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7.06K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我的母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一

教讀散文時作爲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着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着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爲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着,莫名其妙,心裏不明白她們爲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爲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二

我先後在八年級11班、12班實施了《我的母親》一課的教學,教學後感概良多。

本課教學分爲四個步驟,即“走近母親──認識母親──訴說母親──善待母親”。

教學重點爲概括文中的母親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情,體會母愛,培養學生對母親的感情。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透過教學,從學生的學習體驗看,我對這一教學設計是較滿意的,尤其是對訴說母親這一環節的設定,兩班截然不同的反應證明引導學生體驗母愛這一環節的設定是很有必要的。具體教學中,我抓住重點,順利地引導學生分析母親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語言中引導學生賞析本文的寫作特色,並進行寫作點撥。我很好地突破了難點,做到以學生爲主,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我也能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對於課堂意外,我能及時進行處理,但因時間緊,又因教學機智不足,處理傖促,效果不大如意。

在12班授課時,到“訴說母親”一環,我期待着出現類似11班的情形:閻維文的歌打動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幾位主動站起來訴說母親的學生說得情真意切,我和學生沉浸在一片感動之中,一部分學生還低頭抹起了眼淚……。

歌曲欣賞後,意外發生了:女生琳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心理很不平衡,我媽媽不愛我。”我心裏“咯噔”了一下,這答案有點讓我措手不及,我試圖引導其感受母愛,尤其是在這公開課的節骨眼上。“你爲什麼這樣說?”據我瞭解,琳媽媽也很關心她,因爲擔心她學壞還來過幾次學校。“她總說我這裏不好,上裏不好。”“你一點也感受不到母親的關愛嗎?”我反問道。“只有一點點,那個星期天,我睡到十點鐘,媽媽給我留的早餐被弟弟吃掉了,。起牀後,我黑着臉,媽媽又出去給我買回了麪包,扔過來狠狠地說:吃吧,欠了你的。”同學們都笑了,我有些沉不住氣(公開課的壓力),她還感受不到母親的關愛,於是我請出和她同村的菲,請她從旁觀者的角度說說琳母是否愛琳,菲娓娓道來:“琳的媽媽一見我就說琳的種種不好,我就說琳的種種好,從言談中我覺得她媽媽是愛琳的……”,下課鈴已響,我有些煩燥地打斷了菲的發言,佈置了作業。

下課了,但我覺得這一課書的教學對12班而言不能說結束了。對於課堂意外,我處理傖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備學生(尤其是特殊的學生,如對母愛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時備得不夠充分,不夠到位,對學生課堂上會出現的情形估計不足。如果我在琳說“我媽媽不愛我”時,順勢問“你覺得媽媽怎樣做纔是真的愛你?”引導學生明白不同的母親,因爲性格素質不同,會有不同的母愛方式,不同的母愛方式卻有着一個共同的情懷──無私奉獻愛的全部。作爲兒女,不能認爲享受母愛是理所當然的,而應帶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謝母親的事。這樣處理效果會更理想。結合12班實際,我增加了一課時(一從不同的母愛方式,多角度看母愛;二交流親情作業;三佳作欣賞《母親,你是我一生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