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1W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一】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代性強,情感濃郁,但與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不太緊密。對於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對戰爭的感受,無法理解戰爭的殘酷無情,課中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難以激發,對"戰爭之恨"、"和平之望"的這種"理"更是難以滲透。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籲和平的美好願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呢?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以學生的"讀"和"悟"爲主。因爲讀是學生與文字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學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讀出感情;而讀的過程正是學生正確理解文字,領會作者表達的過程,這種體驗是心靈深處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學生的潛心會文,自悟、自得,與老師的相機點撥,適時指導,和諧而又統一。正是由於學生的悟讀交流,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啓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鳴。

筆者在設計教案過程中,以誦讀爲主,課件爲輔,喚起學生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強烈願望。如何將學生帶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學習課文呢?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戰爭年代孩子們受苦受難的畫面,把學生帶到課文意境之中,一種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雷利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呢?任憑教師的"千呼萬喚",這份感情是難以激發的。只有透過誦讀來感悟,場景來激發。課堂中,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透過引讀、接讀、指導讀等多種形式感悟作者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其次,雷利呼籲的那句話整堂課中學生齊讀了四次,渲染了氣氛,受到了薰陶,達到了高潮。最後讓學生一起疾呼兩遍,展示了亮點,情感得以昇華。透過一次次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使學生在讀中獲得個人的閱讀感受;讓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來讀、思、說,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體現,課堂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多元化感悟,達到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互補,共同提高。同時播放多媒體課件,有悲壯的樂曲,有孩子的失聲痛哭,有父親的靈柩,有……讓學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現實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憐。課堂上師生感情交融,渾然一體,父親的高大形象再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從心底產生了對雷利父親的無限崇敬和驕傲之情,也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筆者認爲這堂課的精彩之處得益於情景的創設,感情朗讀的導引。但是學生"自主"的空間相對壓縮了,教師沒有真正放手學生。這說明充分自主、個性化的閱讀還做得不夠。教師的範讀、指導讀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使學生總是處在模仿狀態,沒有去認真體驗、感悟,這樣學生不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情動人的效果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二】

在青年教師課堂大比武活動中,我欣賞到了一節節精彩紛層的課,也讓選擇在靠後時間上課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參後的實錄,又上網欣賞了一些優秀課例,我終於確定了《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理解信的主要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並有感情地朗讀“痛失父親”部分的語句。圍繞着教學目標我詳細設計了教學過程,可臨上課了,我卻總覺得沒底,於是請謝老師和組裏老師幫我聽了一遍。課剛上下來,謝老師問了我一句:“你第二課時準備上什麼呀?好像第一課時都上完了?”其實新課標一直強調課時目標的設定問題,而我爲了體現教學的連貫性和所謂的“精彩”,我還是身陷囫圇,無法明晰自己該做的。

回到辦公室,又和錢老師聊了好一會,對於“第一課時該上什麼”,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後,我重新審視教材,明確了兩個課時的目標,“忍痛割愛”將第一課時的目標就定位在“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痛失父親’”部分。這樣的一個目標設定,反而讓我有了“撥雲見日”的明朗。爲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樣將兒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爲後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說,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字,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爲了指導學生感悟雷利“痛失父親”的巨痛。在朗讀指導方面,我透過“想象相聚畫面——痛失父親”“回憶父親爲人——痛失父親”“想象父親有所作爲——痛失父親”,透過這樣一步步的指導,次次的回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感人至深。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定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麼悲傷啊!黑色蠟燭的課件背景很好的切合了當時的場景,課堂教學也會因爲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結題部分沒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三】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過:“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讀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以課文爲媒介,引領學生“以讀爲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以情動人。”透過讀,讓學生有真切的體會;透過讀,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讀書,不是人在讀,而是心在讀,是心與心的交融,所以,要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閱讀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用“心”讀書,啓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呼籲”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閱讀教學中“讀”的好處。因此,我們不能爲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爲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馬巴士卡里雅曾說:“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已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主人,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並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們的回答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我想,當時,我如果能重視學生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資源,再讓他們自由選擇夥伴,合作討論交流世界部分地區的局勢,暢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效果會更好一些。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你們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收穫;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把板書的使用權留給學生;等等。這些都改變了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師問生答”的現象,把學生從被動的“學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動“學問”的地位。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透過這節課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學習語文,實際上是爲學生選擇了一條學習語文有效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