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城鎮化建設中的村規民約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9W

摘要:本文透過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德育面臨的共性問題的分析,提倡藉助村規民約以及道德約束這隻“無形的手”,建立由政府主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新時期農民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作用助推村規民約的實效性,將法治與德制完美結合,推動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

城鎮化建設中的村規民約研究論文

關鍵詞:村規民約;德育功能;農民德育

1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德育面臨的共性問題分析

根據2014年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國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建設和規劃新型城鎮,這給新時期的城鎮管理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應該將農民的德育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能幫助農民樹立完整、獨立的健康人格,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大局觀意識,從而樹立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積極主動投入生產生活及民主生活。很多大城市周邊的新型城鎮在轉型的過程中,隨着經濟迅速攀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民的德育遇到了很多共性的問題。

1.1經濟利益最大化衝擊,農民德育缺乏引導

處於改革開放大潮中的農民,整體素質在不斷提升,維權意識也在增加,但是思想道德領域缺乏正確的領導,缺乏大局觀,使得日常管理的難度加大。目前農村中的德育教育較爲缺乏,從頂層設計到機制保障,都缺少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那樣較爲完善的體系。千百年來存在於中國農民頭腦中的傳統價值觀念及道德標準,在市場化大潮的衝擊下,已經趨向於分崩離析。但是新的公民素養塑造及作爲其載體的德育體系構建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原本相對簡單的農業生產村級治理已經開始向城市化治理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益,其中包括土地流轉、宅基地等問題,使得農民對於自身利益的得失更加看重,加之對於國家政策的認識程度不夠,從而導致幹羣關係越來越難以處理,矛盾日益突出。另外,在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也涌現出來的新問題,例如環境衛生治理、養老等問題等,這些都使得城鎮管理中的矛盾日益複雜化。在具體工作推進過程中,只使用管理的理念是無法全部解決如此複雜多樣的矛盾,需要引入德育工作體系,將法制和德制完美結合。

1.2“鄉土”觀念的改變,無法實現趨同化管理

新型城鎮經濟的發展及周邊產業的帶動,使人口流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很多新型城鎮流動人口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流動人口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來自不同村莊乃至地區的農民,工作在一起,爲區域經濟的發展補充了新的勞動力,也彌補技術上的不足。一直處於靜態的村級治安管理,增加了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壓力驟然增加,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中國農民向來重視的血緣和地緣關係,以及所注重的“鄉土”“故土”理念已經在悄然發生變化。原來的相對固定的村莊和家族的概念較以往發生較大變化,而構築在“鄉土”之上的價值觀及生活習慣相應也在快速變化中。“熟人社會”的生活方式不復存在,大家不知不覺中邁入了城市化的生活節奏。流動人口缺乏對於所在區域的歸屬感,再也難以用傳統的鄉規進行約束。流動人口對於異鄉文化及準則的認同感低,遵守管理規定的自覺性差,成爲在現代化的管理體系的一個難題。

1.3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後的矛盾

隨着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民獲取了巨大經濟利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住上樓房、開上汽車等等。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很多人的意識裏覺得城鄉已無差距,但應該深刻的意識到實現農民的城市化過程中,物質基礎只是一個開始。目前而言,富裕起來的一部分農民,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均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以金錢至上,以個人利益爲核心,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等。物質生活的豐富也催生人們對於高層次精神生活的嚮往,對於高端服務的訴求等。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高的公民與城鎮化相伴相行,任重而道遠。

2村規民約的內涵及“前世今生”

村規民約是中國千年來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農業社會秩序及道德風尚引導領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據記載,《呂氏鄉約》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規民約,用通俗的語言規定了鄉民修身、立業、齊家及交友等應遵循的行爲規範標準,以及禮節往來、婚喪嫁娶等種種日常生活中的活動禮儀俗規。同時,該部鄉約建立了嚴密的鄉約組織、執行措施以及執行程序。《呂氏鄉約》的主要精神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倫理綱常,目的是用儒家禮教“化民成俗”[1]。在中國古代,村規民約雖非國法,但它擁有廣泛的民衆基礎及“軟調整”功效,具有加強的道德約束力,是行之有效的統治方式之一。村規民約與農耕文化相伴相生,一旦定形,發生改變和變化的可能性不大,按照既定的模式和軌跡在鄉村緩慢發展。隨着《村委會組織法》的誕生、發展及完善,現代村規民約與以往傳統村規民約有了很大的改變。依法治國進程中,法制化建設成爲社會管理的主流,但不可忽視非制度因素在農村治理中的影響,比如風俗人情、生活習慣等等,有些已經成爲固化在人們內心的道德準則,在一定範圍內有着極強的榮譽感及道德激勵作用。村規民約是“村民羣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結合本村實際制定的涉及村風民俗、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規定,是村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爲規範”[2]。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的同時,進一步明確村幹部行爲規範、黨員及村民代表的行爲規範。在村經濟合作社的經營職能、綜合治理、人民調解、計生、村務、事務等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全方位提煉《村規民約》,使之成爲村幹部和村民之間辦事的準則。由此可見,村規民約作爲全體村民共同制訂、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爲規範,它是一種集體契約,是一種集體意志的明文化、規範化,是推動協同共治的有力抓手。村規民約應該真正成爲全體村民的行爲規範,做到村規民約面前人人平等,既促進幹羣關係融洽和鄰里和諧,也得到了村民的理解認可和支援。

3發揮村規民約的德育功能

3.1明確政府引導作用,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村規民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塑造中國人思想道德素養的基石,與村規民約相結合,接地氣,方能轉化成德育的基礎。在新的村規民約修訂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各級黨委的指導下,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具體化,直觀化,成爲最貼近農民的具體要求。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每一層面所包含的內容,都可以潛移默化修訂入新的村規民約,對於愛國、敬業、誠信等,利用農民自身的理解,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增強大家的認知。以村規民約爲抓手,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就是在制定出的《村規民約》時,將相應的價值理念等,根植在基本涵蓋了村民在生產生活中可能涉及的重要方面。村規民約具有文化傳承功能,在新的村規民約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是其成爲人們日常的行爲準則規範,是發揮村規民約德育作用的基礎。

3.2德育約束村民,減少基層矛盾

村規民約是農民長期生活的指南,在制定過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村民意見和建議,完善合理合法的的修訂程序。以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對《村規民約》進行宣傳的過程,也是對村民進行教育的過程。以《村規民約》爲工具,實現對村民內心的教化,讓村民認識、認同《村規民約》的內容和精神。同時,針對村務管理、矛盾化解等工作中的難題,《村規民約》切實提供了合理的規則和有效的方法。結合國家新形勢、新政策、新村情,透過《村規民約》對村民作思想工作。例如針對現在村民建房時都想多佔宅基地的情況,讓村民從思想上拒絕擠街佔道、多佔宅地等行爲,可有效降低宅基地糾紛。《村規民約》作爲規範村級治理的有效手段、喚醒村民自主意識的有效形式,切實起到了維護農村社會秩序“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有效降低了農村治理成本,提高農村管理執行效率。

3.3建設村規民約文化,發揮村規民約實效性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現在可以借用爲“村有村規”。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爲基礎,保證《村規民約》條款符合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針對新型城鎮建設中新出現的環境治理問題、流動人口難管理問題、農民建房管理等,均可納入村規民約的範疇內,建立管理規範化、制度化長效機制,使村民自覺維護村規民約,自覺遵守管理制度,杜絕各種違規違法行爲。在村規民約執行的過程中,將各種要求標準,分片劃片,營造人人蔘與,家家參與的氛圍,制訂以獎代懲的管理模式。村內的治理工作中,與相關福利發放等相結合,做到老人督促兒女,孩子督促家長,嚴格遵守,維護村莊的管理規定,在村民中形成以遵守村規民約爲榮,違反村規民約爲恥的濃厚氛圍,最終提高村規民約的助推力、執行力和對村民的約束力。例如,在環境治理中,將宅基地周邊環境治理與村民住戶掛鉤,成立檢查小組每月定期檢查,達標的給予環境衛生獎勵。村風民風的形成是村莊的人們形成健康、積極文明生活的前提,着力有意識引導村規民約文化的建設,構築和諧生活村風的文化氛圍,才能使村規民約的實施進入良性循環機制,真正發揮其實效性。

3.4管理轉服務,提升理念

治理注重由管理轉變爲服務,滿足大家的生產生活需求。在村民民約的貫徹落實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及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首先要有一種敢當敬業的精神,村幹部及黨員積極接受村民監督,把握好新常態要有一個爲村民服務好的責任,針對其所包的轄區發生的一切問題處理好,負好責、服好務。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貫徹村民爲主體的工作理念,勤宣傳,把涉及村民生產生活的各項行爲規範全部寫進村規民約,採取串戶宣傳,戶代表會宣傳、廣播宣傳等多種形式進行大力宣傳。勤交流和勤走訪,做到真誠的溝通,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時解決問題,是化解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最好途徑。例如,流動人員也責令其必須遵守《村規民約》對外來人口的各項規章制度,融入村民一樣的對待,做到相互溝通相互信任,及時發現和杜絕治安隱患。

參考文獻:

[1]張廣修.村規民約的歷史演進[J].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26.

[2]新形勢呼喚新的村規民約

[3]有民意.村規民約促成村級協同共治.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