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於大學課堂言說失衡傾聽缺失現象解析

學問君 人氣:6.48K
對於大學課堂言說失衡傾聽缺失現象解析

  [論文摘要]傾聽與言說是對話的兩種基本行爲。然而,目前大學課堂中存在言說失衡、傾聽缺失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源於教師缺少大學理念,缺少對大學生羣體的深入分析,進而對學生的地位認定出現偏差。教師只有重塑大學理念,尊重大學生的學習需求,並堅持不懈地用教師傾聽鼓勵學生言說的策略才能改變大學教學的現狀,實現有效教學。

  [論文關鍵詞]大學課堂 言說失衡 傾聽缺失
  
  人們總會用富有激情、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批判精神強等含有褒義的詞彙來描述大學生,而屬於大學生羣體的大學課堂卻與極高的逃課率和極爲普遍的隱性逃課如到課學生比例不高、貪玩、收發短信、不願意參與教學等含有貶義的詞彙相關。這一褒一貶使我們不禁要問,矛盾來自哪裏,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哪裏?當反觀教師在課堂中的行爲時,我們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大學課堂中的言說與傾聽
  
  (一) 大學課堂中言說的失衡
  美國教學研究專家弗蘭德斯曾在大量課堂觀察研究基礎上提出“三分之二律”,即課堂時間的三分之二用於講話,講話時間的三分之二是教師講話,教師講話時間的三分之二是向學生講話而不是與學生對話④。孫麗芝所作的調查顯示,中國目前大學課堂教學留給學生的印象和高中差不多,都是採用填鴨式教學,甚至有學生感覺大學課堂填鴨程度要甚於高中。周作宇研究發現,大學課堂講授和板書佔了整個課堂的72.2%和35.2%,屬於高頻行爲。教師指導學生活動或實驗、學生回答、學生主動提問、教師讚許學生、教師批評學生及佈置作業等課堂行爲,頻數比率均在10%以下,屬於低頻行爲。弗蘭德斯、孫麗芝、周作宇的研究結果趨同,表明大學課堂在言說對象、言說時間、言說權利、言說形式等方面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言說主要侷限於教師言說,學生個體指向教師的回答、提問、異議等言說行爲頻率低、主動性差,學生很少主動提出與回答問題,對於與教師觀點不同的異議,很多學生會選擇自生自滅的方式。大學課堂中,教師由於言說時間過長,超出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限,言說效果也大打折扣。言說失衡引發了學生分心、注意力轉移以及其他問題行爲的產生。
  
  (二) 大學課堂中傾聽的缺失
  大學課堂中與言說失衡相伴而生的是傾聽缺失,這種缺失集中表現在教師的課堂提問中。大學課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教師提出問題後,某學生被點名回答,在學生言猶未盡之時,教師接過學生的話題,寥寥數秒之後,學生的回答被轉化成標準的教師自己的思路。學生的回答對也罷,錯也罷,都只是教師聲音的前序。這種聽貌似聽,實際上是將學生的回答置於可有可無的狀態,教師的關注點在於自我,教師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急於給出自己的理解,在這種“急不可耐”的狀態中,教師充當了一個漠然的、不受歡迎的“插言者”、“中斷講話者”、“轉移話題者”。如講演式的講授,即“講授+提問”式的教學方式本可以幫助教師改變言說失衡的狀況,提高教學效果,但是在提問過程中,很多教師由於缺少傾聽意識致使提問效果欠佳。也使很多學生認爲,教師提問的目的可能作爲點名、警示及考查手段而不在於拓展大學生的思維。傾聽意味着教師能理解學生訴說的內涵、方向和潛在意義,不僅能聽出學生“所指”並能聽出學生“能指”及其背後的原因,教師能聽出學生聲音背後的情感、態度等等。從資訊交流角度看,課堂教學實質是教師傳遞資訊與學生接收資訊的過程,學生吸收和消化資訊的優劣和多寡,決定着課堂教學效果的好與壞。人際交往理論強調,良好人際關係建立的前提是學會傾聽,在某些時候,聽比說更重要。大學課堂中教師傾聽缺失直接影響了師生間資訊傳遞的方向、速度與效果。
  
  二、大學課堂中言說失衡、傾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學教師缺少大學理念
  “中國大學普遍的沉悶狀態是令人憂鬱的,課堂本是一個應激起大腦風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靜得令人可怕”。這是張楚廷教授對目前我國大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地位缺失的形象描述。這簡單的一句話卻再次深刻地告訴我們,大學本該如何,現實又是如何。在歷史追溯中,我們希冀能重拾大學理念。
  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大學是帶有研究性質的學校,總是把科學當作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來看待。20世紀初,美國高等教育思想家弗萊克斯納認爲大學是學問的中心。20世紀中期,赫欽斯提出,大學是獨立思想的中心,也是批判的中心。在我國,蔡元培的大學文化思想集中爲“思想自由,相容幷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認爲“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教授指出“大學猶海上燈塔,大學是社會之光”。各異的表述蘊涵着相同的大學理念:大學是滿足人們不斷求知和探尋真理慾望的世界,是思想的家園和創造的源泉,是充滿靈性氣息的智慧搖籃,它應該具有獨立性、自由性、民主性和科學性。
  大學教師缺少大學理念,將大學等同於中小學,認定教師的責任就是將他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記憶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評判知識、詰問知識、創新知識。今天和未來的“大學不再僅僅滿足於傳播與分析知識(教學與學術),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創造知識(發明與創新)”。正是因爲缺少大學理念,教師纔將“教”簡單地等同於“說”,在一味言說的過程中,使學生成爲聽講機器,教師成了“獨白者”、“演說家”,他們忘卻了大學教學理念的真諦。
  
  (二) 大學教師對中國大學生羣體缺少分析
  大學生是一個富有激情、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批判精神強並希望能大量涉獵未知領域、求異獵奇的羣體。同時,他們依然具有學生的特徵——不成熟性。比如,他們思維敏捷,但比較片面;他們只考慮感覺到的東西,而不能認識和分析事物的深層次矛盾;他們具有懷疑精神,但很容易否定一切;他們追求新異,但卻很少分析;他們對未來抱有幻想,但卻很迷茫現實的'路該如何去走。透過對大學生羣體的研究可使教師瞭解大學生的特點,即大學生是處於發展中的人,他們同中小學生一樣有學習的渴望及對控制的厭煩。爲此,充分了解大學生特徵,尊重大學生羣體,是大學課堂教學順利展開的基礎,但現實中的狀況是,很多教師並沒有對教學對象予以充分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