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大學》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學問君 人氣:1.1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

《大學》的讀書筆記1

《大學》作爲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寫出了儒家“美德”的特點。

我們先講一講作者曾子,姓曾,名參,曾參,字子輿,十六歲師從孔子,頗得孔子真傳。

《大學》分爲經文和傳文。經文是總結傳文的,傳文則細講經文的重點,並在講的過程中引經據典。

現在我們來說說經文。經文主要講了治國的方法。原文是這樣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揚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而傳文就是細講這個治國方法的。傳文一共有十傳。傳一講的是“弘揚光明的品德“;傳二講“澡身浴德,日新月異“;傳三講“知其所止,止於至善”;傳四講”凡事抓住根本“;傳五講“獲得知識的途徑”;傳六講“不要自欺欺人”;傳七講“修身先正其心”;傳八講“齊家先修其身”;傳九講“治國先齊其家”;傳十講“平天下先治國”。可以看出修養品德是治國的根本。

我認爲修養品德就是讓自己變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說髒話、不隨地吐痰等。在別人問你問題時不回答,這種行爲也是需要修養品德的。

《大學》的讀書筆記2

詩云:“贍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澗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我覺得這一章講的正是儒家“內聖外王”所呈現的君子相及實踐的方法。它說明,一個人要達到讓人見之忘俗的莊嚴相,必須要內外兼修。內,即如老子所言,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外,則是強調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將自己體驗到的明德展示出來。當一個人用如琢如磨的態度將自己當成一件藝術品去細細打磨的時候,他就會在日復一日地實踐中慢慢掃淨自己心靈的污垢,讓自己本有的明徹底地散發出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少不了用如切如磋的道學精神和相關的學養知識來不停地滋養自己。

我覺得一個人,在紮根現實的同時,必須給自己的心靈留一塊靈魂的自留地。這塊地就是靈魂的安居之所。它裏面必須是純粹的,自然的,本真的,超越功利的。如果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地方,我們就會慢慢地迷失掉自己,變得越來越麻木,焦躁,和不安。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當社會上充滿各種不真誠的人和現象的時候,我們如果能按《大學》的這一則所言去用心雕琢自己,在內成爲一個真誠的、質樸的、有道德的人,在外時刻記得用言行舉止彰顯出自己內心一直堅守的東西,做到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那麼,我相信我們未來的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正所謂相由心生。有人說過:“到一定的年紀,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往往帶着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歷過的事,哭過的淚,和灑下的汗。”我深以爲然,在這世上,大家都喜歡美麗長久的事物。所以爲什麼不努力活出自己最美的樣子?擁有一顆美麗而富有詩意的靈魂,我覺得就是給自己人生最好的禮物,正所謂“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學》的讀書筆記3

《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相傳《大學》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編入《禮記》的文章之一。後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單獨成書,並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四書”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重要著作,其內容和著述目的不僅在告訴人民怎樣做人?怎樣齊家?而且還告訴有邦有國者怎樣安邦治國?同時還提示天子怎樣做才能國泰民安,明德於天下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辦法。此書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謂一部全方位的理論教科書。因爲他的教育對象下從庶民起,中到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論對誰都適用。

首先想談一下個人對《大學》這部經典的感悟,此經開篇便挑明主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完全圍繞着發揚德性的原則,是爲《大學》三綱,隨後展開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爲《大學》八目,而八目卻是以修身爲中心,闡發修身辦法與修身目的的所有內容,由此可見,修身,是儒家極爲重要的一個核心理念,唯修身纔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爲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讀《大學》時絕不能把“大學”這個概念理解爲國民教育的“小學”“中學”“大學”的“大學”。《大學》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無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學》是研究和探討人和人類社會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書。

透過學習《大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

《大學》的讀書筆記4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聖人之經典,開始闡述仁學的`要義皆來自上古時期的傳承,透過孔子刨根問底顯示了仁學的本質來源於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來源於本性既德性,剝離怪力亂神,去除無謂的精神崇拜,迴歸自然,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徹底的迴歸,迴歸無神輪,一切人皆可聖,聖不在什麼地方,心性就是聖地。由此可見,無論佛教宣說無神論卻再次淪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沒離開有神崇拜。這是我們華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書。周書》中德《康誥》乃周公封康叔於殷地之時所作的訓辭。意爲你要剋制自我之私慾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纔不會如同三監一樣爲了自己而使社會的動盪。能夠執守和實現內在心性之德於自己和天下,也只有這樣實行聖賢之道於時時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書。商書》中《大甲》中說到伊尹放太甲這個事件中來說明“先王顧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剛愎自用,一味享樂而朝政昏亂,被伊尹放於銅宮而反省,終於明白天子與百姓無別,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國泰民安。告訴大家不管是誰皆應尊重內在心性之本,方本國顧諟天下之命。

《尚書。虞書》至《帝典》闡述上古禪讓之禮。“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也就是說透過天子內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來普照和諧九族百姓,以至於和睦相處,風俗歸厚,才使社會處於文明,以至於普天下太平。可見華夏文明上下貫通,從不偏頗,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社會本質以和諧爲上。

透過對《尚書》三篇的經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覺、自發、自主、自由地彰顯仁義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驗的。正如孔子所說“吾欲仁,斯仁至也”。禪宗臨濟大師一樣以人爲本,心性自明,可見佛教傳入中國,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總本真,於是禪宗纔是真正的漢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來的佛教框架。

讀書明志在於透徹心性,大學之深邃在於此。

《大學》的讀書筆記5

《大學》作爲四書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後,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風潮。可以說它影響着千萬古人,也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受其影響。

《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簡而言之,即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講的就是做人,做學問。

衆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爲成長的環境不同。但我們所崇尚的都是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礎首先要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首先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有一顆正直的內心。這樣就算外界環境何其複雜,也不能擾亂你的判斷,動搖你正確的態度。俗話說:腳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員因貪污受賄紛紛下臺。其實他們缺錢而貪,而是沒有正心,被慾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臉面。認爲受賄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權力的體現。再說現在的大學生,不少皆沉迷於網絡,或是遊戲,或是小說,或是不良影片。這顯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現。作爲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當然仍是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爲人處事,而不是學習如何花着父母的錢娛樂,消遣。其餘次之。其次做人要講誠意。“所謂誠意,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心慎獨也。”它既需要人們對誠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願意過有誠意的人生,同時還要逐漸養成習慣,以誠意人生爲幸福,以違反誠意道德爲痛苦。這樣纔會實實在在去追求誠意。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誠意的誘惑面前不動心,這是對君子的要求。而對大學生而言,誠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爲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不講誠意,那麼整個國家還談什麼未來呢?最後,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聖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爲了國家,而是爲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究致知,格物。“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不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後,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爲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誠其意,正其心”誠意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

最後我們簡單談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我們要齊家。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連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作爲大學生,我們爲自己的目標,理想奮鬥的過程中,應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必能實現你的偉大目標。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