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小學生課外輔導誤區分析

學問君 人氣:1.66W

課外輔導遍及全球,目前更有一種產業化傾向。調查表明,世界各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越來越多,一些國家補習班收入超過百億美元。對這一火熱現象,近年來,已有研究不乏有深刻的洞見,但大多是一種情感的宣泄與理念的呼籲,從學理層面探析的文章並不多見。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沒有較系統的研究成果仍是不爭的事實。

小學生課外輔導誤區分析

一、概念界定

正如楊啓亮教授所言:“這是一個被教育學的學科邊界拒絕研究的實際問題。”相關研究沒有真正納入到學科領域,因此,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課外補習”、“課外輔導”、“家教”等說法不一。對這一現象,最通俗的說法是“家教”,即請教師到學生家裏教學,但目前在產業化的推動下,更多的是名目繁多的“小學校”或“小班級”。同時,這種所謂的“家教”也使一些忙於工作的家長忽視了真正的家庭教育;“課外補習”則側重於學習困難學生,在學校沒能很好掌握相關知識而採取的一種補救性的學習,即“補差”。而現實情況是,不僅僅是學習困難學生,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是如此,即“培優”,如:奧賽班、特長班、實驗班等;鑑於此,筆者採用“課外輔導”這一概念,即中小學生在接受學校正規教育之外,由家庭支付學習費用而參加的各種藝術類或文化課的一種學習形式。“課外輔導”涉及面廣、內容龐雜、類型多樣、接受羣體參差有別,不能一概而論。由於小學生有其自身獨特性,筆者着力對小學生大面積參加課外輔導現象進行探討。

二、現象透析

(一)產生的原因

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爭奪優質教育資源;二是盲目跟風。家長希望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誰又曾深思過,千奇萬象的世界,何爲優質教育資源?以追求單一有限的學校教育資源爲目標,而犧牲人類文明的豐富性爲代價,這種犧牲值得嗎?豐富多彩的人生,何爲起跑線?就算有同一起跑線,起點高終點就必贏無疑嗎?難道人生僅僅只剩下起點和終點嗎?

(二)產生的影響

1.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實質性浪費。參加課外輔導班,目的是追求優質教育資源,但現實是課外輔導基本上是學校課堂教學的一種複製,是一種次生品,並沒有對學校教育的有限性和不足起到有效補充作用。就豐富無窮的人類教育資源而言,在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它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優質教育資源的浪費。笛卡爾說過:“智慧是自我同一的,是由全部的知識而不是局部的知識培養出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教育有關,我們發展人類教育的空間極其巨大,活的教育,教育的活,就在身邊,處處留心皆學問。學校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有限的學習系統,僅有的學科單一狹窄,難免背離知識的完整性。而如今的課外輔導,則把孩子們從一個小圈子移到了另一個更小的圈子,課外輔導班爲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則主要針對學校考試而進行的一種強化訓練。青山是什麼,綠水是什麼,大自然又爲何物,在學校課堂與課外輔導班之間奔波的孩子們知道嗎?本質上,真正的人類,是自然的一個有機部分。大自然在人類發展歷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我們現在卻想當然地使人類生存環境的豐富性趨於單一化,同質化。但恰恰是由於知識的互補性,才刺激促進人類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縱觀古今中外,哪個大家拘泥於單一學科知識?又有哪個大師以專業對不對口的荒謬說法來爲自己尋找託詞?他們往往漠視邊界,縱橫馳騁於各個領域,一路走來極其灑脫自然,所得成就令人神往。

2.過早地把孩子推向了單一的發展軌道。在學生精力充沛、求知慾旺盛、接受新事物快的'年齡階段,面對多樣神奇的世界,我們的家長、甚至孩子自己把自己推向了一個單軌道。學校課業結束後,揹着沉沉的書包,戴着厚厚的眼鏡、步履匆匆地在學校與課外輔導間奔波。現今的食品添加劑,促使孩子的身體過早發育;各種所謂的益智班,讓小小的孩子疲於奔波。人類生長的節奏被徹底打亂了。愛子心切的父母似乎忘記了,玩耍纔是孩子的天性,而我們卻一廂情願地把孩子的人生做了編程,把他們過早地送入了一個單軌道。環境的複雜性要求生命系統要有與之相應的複雜性,越是那些早已定型和固化的生存方式,越難抵制變化,也就越難適應複雜的環境。這也許就是我們造就一個個動輒輕身、高分低能的根源之一吧?!

3.強化了人的工具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教育蛻化爲一種訓練人應試的技術,現代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人成爲一個工具性的存在,而課外輔導又加重了這一程度,忽視了人最核心的思想、情感、精神、思維等等。我們的孩子笑得不再那麼純真,沒有了詩樣的美。面對着千奇萬象的世界,卻沒有極端細緻的觀察能力和極其敏感的感知感覺。因爲他們幾乎從沒親近過自然,而這一切都是長期與自然相處的結果。教育的本意絕不是教育的器用,是人自身的發展。學校教育在拼命追求升學率時或多或少地偏離了它的軌道,課外輔導又在推波助瀾,在這雙重夾擊下,真擔心我們今天的教育會失去發展人性本身美的東西。

(三)理性看待

1.拓寬閱讀視野,積極融入生活。大道無形,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既要重視學校學科知識,又要不斷地擴展生存空間,擴大活動領域,豐富內心世界,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卡西爾說,人總是在認識外部世界的同時來認識人自身的。因此,我們應該樹立一種大的教育觀:走進自然,融入生活,尊重鮮活的生命和自然事實,而不要在小小的年紀揹着沉沉的書包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逗留。譬如讀書,它的至高境界應是養心、益智、修德,而宛如龍捲風般的課外輔導,藉助媒體的炒作,一方面使得學生把讀書等價於謀生,失去了書之神韻的魅力;另一方面,大部分課外輔導班是在重複學校課堂教學,佔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而真正彙集人類智慧的經典書籍卻無暇顧及。雙重烘烤下的所謂的“尖子”、“狀元”也許除了應試也只剩下應試了。但事實上正如張詩亞教授所言:“倘若你會騎馬,就應該信馬由繮,領略一路的山山水水,體悟那灑脫不羈的樂趣。”而不是自我設限!因爲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自我毀滅!

2.尊重生命本真,發揮個人潛力。教育的核心即發展人自身。人的主動發展纔是真正的驅動力。向上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智慧的成長,只能靠智慧來啓迪。學術上的最高境界應是臻於化境。如何化?這需要悟性更需要時間的積累。而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從一個大班走向一個小班,首先,他沒時間去思考、去琢磨、去探索;其二,他也不需要獨立思考,上課有老師,下課有輔導老師,整個一條龍服務。每天都吃得撐撐的,回到家裏,望子成龍的父母又不辭辛勞精心備好了夜宵。如此現實,我們應當琢磨,面對巨大潛能的生命個體,應當如何催化而不是一味的推、一個勁的拉、一廂情願的喂!人類的進化,一定要以自然的根本法則爲導向,要與自然相一致,這是一個終極價值。例如,大地上的野生植物,在其自然生長的環境裏,生命力旺盛,而一旦移植、盆栽或過分精心照料,反而會枯萎凋謝。人的發展亦如此,我們應當尊重生命本真,充分發揮其內在潛力。當然,如何使求知成爲其自覺行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3.謹慎作爲,不作爲也是一種培養。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無需指責任何一位含辛茹苦的父母。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父母在外拼搏,無暇顧及年幼的孩子,上輔導班也是一個選擇。但必須意識到,善良的動機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尤其是教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而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倘若我們用一個或幾個固定的模式來要求那些性情各異的孩子,這本身就是生命資源的浪費和不公。尤其是小學生,更不能過早地框定其發展軌跡。通常所說,上帝關上了門卻開啟了窗,但是,一個通道的開啟也意味着其他通道的關閉。因此,對教育來說,在拿捏不準時,謹慎地摸索顯得非常必要。有時候,我們不作爲也恰恰是大作爲。

三、結 語

伴隨着競爭的激烈化,課外輔導也越演越火熱,甚至有人說學校教育已成爲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當然,這其中不乏炒作之嫌。面對如此火爆現象,我們無須盲目控訴誰,因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課外輔導,不過是教育的形式而已。真正的教育的核心即促進人的發展,那麼該如何定位人的發展?教育究竟促進人的什麼的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