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4篇

學問君 人氣:1.55W

下面是關於《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範文4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4篇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一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篇課文時,爲了更好地落實新的理念,我對課文進行了“重組”,即以“喜歡誰”(伽利略還是亞里多德)作爲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於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我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爲什麼?”時,我看到學生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地侃侃而談的自信姿態,那不說服對方辯友誓不罷休的決心,讓我爲之感動。我自我感覺,這是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

當學生從書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從試驗中證明亞里多德的話有錯時,人們的態度也由責備到懷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改變了,那喜歡亞里多德的同學的態度改變了嗎?有的同學這樣說道:“我還喜歡亞里多德,他說這句話雖然有錯,但他給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人們還稱他爲‘學問之神’,但我也喜歡伽利略。”這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麼的深刻精闢啊!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二

1、《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爲了落實這一點,我對課文進行“重組”,以“喜歡誰”(伽利略、亞里多德)作爲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於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學生談到這個問題時時,他們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地侃侃而談。

2、這篇課文的難點在於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於思考的好品質。《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把這一難點拋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在交流彙報時,把語數學科巧妙地結合,這樣的理解也讓我們再次證明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纔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一節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於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於學生提出更多的爲什麼;不在於教師運用什麼方法,而在於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於設計的課堂有無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於於學生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透過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於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於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於他們是否展開想象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

《兩個地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三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透過伽利略質疑、反覆試驗、公開試驗這三個典型事例,表現了伽利略善於思考、不畏權威、追求真理的優秀品質。

這節課處理得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主線清晰,知識點得以落實。整一節課都圍繞“伽利略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來展開,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再進行全班彙報,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知識點上,抓住關聯詞,並在想象伽利略的內心掙扎時,運用這組關聯詞,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透過比較近義詞——“反覆”和“重複”,來理解人物行爲背後所展現的品質。

二、拓展資料,延伸知識。在講到伽利略進行公開試驗前的艱難處境時,我出示了與伽利略有着相似經歷的布魯諾的資料,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伽利略那種爲了追求真理,敢於獻身的精神。

三、總結學法。學習這篇課文,還要學習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是本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故此,在這節課的最後,我請學生歸納方法,並讓學生用這些方法進行小練筆,有利於學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

當然,也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

一、本課的難點之一在於瞭解伽利略的疑問是如何產生的,但我僅是請了兩個學生用數字來簡單說明,可能還有部分同學沒能理解,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二、沒有爲學生提供更多質疑的機會,如“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可由學生來質疑“反覆”和“許多次”之間的聯繫,體會伽利略的認真嚴謹。

三、小練筆的內容要求不是很明確,指導還不夠到位。

四、對學生回答時出現的口誤,沒有及時糾正。

《兩個地球同時着地》教學反思四

這一課的教學着重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去感知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至於原 理,演示一下,學生都會明白。

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

1、引導學生細讀文字,瞭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讓學生細讀通描寫兩個人物的語句,感受到亞里士多德當時是絕對的權威,而伽利略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授,這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伽的敢於打破權威、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事實上,學生也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對於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2、透過演示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原本以爲這篇推理性較強的文章比較枯燥,學生可能不怎麼感興趣,但事實上,合理地讓學生利用實物演示,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但在演示時,由於高度不夠,又幾次重新演示,浪費了時間,這其實是課前準備不充分。

3、伽利略試驗成功後,人們會怎麼說呢?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開啟思路,而不僅僅只能說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的語句。比如,伽利略的學生會說什麼?那些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會說什麼?那些嘲笑過伽利略的人又會說什麼?這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富有創造性的回答就產生了,也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