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經濟學界性別結構失衡的現狀及原因剖析

學問君 人氣:2.04W

儘管男、女的秉性和行爲特徵存在明顯差異,但現代主流經濟學卻試圖用統一的經濟人模型來概括所有的人類行爲,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經濟學界性別結構失衡現狀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經濟學界性別結構失衡的現狀及原因剖析

經濟學界性別結構失衡的現狀

現代主流經濟學界存在一個明顯的結構失衡現象:男性佔研究者的絕對多數,這個比例比在物理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中都更高,而女性對經濟學研究的參與程度非常低;而且,女性對經濟學參與程度與研究層次成反比,有成就的女性經濟學大家更是非常罕見。就女性在經濟學家隊伍中所佔的比重而言,在世界各國經濟學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以及在每一個研究層次上都呈現相對短缺的狀態;而且,研究的層次越高,女性的相對比例就越低。就女性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界得到的認可而言,基於自身的天性,那些能夠有重大貢獻的女性經濟學家幾乎都充滿了濃厚的人性關懷和社會關懷,但這卻很難得到主流經濟學界的認可,這可從經濟學獎項授予不平衡和經濟學領導職務的不平衡上看出。那麼,爲什麼在經濟學界會出現這種嚴重的性別結構失衡的現象呢?

徐延輝分別從自然、社會、人力、資本積累和經濟收入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四個假說來解釋經濟學界女性參與率低的原因。①但是,“標籤說”不能解釋“女性不適合從事經濟學研究”這一標籤是如何形成的,況且,這種標籤說更適合自然科學而不是針對經濟學;“人力資本說”適合於所有的學術研究而非經濟學界所獨有;“經濟說”把經濟學研究視爲投資長、見效慢、投資回報率不確定的高風險工作,但實際上歷史、心理、藝術等人文性更強的學科更符合這種特徵;“自然說”反映了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但主要歸咎爲理性思維這點上。實際上,流行的觀點就將女性在經濟學領域數量少、成就不高的根本原因歸咎於女性不擅長於數學,以致女性的邏輯抽象能力較低,而現代經濟學是一門充滿理性的實證科學,需要嚴謹、抽象和規範的數學邏輯訓練。例如,son就將女性經濟學家的缺乏歸咎於現代經濟學過於注重高等數學,而許多女性並不感興趣;②oskey也認爲,正式的數學建模本質上是男性的。

①那麼,數學建模或數理邏輯能力過程是造成經濟學隊伍中男女結構失衡的主因嗎?

其實,將現代經濟學家隊伍中性別結構失衡簡單地歸咎於女性不擅長數學建模和數理邏輯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它經不起嚴密推敲。一個直接的反證是,女性在經濟學領域中所佔的比例往往要比在數學或自然科學領域所佔的比例還要低。關於性別結構在經濟學專業和數學專業的明顯差異,可以從當前我國的事實得到反映。在我國一些院校所開設的經濟學—數學雙學位班中,女生都佔有相當的比例;例如,筆者所在經濟學院所設立的經濟學—數學雙學位班中,女生長期超過一半。因此,即使女性在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創造性劣於男性,但從對數學的掌握程度來判斷從事主流經濟學研究的成就顯然也是缺乏說服力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與西方社會稍有差異的一個現象:在當前中國經濟學界,女性比例異常高;特別是經濟學專業的女生越來越多,甚至遠遠高於其他社會科學。不過,即使學習經濟學的女性有如此之高的比例,在經濟學領域真正有所創見的女性比例還是遠低於其他社會科學,這又如何解釋呢?其實,經濟學專業中女生偏盛的狀況與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關:目前中國高校的招生主要以同一高考成績爲主要指標,而高考的內容大多是需要死記硬背的;特別是隨着中小學考試難度一再降低,基礎性的考試題目主要考察學生是否細心等學習習慣,這種考試制度更有利於女生的發揮。事實上,一般來說,男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但不太注重細節;相反,女生卻更加細緻、耐心,也更捨得下力氣。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同齡男性語言發展遲緩,怯於公衆場合表達自己;因此,在中小學階段,男生往往不容易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喜歡,從而往往產生明顯的挫折感。正因如此,以現在的教育評價標準衡量,女生往往佔有明顯優勢,而男生比較佔優勢的動手、實踐等方面的能力卻很難透過書面考試方式得到體現;結果,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明顯現象:教學質量越好的高中錄取的女生越多,一些重點高中的女生錄取比例達70%左右,很多優秀男生失去進入重點學校繼續學習的機會。

顯然,正是由於這種教育體系,使得高考中女生往往具有明顯優勢,從而導致不成比例的大學生構成:儘管男生在高中階段的人數比例要高於女生,但2007年全國高考30個省份產生66名高考狀元中女生佔46人,比例超過70%;特別是,女狀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999年女狀元只有33.82%,2005年則開始迅速提高。②顯然,在以成績決定高校入門和專業選擇的情況下,善於考試的女生往往可以獲得主動;特別是,近年來隨着中學教學要求的逐漸降低,女生所擁有的這種專業選擇優勢也越來越明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由於當前財經類專業的熱銷,大量女生涌入經濟學院或商學院,這不僅體現在國內高校中,也體現在去海外留學的那些高校中。而且,這些女生在商學院的學習成績依然不錯,從而又使得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生層次中這些女生也佔有相當的比例;究其原因,當前國內經濟學教育整體上都是全盤引入的,它的學習和研究所注重的是遵循已有的常規範式而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創造性,這顯然也有利於女性記憶式的學習和機械式的應用。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女性在中國經濟學界的教授和專家中也佔據相當的比例,不過,基本上還是很少出現成就突出的女性。

在很大程度上,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經濟學專業學習和經濟領域崗位工作,也正體現了她們對數學公式和數學邏輯的掌握能力,而現代經濟學對數學能力的要求本身只是體現在應用上而不是創造上。事實上,女性的優勢本身就在於對既有規範的學習和模仿,從而對既有的數學公式和數學邏輯的掌握能力不比男性差,這是她們能夠在各種考試中取得高分並進入經濟學專業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隊伍及其貢獻中爲何又存在如此明顯的性別結構失調呢?關鍵在於女性的思維創造力及其創見被接受的可能性。

那麼,是什麼因素限制了女性的思維創造力及其創見被接受的可能性呢?一般地,這需要從這樣兩方面進行剖析:一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本身特質如何?二是女性的思維邏輯是否與之相符?一方面,儘管現代主流經濟學是建立在西方心理之上,卻並沒有反映所有西方人的共同心理,而主要是建立在具有強烈擴張和征服慾望的男性的心理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女性具有不同於男性的思維特點:

她不僅更富有感性、具體的形象思維,而且注重人際間的合作。正因爲女性的思維邏輯與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特徵相差甚遠,從而嚴重限制了女性對經濟學的貢獻,或者說嚴重低估了女性對經濟學的作用。事實上,儘管瓊·羅賓遜夫人被譽爲最偉大的女性經濟學家,她的思想新穎別緻、富於感染力;但這種分析方式卻不符合主流經濟學家慣用的理論框架,這也是導致她未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要原因。正因爲現代經濟學存在明顯的性別結構失調,20世紀80年代之後終於導致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興起。

男、女在心理和行爲上的差異

一般來說,男女雙方在心理意識和行爲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男性具有明顯的攻擊性、自主獨立性,具有旺盛的征服和控制慾望,試圖把“己”之外的一切事物都當作實現自身目的的工具;相反,女性往往更注重人情,更富同情性,更樂於從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承認他人是與自己一樣的實在而不排除他人,尊重他人的需要而不隨意打擾他人。顯然,這些都顯示了男女之間的傾向性差異:

女性往往更樂於追求互利的合作,而不是爲一點小利而進行赤裸裸的競爭。這些差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明顯感受得到,例如,女性在旅途中往往更容易獲得搭便車的幫助,在旅行迷途時也往往更容易獲得他人的.熱情建議,甚至向陌生人乞討到的錢往往也比男性多。同時,這些差異也可以透過行爲實驗加以驗證:自Rapoport和Chammah1965年率先對男女之行爲差異進行金錢激勵的實驗以來,①大量的行爲經濟學實驗就證實男女之間在秉性上的種種差異。這裏就男女的行爲差異分類闡述如下。

②再次,女性往往更關注其所屬羣體,更在乎他人的看法,從而更善於溝通和協調。事實上,女性的競爭意識相對於男性較弱,而注重互惠性,更依賴於特定的羣體,更關注羣體的生存和利益。相應地,女性相對於男性較不支援暴力,在社會控制、涉外事務以及法律實施等方面都更不傾向於強制選項;對許多國家的政策偏好的研究也顯示了這一點:女性往往較男性更加支援同情、規制和保護而非暴力的政策。

③這方面的性別差異也爲大量的行爲實驗所證實。例如,就對羣體的關注而言,Cox和Deck的實驗就發現,女性在決定是否採取慷慨大方行爲時往往深受社會距離的影響,比較看重他人的看法;④同樣,Eckel和Grossman的實驗也表明,女性在高社會距離的環境中比男性表現得更慷慨大方,因而得出結論說:女性行爲更具有社會定位的傾向,而男性行爲更具有個人定位的傾向。⑤再如,就協調和溝通而言,Croson、Marks和Snyder所做的存在多重帕累託均衡的公共品博弈實驗表明,共同體認同往往有助於女性之間的協調:就女性團隊而言,由來自婦女聯誼會的成員所組成的所有團隊都比由生人組成的團隊做得更好;相反,就男性團隊而言,由來自兄弟會的成員所組成的所有團隊都比由生人組成的團隊做得更糟。

⑥最後,女性往往更善於信任他人,更善於容忍他人的過錯,從而更有利於形成合作。在很多情況下,女性更願意採取迂迴溝通而不是爭奪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從而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這一點可以從小孩遊戲中的男女行爲差異看出:女孩一般不會受抽象規則的約束,相反,她們更傾向於把它僅僅當作一場遊戲,它們對侵犯性的現實更有忍耐力,更能適應遊戲的偶然性,更樂意變革而很少關注抽象的法則,她們寧願終止遊戲也不願爲了規則而同玩伴失和。這些差異也爲大量的行爲實驗所證實。首先,就對他人行爲的容忍性而言,Eckel和Grossman⑦等做的最後通牒實驗就表明,女性往往更能夠接受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其拒絕率較低。其次,就社會合作的維持而言,一般地,女性往往更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維持人際交往中的和睦關係,而男性則更具競爭性,更傾向於忽視人際關係的行爲原則。

⑧可見,上述行爲實驗都揭示出男女之間的社會性差異:男性的行爲機理與經濟人具有很強的相通性,而女性的行爲機理卻與那種冷淡的經濟人存在明顯的不相符。Beutel和Mariniz就將男女之間的行爲差異區分爲:行爲主義導向(behavioralorietation)和規範主義導向(normativeorietation)。⑨相應地,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以及人類學等社會科學所提出的理論大多認爲,女性具有更強的社會取向(即無私),而男性則具有更強的個人取向(即自私)。例如,達爾文就曾寫道:“女性在精神性情上顯得與男性不同,主要是女性顯得更軟和、更無私……男性……沉迷於競爭,這使得他產生了容易自私的抱負。”

①在很大程度上,現代主流經濟學推崇方法論個體主義思維,把社會個體都視爲相互冷淡而自主、理性的經濟人,這實際上只是反映了男性的心理和行爲方式。施密特就認爲,方法論個人主義是將心理學個人主義視爲不證自明的,“心理學個體主義機理主張人是彼此孤立的”,這實質上是“男性至上主義”;“但是很多女性主義作者爭論道,人的這種圖畫或許適用於男人,但不適於女人。”

②經濟學男性化的原因及其問題

儘管男、女的秉性和行爲特徵存在明顯差異,但現代主流經濟學卻試圖用統一的經濟人模型來概括所有的人類行爲,將男性的行爲方式當成合理的標準,並作爲女性的行爲參照和效仿對象。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學術傾向呢?這裏從兩方面加以解釋。

首先,這與西方社會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結構有關。自古希臘起,西方世界就深受斯多葛主義的影響:世界是遵循數學法則和“自然”法則合理地運轉的,每個人都可以認識並掌握這些法則,因爲他們都擁有上帝賦予的理性才能,都可以以同一種機械的方式進行思維,從而得出相似的推論。同時,西方社會認爲,儘管上帝制造了理性之鐘,但還是有一部分被遺漏了,這構成了情感和非理性王國;爲此,牛頓模式又將世界分成兩個部分:被理性統治的主要部分和統攝非理性的次要部分。正是基於這一學說,所有不遵循理性、不遵循機械論的數學原理的事物都是他者,是不重要的、第二位的、不真實的,它受到理性世界的監管;顯然,由於男性往往具有更硬的“理性”,而女性也是第二位的,因而男性就有權把“理性”強加給那些缺乏理性的創造物。③正因如此,西方社會就逐漸形成了男性主義中心觀,以至人類佔統治地位的文化概念也按性別呈現出等級形態:其中,男子特質占上層,在主體和方法上被評價較高的東西都與男性特質聯繫在一起,而被評價低的則與女子氣聯繫在一起。所以,施密特評論說,“心理學個人主義追隨着孤立的主題……作爲彼此孤立的人類圖畫由此以男性的方式作爲整個人類的例證。這時常隱藏了女性是人的特殊方式。這是父權統治社會的傳統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要素。心理學個體主義對多數人(男性)哲學家來說是這樣一個不證自明的概念,因爲它反映了在傳統的父權統治社會中的男人概念。”④其次,這與現代主流經濟學逐漸形成的學術定位以及由此產生的路徑依賴有關。自啓蒙運動以降,西方就逐漸產生了女性主義思潮,到19世紀末則掀起了有組織性的女性主義運動,它批判現有社會的性別不平等,探討不平等的本質,致力於推動婦女權利、利益的提高,涉及生育權、教育權、薪資平等、投票權、性別歧視等議題;20世紀60—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則達到新的高潮,它強調兩性間分工的自然性並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現象,要求忽略把兩性的差別看成在兩性社會關係中女性附屬於男性的基礎的觀點。而且,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還促進了女性主義學術研究的興起,它們廣泛探討了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地位的現狀和原因,分析女性在全球經濟中作爲非正式勞動力、家庭工人、食品生產者的角色和獨立貢獻。但與其他人文社科領域的女性主義思潮的蓬勃興起不同,女性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步伐卻非常緩慢和滯後。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差呢?關鍵就在於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學術定位:它將自然科學視爲發展的方向,努力模仿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倡理論研究的科學化、客觀化,倡導將價值和道德因素排除在經濟學研究之外,或者將道德問題存而不論;同時,正是這種學術定位導致了現代主流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的路徑鎖定:致力於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將缺乏數學符號的思辨性探索都排斥在經濟學研究之外,從而限制了女性主義產生和發展的空間。

其實,女性注重協作的互動行爲對社會的破壞性更小,從而更適應於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良性互動,也更適合人類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體現了更高的人類理性;但是,現代主流經濟學卻將男性的思維和行爲視爲理性的,並以此來代表所有人類的思維和行爲,或者視之爲人性發展的方向。尤其是,現代主流經濟學還進一步將豐富多樣的異質個體還原爲抽象的原子個體,從而導致其研究思維潛含了嚴重的缺陷。關於這一點,徐延輝曾作了較好的歸納分析。(1)理性有餘而感性不足。(2)分析方法視角單一。(3)內部保守和外部擴張長期共存。①問題是,儘管現代主流經濟學聲稱要構建成一個價值無涉的客觀的經驗科學,但它果真做到了這一點嗎?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經濟學論文往往體現了經濟學家的個人、社會以及政治位置等特質,有人甚至說,所謂的客觀知識其實不過是那些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擁有更強大勢力的人的知識。②顯然,無論在假設前提還是思維方式上,現代主流經濟學都存在強烈的規範色彩,從而根本沒有真正做到所謂的客觀和公正。在假設前提上,目前絕大多數經濟學人的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都是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進行的,都是在努力闡述或證明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而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則依賴於其特有的核心假設前提:人是自私的、是理性的,它會抓住任何一個機會來最大化自身收益。在思維方式上,目前經濟學領域男性佔了比在物理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中更大的比例,因而主流經濟學實際上也就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處事態度,從而也必然具有非常強烈的偏見。所以,on等人強調,“e-conomicman”一詞本身就是男性經濟學家羣體的產物,它體現了男性(masculine)的行爲方式,而無法涵蓋女性(feminine)的行事方式。

可見,漫長的西方社會傳統中,男性都被視爲主體(subject),是絕對的,而女性則是他者(other),應該服從於男性這一主體。即使在漢語文字中,我們也往往只有在所有成員是女性時才使用“她”或“她們”,而其他只要有一個男性存在的任何狀況都使用“他”或“他們”;也即,人類社會長期以來都使用男性的“他們”指稱全部是男性或者同時存在男女的世界。正因如此,迄今爲止的人類社會往往只是將男性的心理和行爲視爲一般規則而加以闡述,而女性的心理和規則則被視爲特例而忽略,並且將被一般化的男性心理和行爲作爲女性的效仿對象。顯然,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在人行假設中就存在着這種思維,用男性的行爲和思維來代替全部人類;正因如此,它的分析思維就存在先天缺陷:它並不能涵蓋全部人類的一般思維和行爲。爲此,England將這種概念化人性稱爲“分裂的自我”:人類被視爲在市場上自私地行動的自治個體,並具有穩定的外生偏好。③這種“分裂的自我”存在明顯的二元悖論:一方面,它假設所有市場上的人類行爲是完全自私的,這體現在幾乎所有的傳統經濟模型中;另一方面,它又假設人們在家庭中的行爲是完全利他的,這體現在主流經濟學內部的“新家庭經濟學”的模型中。由於這種內在的片面性,我們就必須重新審視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和假設。施密特強調,心理個人主義“把老套的(白種)男性的方式當做成爲一個人的範例。因此,它不是對理性的較好辯護,後者的目標在於保衛人類理性的能力以改善我們人類的處境。

只爲(白種)男性辯護的理性辯護不可能改善人類處境,甚至不能改變(白種)男性的處境。從對理性的辯護到方法論個人主義的移動可能因爲加強了老套的(白種)男性的統治而低價傾銷了對理想的辯護。只有當對理性的辯護清楚地將自己同心理學個人主義從而還有方法論個人主義分離開,它纔有可能達到自己的高目標”①。

經濟學隊伍性別結構失衡的原因

上面的分析表明,男女間在心理、思維以及行爲上都存在差異,而現代主流經濟學卻主要體現了男性的心理、思維和行爲,這也正是造成女性在現代經濟學界數量少、貢獻低的根本原因。麥克羅斯基就寫道:“與其他經濟學流派相比,新古典經濟學顯然是男人氣的女人。他們是經濟學家中的摩托車隊,帶着矩陣和嚴格的不動點的喧鬧,穿着皮革的外套,裝腔作勢,在經濟學陣營中耀武揚威。”②事實上,正是由於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和思維與男女之間的親和性是不同的,女性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認知往往不是出於內心自發而是刻意學習。Ferber和Nelson就認爲,“不同性別在對本科階段經濟學上的理解差異可以更好地解釋這種現象”③。相應地,女性往往也就無法把握現代主流經濟學發展的主動權,而更多的是在既有框架下做些精細化的工作。於是,要了解現代主流經濟學界性別結構失衡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從兩個方面加以探究:一是要分析男女雙方行爲特徵差異,二是要分析現代主流經濟學所內含的修辭特徵。

首先,就男女之間的行爲特徵差異而言。一般地,女性往往更關注所屬羣體、更善於協調、更傾向合作、更注重公平、更加慷慨大方、具有更強的自律性和容忍性、也更不易走入極端;關於男女之間在社會性上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已經爲大量的行爲實驗所證實。顯然,與行爲相聯繫的個人內在心理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從而表現在學術上也會有所差異;也即,既然女性與男性在行爲特徵上往往相差很大,從而也就會對其學術取向產生影響。事實上,正因爲女性往往不熱衷於抽象規則的研究,而更關注規則帶來的社會後果,關注人的應得權利;因此,她們往往可以在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等衆多領域的研究中取得顯着成就,並進而偏好於政治經濟學、社會經濟學、人本經濟學、心理經濟學、文化經濟學以及福利經濟學等的研究,而這些方面則屬於現代經濟學的邊緣分支,很難得到廣泛承認。

其次,就流行理論所內涵的修辭特徵而言。一般地,如果理論內涵的修辭與研究者的行爲特徵相符,那麼就更有利於該研究者在該領域的發展;因爲他從事此方面的研究是源於內心自發的,而其他人則需要經受刻意模仿和學習過程。顯然,現代主流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基本上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處事態度,因爲它強調人的控制、征服、機會主義等;同時,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男性的學術評判標準,來迫使女性遵守這種外生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女性對男性創設的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模仿就如面臨着一個性別博弈的情形:男性在經濟學界率先展開行動而建立了基於男性文化心理的經濟學理論體系,並由此創設了有利於男性的學術評價體系;給定這種情況下,女性經濟學家個體要最大化自身收益就只能遵循男性創設的現代主流經濟學,而在此均衡下女性獲得的收益要低於男性。正是在這種制度下,女性經濟學家所顯示出來的貢獻要遠低於男性,從而造成現代主流經濟學隊伍中的性別結構失衡。從根本上說,現代主流經濟學思維上深深地打上了男性沙文主義色彩,並建立起了有利於男性而不利於女性的評價標準:不僅理論術語主要體現了男性的話語和思維,而非對女性行爲的刻畫和解釋;而且,長期以來經濟學領域的學術規範和原則也是由男性創造或制定的,這種規則和思維也就支配了學術的發展走向和學術人員的構成。正是由於社會性別上的差異以及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男性特徵,女性在現代主流經濟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由於社會心理上的差異,導致男女雙方滲入經濟學的角度存在明顯的不同:男性從事主流範式的經濟學研究是源於內心自發的,他可以根據自身思維的變化而“自主”地創新,這些洞見也容易爲主流經濟學界所認可,從而得到傳播和普及;相反,女性在主流經濟學領域則需要刻意地模仿和學習男性的思維方式及其創建的學術規則,基於本身心理意識所作出的“創新”則很難得到認可,從而也就難以成爲學術的引領者。

但是,我們不能將經濟學隊伍中的性別結構失衡情形歸咎於女性,相反,應該歸咎於現代主流經濟學的一元化和畸形化發展;究其原因,現代主流經濟學包含了太多的男性主義特徵,因而性別結構失衡主要是現代主流經濟學內在的偏見所導致的。事實上,一些女性主義經濟學家就強調,理性主義本身只是男性統治的一個工具,客觀性也只是男性的幻覺,而女性主義則關注社會和政治力量對生活經濟現象的影響。麥克羅斯基就將現代主流經濟學刻畫爲男孩子的沙地遊戲,她寫道:“不像女孩子的遊戲常常具有人性的含義,沙地中男孩子的遊戲是無意義的,除了準備成年後真的挖土……這種關於現代經濟學事業的悲哀的、無法形容的悲哀的事實,它所聲稱的自1945年之後已經達到的目標,實際上就是一場沙地的遊戲。”

①顯然,女性在現代主流經濟學領域建樹不多的現狀,並不意味着女性並不適合從事經濟學研究;恰恰相反,越來越多的女性從事經濟學理論研究將有助於優化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特質,使經濟學回到更爲合理的研究軌道上來。

當然,男女之間在社會性格上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主要與早期工作場所(工廠)和生活場所(家庭)的分離有關;但是,主流經濟學則是源於對市場爭奪行爲的刻畫,“經濟人”模型也是對當時參與激烈市場競爭的男性行爲特質的提煉。早期社會中,男性從事市場上的競爭活動,從而日益變得好鬥;而且,由於在企業組織等工作場所的活動往往都是被規定好的,因而男性的性格也逐漸異化:價值理性日益萎縮而工具理性日益偏盛,從而產生了類似經濟人的人格。相反,女性則被孤立在家庭之中從事家庭事務,儘管重複性的家務勞動不利於理性思維的發展,卻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時間以培養多樣化的性格;特別是,在婦女的主導下,家庭往往成爲置身於殘酷爭鬥的汪洋市場之海中的無數個相對平和寧靜的棲身島嶼,從而女性的性格更爲和平和寬容。不過,隨着社會物質財富日益充足以及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庭走上社會,社會行爲主體成分的這種變化也就會對市場上的行爲機理產生影響;與不斷變化的實踐相適應,經濟學的行爲假設也應該有一個相應的修正過程:應該越來越多地把女性的心理意識和行爲機理納入進來,要透過借鑑女性的行爲目的和方式來重新界定人類理性的內涵,而不能想當然地把女性行爲視爲非理性的而排除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之外。

不幸的是,男性主導的西方社會觀念卻往往把男女之間的這種行爲差異僅僅歸因於他們的生理差別,從而確立了經濟學研究對女性以及女性活動排斥的合理性。爲此,現代主流經濟學頑固地維持着傳統的男性化思維,在這種傳統下,女性基於本性對社會經濟現象的理解當然就與現代主流經濟學存在差異。但是,由於現代主流經濟學爲男性所主導,其作出的貢獻也就得不到關注和承認,這導致女性從現代經濟學領域的實質退出。Ferber和Nelson就指出,正是由於人的社會性別影響了他對社會事物的感知,影響了對問題相關性和重要性的評估,從而也就影響了認知原理的解釋以及女性與現代經濟學產生了隔閡。

②與此同時,由於現代主流經濟學依然依附於狹隘的男性思維,而缺乏女性思維和認知的補充;這樣,現代主流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解釋和分析就日益顯得片面,導致理論和思維危機日益累積並越來越嚴重,並最終引起了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興起。女性主義經濟學的分析表明,社會性別是一種文化和社會建制,與純粹生理意義上的性別沒有必然聯繫,因而需要再次對現代經濟學的特性進行反思。

女性主義經濟學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反思

現代經濟學界之所以出現明顯的性別結構失衡現象,主要原因不能歸咎爲女性本身的思維和能力問題,而是在於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和規範本身就是片面的。在女性主義經濟學者看來,科學本身就是主觀的,應該把人的認識和情感結合起來,要強調科學的整體性、和諧及複雜性而不是簡化論、等級和直線。爲此,它對現代主流經濟學所崇尚的數學化、客觀化的科學認識論發出了深深的質疑,因爲這種流行的科學至上主義會把整個世界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生活世界物化爲它者。尤其是,女性主義經濟學對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思維尤其是有關人性的概念化假設提出了批判:(1)這種有關人性的本體論假設(無論是體現家庭成員之間還是與其他人的聯繫上)都被誇大了,從而就形成了對現實的誤解;(2)這些假設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以男性爲中心的,從而都是源於男性利益的偏見。

當然,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興起是對現代主流經濟學思維的糾正,而不是贊成特殊的女性主義認知方式,更不是認爲,女性主義經濟學必然會產生全然不同於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某種東西。實際上,女性主義經濟學家一般強調,以男性爲中心的現代主流經濟學視野過於狹隘,基於標準理性選擇模型的學科實踐提供的資訊比較少,事實上也較少客觀性,從而藉助於女性主義經濟學來擴大、豐富和提高經濟的理論化。on就寫道:“女性主義解釋……並不依賴於某種世界觀,這種世界觀將當前經濟學從業者看做充滿惡意的個體,或者是認爲性別主義潛伏在幕後,或者是將形式主義看做是純粹邪惡的源泉。女性主義不贊成女性經濟學,或者不贊成僅僅由女性從事的新的經濟學。它所贊成的是經濟學的價值系統中作的一個轉換,這樣,經濟學就可以變得既強硬又靈活,既邏輯化又語境化,即科學化又充滿人性,並且極精確又豐富。”①也就是說,女性主義經濟學透過打破男性的偏見而改進新古典經濟學,從而可能揭示有助於提高經濟總體效率的機制。例如,Ferber和Nelson等就強調,女性主義經濟學就是要透過剔除因明顯的男性中心主義所產生的偏見理論,而提高經濟學的分析能力。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