什麼樣的課堂評價。

對於老師們的意見我向來敬重,但老實說,我並不認同。

在他們看來,課堂就是要得出結論的,課堂的進程就是不斷產生認識然後修正認識,到最後統一認識的過程。產生認識只是激發思維,只是手段,統一認識才是終極目的。而我認爲,“非典救人”的出現恰恰是課堂的幸運!恰恰是課堂的一個時機,恰恰是我們要熱烈歡迎的。那是因爲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如下的意義:首先,這位學生的發言代表我們傳統文化觀對生命的理解,反映了長期接受諸如“捨生取義”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在突然引入的西方觀念面前的不解。它的出現恰恰是課堂“憤悱”的結果,是課堂鋪墊的結果,是他內心思想衝突的表現,是課堂給了他深刻影響的證明,是思想被擦出火花的反映。其次,他的觀點必然“引爆”爭論,他又是個“引爆”人,他給課堂帶來交鋒、碰撞的的最佳時機,是課堂出深度的所在,因此我們應慶幸這個出現。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課堂越是深入,這個“插曲”越是可能出現。某種意義講,它是課堂這樣安排的必然結果。還有,既使是出現不同的聲音,這是不是我們課堂所需要的呢?是不是就沒有價值呢?我認爲學生髮言的觀點各異,哪怕是針鋒相對,每個人的觀點也都是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因爲這反映他們思想了,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重要的,也是我們的目的。

應該看到,這堂課正是因爲各陳己見,才呈現出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盪的課堂景觀。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交鋒是深度課堂的有效方式,學生有如經歷一場思想的風暴和洗禮,真正使課堂觸及靈魂,觸及深處。

我想,學生經過這麼一場思想的風暴和洗禮,遠比講幾個知識,訓練幾項技能對學生思想發展的影響要深刻得多,這種思想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是終身的。能在課堂上能播下思想的種子是幸運的。

在談到語文因素時,有老師建議說,我的這堂課有思想性,要是能安排一些語文的技巧訓練就完滿了。雖然我不太清楚他所指的“技巧”是什麼,但他的意思有一點可以肯定,我課裏的思想討論肯定是不包含這個“技巧”的,肯定是沒有這個技巧因素的。討論的是思想,那它就是思想的。這使我陷入了沉思:難道討論裏面真的就沒有語文因素嗎,真的就沒有他們所講的語文技巧嗎?課開始部分不是在清晰“文字”的結構、意蘊?論辯中難道沒有“說”的成分?難道沒有鍛鍊思維?聽說讀寫,是不是語文的訓練?語文的形式訓練就是指單純的訓練嗎?這堂課的語文因素到底是什麼?

我疑惑:我和老師們對課堂的理解是不是處在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