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走訪民情日記概括

學問君 人氣:2.12W

民情日記對羣衆所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儘快幫助解決。下文是爲你推薦的走訪民情日記,供參考閱讀!

走訪民情日記概括

走訪民情日記(1)

3月16日,賓川縣教育局機關黨員幹部深入到“四羣”教育掛鉤聯繫點拉烏鄉碧雞村委會走訪農戶,瞭解社情民意,與掛鉤聯繫戶“結親家”。

深入開展羣衆觀點、羣衆路線、羣衆利益、羣衆工作教育,實行幹部直接聯繫羣衆制度,進一步密切黨與羣衆的血肉聯繫,是雲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按照縣委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縣教育局對開展“四羣”教育,幹部直接聯繫拉烏鄉碧雞村委會哨房、碧雞、桃園三個村組的59戶羣衆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我聯繫的6戶羣衆中有5戶屬哨房五組,1戶屬碧雞三組。

上午8:30,我們從縣城出發,乘車翻越老東山35裏坡到達鬆平哨埡口,這裏風和日麗,天朗氣清,松林繁茂,感覺格外親切,我曾在平川鎮工作三年有餘,對這條路太熟悉了,也見證了從彈石路到柏油路建設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山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促進作用。這次也意外地發現鬆平哨水庫已完全乾枯了,這是近幾年來所不曾出現過的,鬆平哨水庫是我縣小I型水庫,庫容量123.6萬立方米,是平川鎮平川、石巖、盤谷、底麼四個村委會12300多羣衆、8500多畝耕地的生產灌溉水源。鬆平哨水庫的乾涸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今年的嚴重旱情,也讓我爲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羣衆生產生活用水感到憂慮。

車輛沿着6.5米寬的柏油路在羣山中蜿蜒前行,緩緩駛出了45裏箐,途徑平川鎮、古底村便進入了拉烏鄉境內。

拉烏鄉位於賓川縣東南部,鄉政府機關駐地碧雞距縣城78公里,全鄉轄7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69個村民小組,2833戶10329人,聚居着漢、彝、白、苗、傈僳5個民族,其中以彝族爲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2%,是典型的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聚居鄉。境內高山河谷相間,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雨量860毫米,森林覆蓋率達92%,是“國家級生態鄉”,“大理州拉烏核桃品系原生種羣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大理州核桃產業發展明星鄉”。全鄉核桃種植面積達15萬畝,已掛果面積7.2萬畝,人均有核桃14.6畝、146株。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0元。

10:00,我們到達了拉烏鄉碧雞村委會的哨房小組,鄉村組幹部早已在此等候我們的到來,經過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便分散行動。我聯繫的6戶羣衆散居在這一帶,在碧雞村委會周彪副書記的引導下,我相繼走訪了陳仕文、陳仕業、李子育、李學清、李培德5戶聯繫戶,詳細瞭解了各戶的家庭狀況、生產生活情況、飲用水源情況和家庭收入情況,鼓勵他們關心教育引導好子女上學,積極想辦法投入到抗旱保春耕生產中來,併爲每一戶送上了民情聯繫卡和200元慰問金,王文明戶由於全家上山幹活去了,沒見着,我只好向周副書記簡要瞭解了一些基本情況,並委託他代我慰問,等到下次走訪時再詳細瞭解情況。午飯後,我還到碧雞完小和拉烏完小兩所寄宿制學校調研,詳細瞭解開學以來教育教學情況、學生營養餐實施情況和學校安全工作情況,實地察看了學校食堂衛生、學生宿舍管理和森林防火“五個一”活動開展情況。

走訪民情日記(2)

按照**市委“十萬幹部百鄉千村萬戶大走訪”活動的要求,市財政局工作組深入**鎮**村開展大走訪活動。 幾天來,工作組白天走田間地頭,下村組屋場,探訪學校,看望老黨員、困難羣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與黨員幹部進行座談;晚上和羣衆聊家常,談生產、算收成、促增收。透過幾天的'走訪,我們真正傾聽了羣衆的心聲、感受了百姓的疾苦,基本摸清了村情、知曉了羣衆的期盼。 小天地放飛大夢想 3月7日,工作組來到**小學,這是一所普通而又特殊的農村小學,全校7個教學班級,280名學生,其中還含一個幼兒班,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怎樣才能讓學校承擔起必要的責任,進行有效的監護和管理,給予留守兒童家庭般的溫暖,是我們走訪的一個重點。在交談的過程中,工作組建議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歸屬感,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同時,工作組瞭解到學校擁有一個幼兒班,存在幼兒娛樂設施缺失問題,並將透過全局黨員幹部獻愛心解決這一問題。

集思廣益 謀發展、獻計獻策 促和諧

X月X日,天空中飄着毛毛細雨,春風中帶有絲絲寒意。一大早,工作組組織50餘黨員幹部進行座談。“我們不是來做客的,這次來就是要聽取父老鄉親的想法和需求,聽取大家對發走訪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大家說真話、說心裏話”,開門見山的這番話讓剛開始有些拘謹的村民一下子輕鬆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紛紛踊躍發言,積極獻言獻策。72歲的老黨員、老支書鄒興高說:4—6組的農網改造未完全實施到位,部分電杆電線未更新,是一個重大的安全隱患問題。現任支書曾太山談到:**村一直沒有村級辦公活動場所,村支兩委的戰鬥堡壘作用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14組組長鄒鋼講:現在黨的政策好,富民惠民力度大,但**村最大的問題是山塘需加固維修。這些意見和建議,爲我們下一步透過大走訪活動,促進**村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思路。

關心走訪老黨員

X月X日,我們頂風冒雨繼續開展大走訪活動。我們來到七組村民鄒禮善家中,82歲老人激動地拉着我們的手聊了起來。當我們問到:鄒老您在生活有什麼困難需要組織幫助解決的嗎?這位1972年入黨的老黨員笑着說“現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交了幾千年的‘皇糧’取消了,種地還給錢了,購買良種農機農具都有補貼,我沒有什麼困難需要組織解決的。”但我們看到他住的土磚房,已出現裂縫存在倒塌的安全隱患,揭開鍋蓋,僅有些剩飯素菜。後與村會計鄒高尚瞭解到鄒老與老伴獨自生活,從來不向組織提要求、講條件,並教育後代樹立多爲羣衆服務的理念,我們感觸很深,找到其三兒子鄒忠雲,叮囑他下雨時將父母接到他家住。工作組初步確定鄒老爲下一批愛心走訪的對象之一。

走訪民情日記(3)

到這裏工作近二個多月了,前期的走訪入戶、瞭解民情民意已經結束。今天一大早起來,曲組長說:“入戶工作已近完成,接下來就是轉入實施幫扶階段。這幾天一直沒下雨,天天忙着防火了,今天要不我們去慰問下樑存林吧,順便把大米和麪給他送過去。”我們一致同意,洗刷了下,簡單吃口早點,拎上東西向他家走去。說起我們要慰問的樑存林今年66歲,個頭有1米八.他飽經風霜的臉上,佈滿了深深的皺紋,兩隻小小的眼睛擠得眯成了一條縫,像樹皮一樣粗糙的大手,厚重而笨拙。乍一看很是魁梧的一農民,卻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他妻子孫萬蓮,今年63歲,個頭還真估不出來,因爲她成天盤腿坐在炕上常年不能動,,一級殘疾的她幾乎生活不能自理。老倆口雖然有二兒子一女兒,但都在外地,一年回不了兩次家。孩子們都生活一般,也照顧不上老倆口。樑存林自己也種了4畝地,加上倆人的低保,每年收入也就不到4000元,基本都吃藥了,生活非常困難。 走到觀音堂村最北邊,拐進村裏最後一條小巷,住在巷子最高處的就是他家。進入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他那破爛不堪的無間正房,西面有一間土坯小房,屋頂雜草叢生。院內沒有任何家禽,整個院落顯得空曠蕭條而缺乏生氣。透過窗戶一眼望到炕上坐着的就是他媳婦,只見她看到我們嘴角抽動幾下,隨後樑存林便出門迎接我們的到來。進入堂屋,走過簡陋的伙房,正南盤着陳舊的大炕,對面擺放着2個大紅櫃,也是家中唯一的傢俱。紅櫃上方牆上貼着2副年畫,畫旁邊是他們倆口的老照片。空曠簡陋的家此時顯得格外淨。

曲組長對老倆口進行了慰問,並說明了來意,樑存林妻子此刻異常激動,眼中含滿了淚水,口中不斷地對黨表示感謝,對政府表示感謝,對我們工作組表示感謝。曲組長再次對樑存林妻子進行了安慰,並告訴他們我們工作組會隨時隨刻他們解決困難並留下了幫扶聯繫卡。在老倆口的再次感激與送別下我們離開了他家。

在回去的路上,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想着樑存林那蹣跚的背影,回想他妻子的一雙渴望的眼神,回想着那個毫無生氣的院落,我們頓感肩上負擔的沉重。在如今改革開放的今天,這樣的人家卻顯得與時代是那麼的格格不入,緣於他們的落後,更多的是緣於他們的貧困。而能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我們當前的任務與責任。試想,我們還有多少需要被幫助的人們,還有多少像他們一樣守護在不爲人知的角落的人們。想到這,我的心很重很重,我下定決心儘自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改變他們。

擡起頭來,望着回去的路,感覺好長好長

走訪民情日記(4)

根據工作日誌安排,我們今天的主要工作是慰問特困戶和老黨員。上午8:00鎮黨委副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田先桃將車開到學校,帶上我們三人和慰問的大米、食用油就向楊家灣村進發。

車子在滿目瘡痍的雁熊公路上顛簸40多分鐘後,我們在楊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楊明安同志家門前下車。在楊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扛上米,提起油一起去慰問特困戶。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二組特困戶郭團員家。戶主郭團員今年81歲,體弱多病,妻子啞吧,78歲,女兒由於大腦不很好使,加上不務正業,至今35歲仍待字閨中。

郭家由於家庭困難,加上與村裏電工因用電糾分,已被電工停電兩年。第一次走訪時,我們瞭解這個情況後,立即與村支部書記一起找電工張國平和郭同富共同協商,免去了以前欠下的電費,當場接通電源,確定電錶起始刻度,並約定以前的電費既往不究,從今天開始,用多少電,交多少費。今天,郭同富老人一見到我們,就拉着田書記的手,感激不盡,看到我們又爲他們送來米和油,更是熱淚盈眶:“感謝共產黨,感謝工作組。你們不僅爲我們申張了正義,還爲我們帶來了光明,送來了米和油,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接下來,我們慰問了二組特困戶郭團員、三組特困戶楊中發,走訪看望了四組老黨員老幹部許還清,許太來和養鴨專業戶許漢平。

這次慰問,雖然東西不多,但大家都非常感激。他們都認爲:我們工作組這次進村入戶,是在真正深入農戶瞭解民情,爲人民羣衆辦實事。並說從中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