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聲樂技能學習中的誤區分析

學問君 人氣:1.47W

摘要:聲樂技能學習是聲樂教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從存在於技能學習中若干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學理性的分析和探討,得出:排除本能發聲意識對歌唱技術的影響,建立正確的歌唱概念,才能進一步提高聲樂演唱技能。

聲樂技能學習中的誤區分析

關鍵詞:聲樂 技能學習 誤區分析

  學習聲樂的學生大都懂得獲得好的聲音技術離不開歌唱器官的協調合作 ,但在具體實施發聲練習或演唱作品時,總會出現聲音虛弱無力,氣息用不上,共鳴腔打不開,咬字吐字不清等現象,尤其以學習時間較短的學生爲多。究其原因,還是對歌唱發聲的技術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與實質的差異。文章即針對聲樂技能學習中在用聲、呼吸、共鳴、語言等方面出現的幾種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學理性的分析和探討。
  
  一、關於用聲的誤區
  一般概念的發聲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氣流透過喉頭時促使聲帶震動,產生聲音,而歌唱發聲的運動原理卻是在人的本能發聲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調整聲帶與周邊肌肉的合理運動,產生強大而豐富的、符合歌唱技術需要的聲音狀態。在進行歌唱訓練時學生往往混淆了這兩種不同層次的聲音狀態,用本能發聲的心理暗示指導藝術歌唱,從而導致喉頭上提、聲音漏氣等用聲上的誤區。要克服以上發聲錯誤,就必須把生活中的本能發生習慣與藝術歌唱的發生要求嚴格區分,建立正確的發聲意識。
  聲帶的閉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圍有關肌肉的協調配合。生活中本能的發聲習慣,範圍只侷限於對方聽得見的距離,沒有太大的音量與音區的要求,聲帶的運用是隨意的。由於聲帶只有在發強音和高音時才緊密閉合,那麼類似於說話的本能發聲習慣常使聲帶大部分時間處於不完全閉合狀態。如果錯誤的運用聲帶周圍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該促進聲門開放的環杓後肌運用到歌唱,必定會產生聲音虛、漏的問題;把穩定喉頭的喉外肌力量作用於發聲,就會造成提喉、喉音等用聲錯誤。
  
  二、關於呼吸的誤區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到目前爲止已經被普遍認爲是最科學的歌唱呼吸方法,但仍有很多學生苦悶呼吸訓練中做得很好,而發聲時氣息卻不夠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關呼吸問題的誤區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吸氣時氣息到達的深度不夠,即沒有吸到技術所要求的到達“肺的底部”。氣息吸得淺作用於聲帶時,呼出氣息的量和壓力不足以衝擊閉合的聲帶,而使聲音顯得虛弱無力。引起氣息淺的原因和本能呼吸習慣有關,本能的呼吸是建立在類似於一般的談話間,或者身體劇烈運動後的一種生理上的本能反映,它只需要胸腔的擴張、收縮產生力量完成肺內氣體的交換。擴張只集中在肺的上半部分,和歌唱所要求的“吸到肺的底部”顯然是大有區別的,也就是說,腰腹肌的能力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當遇到較長的樂句需要氣息量加大時,肺葉的下半部分氣息得不到有效輸送,而覺得氣息不夠用。
  二是氣息與聲音缺少有效配合,致使聲音“搭不上氣”。我們從兩方面分析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沒有運用氣息歌唱的習慣,張嘴就唱,把呼吸動作與歌唱的用聲動作分割開來。另一方面是過分地注意氣息,爲節省氣息故意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力量,形成“憋氣”,使氣息不能順利地作用於聲帶。這兩種情況的最終結果都可能導致聲帶緊張、乾澀,聲音發直缺少泛音。針對上述情況,我們主張呼吸和發聲訓練結合一起練習比較好,因爲氣息和聲音是揉爲一體的,呼吸訓練不能脫離歌唱實踐而單獨存在。我們要建立這樣的歌唱意識:只有氣息支援的聲音纔是有效的聲音,只有正確作用於聲帶的氣息纔是有效的氣息。
  
  三、關於共鳴的誤區
  人體共鳴腔分爲三個大的共鳴區域,即:胸腔共鳴區、口咽腔共鳴區(口、喉、咽)和頭腔共鳴區(鼻竇、額竇、蝶竇)。口咽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的第一個共鳴區域,它上連頭腔,下達胸腔,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對聲音的豐滿、音色的.美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帕瓦羅蒂曾強調聲音共鳴主要在口腔、咽腔,說明了口咽腔在整個歌唱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