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企業“雙重屬性”的內在關係及其啓示

學問君 人氣:1.47W

[摘要]新古典、交易費用企業理論和企業的能力理論都無法完美解釋企業長期存在的持續動態優勢和對剩餘的獲取。在科斯將企業生產函數展開爲帶有制度結構的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納入制度的激勵功能,可在企業雙重屬性——生產性和交易性統一的角度較好地對此作出解釋。

企業“雙重屬性”的內在關係及其啓示

[關鍵詞]雙重屬性統一制度結構激勵功能動態優勢

現實企業普遍存在着組織生產的持續動態優勢和對超額利潤或企業剩餘的獲取。新古典企業理論忽視了企業的交易屬性,交易費用企業理論忽視了企業的生產屬性,都無法對此作出完美解釋;企業的能力理論混淆了企業的生產屬性和交易屬性,也未能真正使得到澄清。深入思考發現:企業是生產性與交易性的統一;企業的生產性和交易性統一於企業剩餘的生產和分享;關於剩餘權利配置的企業制度安排不僅具有節約交易成本的規制功能,而且還具有培育和塑造企業異質性核心競爭力的激勵功能。

一、一個理論回顧:企業具有雙重屬性

(一)新古典企業理論對企業生產屬性的考察

企業的生產性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市場之上,企業總是按照一定的生產函數,將兩種以上的特定生產要素組織於統一的生產過程之中,生產然後銷售產品。在這樣一個生產過程當中,生產本身表現出系統的特點,生產要素之間表現出相互依賴的性質,而生產的組織者——企業家則以成本——收益的比較爲基本邏輯、以利潤最大化爲唯一的追求、以確定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和最佳的生產規模爲自己的主要任務。

新古典學對於企業理論的主要貢獻即在於此。顯然,新古典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認知,停留於一般“經濟人”的層次,企業仍然是一個“黑箱”。嚴格說來,新古典經濟學不過是市場配置資源理論的進一步延伸。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當中,還沒有意義上企業理論的容身之處。

這種情況的產生,與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基本假定直接相關。作爲新古典經濟學的典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模型以如下假定作爲的前提:第一,理性經濟人假定。經濟人總能夠按照成本——收益比較的邏輯作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第二,完全資訊假定。不存在資訊搜尋成本、資訊獲取障礙和資訊處理能力等的約束,因而不存在交易對象搜尋、交易條件談判和防止機會主義行爲的交易成本。第三,完全競爭假定。存在極大量的交易者(廠商),每個交易者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交易者進出自由。阿羅——德布魯模型在如上的假定前提下較好地完成了對“斯密定理”的形式化,即以模型的形式嚴格證明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但是模型邏輯的嚴密畢竟建立在上述三種假定前提之上,而假定前提本身就已經使對企業的內部考察成爲不可能,因此阿羅——德布魯模型當中進而新古典經濟理論當中企業僅僅意味着一個可行的生產計劃集,僅僅強調了企業的生產性特徵。

這種情況的產生,也與當時企業組織的自身狀態密切相關。企業理論的對應着企業組織的演化,企業組織演化隨生產力水平的不同表現爲不同的形態。從組織形式上講,按照先後次序的不同,迄今爲止上主要出現了三種不同的企業類型,即:獨資、合夥和公司,其中獨資與合夥特別是獨資是當時企業的主要類型。與現代公司相比,獨資與合夥制的突出特點是:在一個企業內部,創業者、經營管理者、監督者、股東、債權人、董事等利益相關者角色或者還沒有出現或者就是集於一身,企業權力分佈呈現高度集中的狀態:業主或企業家作出所有的決策,工人忠實並準確地完成企業家的決策。這種二元對立的結構下,雖然工人由於談判力量的絕對劣勢自身權利得不到保證因而經常表現出種種消極的行爲傾向,但總體而言,如現代公司制企業內部複雜的交易關係還不明顯,對由此引致的交易成本的克服和節約還沒有達到自覺的程度,因而企業內部的交易性關係和結構性框架還沒有在理論上得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