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2017年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1.19W

我是帶着一顆沉重的心走訪完這些特困戶的,他們的可憐,他們的無奈,他們充滿救助的眼神……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2017年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2017年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

2017年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1)

X月X日, 冒着似鵝毛一般,紛紛揚揚,晶瑩如玉、潔白無瑕的雪花。我與村幹部來到了村民庫納爾拜家中,瞭解到他家有四口人,其中有兩個孩子是貳級殘疾人,先天性語言障礙,庫納爾拜本人因受傷導致右腿殘疾,現在只有拐着柺杖行走,媳婦主要以家務活爲主,照顧三個孩子的衣食住行。家中有45畝地、2只大牛一隻小牛、一輛拖拉機主要靠二兒子拉貨來掙錢。

儘管小兒子葉爾布來提貳級殘疾,但他完全明白家中的負擔,家中的經濟情況,臉上什麼時候都帶着微笑,可以感覺到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夏天與弟弟一起打工,專門給弟弟當小工,不要看他是殘疾人員,但是他有一種與生活較量的猛勁,聽村民人說他比正常的小工乾的都好,眼快手快。儘管言語表達不是很好,卻使勁了全身的力量來投入到務工上,每天120元的收入,爲家中的經濟收入貢獻一份力量。

條件不是很好的,收入不高。這個家庭讓我感覺到了家庭的溫馨,從交流中可以感覺到父母對孩子的無私慈愛之心、用啞語和手勢的與孩子的交流。無意中我也瞬時學了二下子,結果孩子一看馬上明白是什麼意思。就在那一剎那間,我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辛酸,在這個小家庭裏充滿了多少歡樂、幸福,兒女很聽話、很懂事、有眼色、多麼善良的兩個孩子呀?

我便留下了聯繫方式,用簡單的哈語對庫納爾拜老人說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幫忙的就和我聯繫。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他們都極需要照顧與關懷。

走訪結束回到宿舍,我卻有了不一樣的心情,我在思索。該如何幫助困難羣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能給予困難羣衆更多的幫助。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勵、微薄的資助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困難羣衆的困境。國家的惠農政策日漸豐厚,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農民的生活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沒有脫貧。要解決他們的貧困,主要還是要靠黨和政府的幫助,社會的關心。

2017年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2)

X月X日,我辦的全體班子成員,一早就乘車到XX鎮的XX村進行民情調查。

八點過幾分,我們就到達了XX村與村幹部會合。頓時,天開始下雨,在支書的帶領下,我們腳踩着滿是泥濘的山路,冒雨前行,走訪了全村的近百戶農家,聽取了羣衆的反映、意見和建議,同時對該村的重點困難戶進行了走訪。

透過走訪,讓我們真正感受了生活在農村最低層的農民的清貧和困苦。他們的現狀需要改變,他們的貧寒需要溫暖,他們的心裏喝望關懷。我是帶着一顆沉重的心走訪完這些特困戶的,他們的可憐,他們的無奈,他們充滿救助的眼神……,至今都留在我的記憶裏。

XX村金築二組的楊樹春,四十零歲,之前是一個當地小有名氣的泥水匠,家境還算可以。好漢只怕病來魔,一場重病,讓他這個家徹底垮了。兩個未成年的孩子相繼失學,到外面打工自謀生路去了,積蓄多年準備建房的近十萬元存款,也因病早已花光,現在已是債務累累,年近八十的母親也是有病在身,就他四十零歲的體弱小巧的妻子承擔着這個家庭的全部責任,家裏可說是一貧如洗。

我們來到他家,給了他慰問金,並說明:這次大走訪民情調研活動是縣委、縣政府響應黨中央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號召,訪貧、問苦、抓落實,搞民情調查,保持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關心人民疾苦……這時坐在椅子上的楊樹春很吃力地試圖想站起來感謝我們,可他的腿己經基本癱瘓,站不起來了,頓時,他哭了。他告訴我們,他病了近六年了,這些年如果沒有黨和政府政策的優越,他早就沒在這世上了。每年縣、鎮、村三級把他作爲重點困難戶照顧,不論是平常還是過年,民政的救濟、政府的慰問、社會的捐助,他都享受了。他說他雖困難、貧窮,可他卻感受到了黨的政策的優越與溫暖……。

最後,我們離開他家的時候,楊樹春硬要他的家人,將一個山間挖的竹筍送給我們,當我們拒絕時,老楊再次流淚了,他說他雖是一個癱瘓了的廢人,但他內心裏感到了我們是他的親人,如果我們不收下他的'心意,他很難受……看着他種充滿救助與無奈的眼神,我怕拒絕會傷了他的自尊,只好連同他的情意一同收下,捧在手裏沉甸甸的。我知道,我接過的不只是竹筍,是信賴,是希望,是一份充滿着血肉情誼的責任。

我聽了他心存感激的話,接過他情重如山的竹筍,我也讓他感動了。我想我們的羣衆是如此的樸實,他們雖在生活的最低層,常伴他們的是清苦、貧寒,可他們知道感恩戴德,他們對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是那樣的堅信,那麼充滿寄望。這樣使我更感到作爲人民的公樸責任重大,我們的責任與任務,不只是去看望與救濟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如何關心人民疾苦,帶領人民羣衆改變現狀,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7年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3)

今天,吃完中午飯,請了老君山鎮鎮長、鎮中心學校校長來到我的駐村官宅村,目的是請他們幫助解決村幼兒園搬遷的資金問題,官宅村幼兒園現在的教室已經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孩子們的安全,經和村幹部協調,把村裏新建成準備用於村黨支部活動室的一幢面積約100㎡的混凝土房子調給村幼兒園,然後把現有危房修復後在用於村黨支部活動室。鎮長領導瞭解了具體情況,表示將情況上報上級相關部門幫助解決。

鎮長、校長他們走後。我和村黨支部黃書記、村委會和副主任走訪困難戶,共走訪了五戶。其中一戶使我印象最深刻,戶主是一位名叫耗恆發的79歲傈僳族老人,兒子英年早逝,兒媳婦丟下一個女兒便和別人跑了,老伴也於去年去世了,現在只剩下耗恆發老人和孫女相依爲命,孫女在遠嫁洱源的姑姑的資助下在縣城裏讀高中,耗恆發老人每月只有60元的補助和100多元的低保,村上給他申請了一套電視機和接收器,現在基本生活還能保障身體也還可以。與耗恆發老人簡單的聊了哈,我便留下了聯繫方式,和老人說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幫忙的就和我聯繫。當前,在農村像他這樣的孤寡老人很普遍,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他們都極需要照顧與關懷。

走訪結束回到宿舍,我卻有了不一樣的心情,我在思索。該如何幫助困難羣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能給予困難羣衆更多的幫助。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真心的鼓勵、微薄的資助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困難羣衆的困境。近些年來,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惠農政策日漸豐厚,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農民的生活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沒有脫貧。要解決他們的貧困,主要還是要靠黨和政府的幫助,社會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