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3W

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我們畢業前都要透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有準備、有計劃、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大學學習成果的形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畢業論文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

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 篇1

【關鍵詞】斷層解剖;影像學;教學

作爲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形態學科,斷層影像解剖學越來越受到的重視,如何開展和完善斷層影像解剖學課程的教學,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我校於2004年下半年首次在醫學影像系影像專業本科生中開出斷層解剖學課程,2007年又將斷層解剖學列爲臨牀醫學本科生的選修課,教研室正式建立斷層解剖陳列室和專業教室。透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本文結合我校斷層解剖學教學的開展情況,談談我們在斷層影像解剖學課程教學中的體會。

1、教學內容及學時的安排

影像專業本學生的斷層解剖學授課時數開始爲40學時,後逐漸增加到60學時,非影像系本科生選修課爲20學時,理論課與實驗課之比均爲2∶1。由於非影像專業的選修課時數較少,授課重點突出頭、頸、胸、腹、盆部的連續橫斷層解剖,要求學生重點了解和掌握顱內結構、縱隔、肺、肝、子宮、前列腺等重要結構在橫斷面上的表現。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則增加頭頸部的矢、冠狀斷層解剖,以及頜面、縱隔、腹部、盆部的有關間隙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覺得影像專業本科生的40學時明顯偏少,逐漸增加到60學時比較合適。非影像系本科生選修課20學時仍然偏少,建議今後可增加到30學時比較妥當。對於臨牀醫學本科學生最好能夠開設斷層影像解剖學必修課程。

2、教學手段及方法的完善

傳統斷層解剖教學中,以幻燈機逐一放斷層切面爲主,向學生展示的斷層切面圖片缺乏立體感和整體感。爲此,我們利用中國數字化可視人體數據,採集頭、頸、胸、腹、男女性盆腔橫斷層標本圖像以及上述部位相對應的ct、mri圖像,製作幻燈片,並製作動靜結合的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結構變爲較爲直觀的形態,將各個重要器官建立三維動態數字模型,包括體素重建模型和麪繪製重建模型,可以任意方向切割顯示,可從整體觀看到切面部位,可以同時或分步展示一個斷層平面的多個結構,可以獲取各部位任意切面的斷面圖像,可以連續顯示和動態播放,從而更準確描述形態與結構及毗鄰的關係。在斷層解剖教學中還應注意圍繞重要器官標誌,以重要標誌性結構出現的規律爲主旋律實施講授,比如:大腦中央溝在斷層中出現是否具有規律性?不同層面小腦幕出現有什麼特徵?經mri片和實物標本驗正,便於學生理解掌握。關於教學標本,目前我們用的標本包括頭頸部橫、矢、冠連續斷層標本,胸、腹、盆連續橫斷層標本。同時,針對局部斷層解剖實驗課準備該部分的局部解剖標本,使學員利用局解標本增加對肺內、肝內等複雜結構的再認識。但由於標本比較緊缺,目前我們用的斷層標本都是經過封裝的,學員還不能進行實體解剖,今後我們將逐步完善。

3、學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伴隨着現代科技發展,計算機數字成像技術日新月異,而先進的影像設備與技術能夠清晰地顯示出人體全身各部組織器官的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及任何角度的圖像。不論將來影像學怎樣深入發展都需要更爲豐富、更爲完整的人體形態學支援。爲此,我們必須讓學員在剛進入系統解剖學學習時就充分認識瞭解這一現狀,讓他們明確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對正常人體結構有更全面深入的瞭解和掌握,將來才能提高對疾病的診斷能力[1]。同時,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要積極引導學員利用相關網絡資源獲取知識,在網絡上有大量精美的斷層影像圖片,並有詳細的解說,有助於學員擴展視野,提高學習積極性。斷層影像解剖學是一門新興的形態學課程,我們認爲除了學員及任課教員的努力外,相關教研室和學校教學主管單位也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援。目前有關方面對斷層影像解剖課程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不夠重視,沒有專門的教學經費,相關實驗室設備及標本配備還不夠完善,這就給學員的學習和教員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不利於斷層影像解剖教學的發展[23]。有人預言今後醫學的發展方向就是“影像醫學的時代”,而作爲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形態學科,斷層影像解剖學是基礎和臨牀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樑,我們必須順應醫學發展的潮流,對傳統解剖學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革,合理設定解剖課程,系統解剖、局部解剖及斷層影像解剖並重,開創解剖學教學的新局面,完善斷層影像解剖學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樹偉,李振平,丁娟,等.創建斷層解剖學課程的體會[j].四川解剖學雜誌,2002,10(1):43-45.

[2]金昌洙,韓東日,金東虎.斷層、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解剖科學進展,2001,7(2):190-191.

[3]陳遠強.提高解剖學教學效果的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誌,2008,17(2):121.

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 篇2

摘要:介紹醫學影像發展的歷程CT成像技術的優勢和影像技術在數字化中的發展說明PACS系統基本原理與結構及採用這種體系結構的意義;指出影像學的發展對醫學診斷過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發展、成像技術、數字化。

影像學發展概述及特點

影像學診斷是世紀醫學診斷最重要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CT的研製始於世紀6年代。1967年英國的工程師漢斯菲爾德開始了模式識別的研究工作。5年代X線透視和攝片是臨牀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而今天由於X線CT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使影像學診斷水平發生了飛躍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臨牀診斷水平。即計算機體斷層攝影(CT)即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人體組織器官的切面顯像。X線CT片提供給醫生的資訊量遠遠大於普通X線照片觀察所得的資訊。

CT成像技術的優勢:CT與常規的影像學檢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點。

真正的斷面圖像:CT透過X線準直系統的準直可得到無層面外組織結構干擾的橫斷面圖像。與常規X線體層攝影比較CT得到的橫斷面圖像層厚準確圖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無層面以外結構的干擾。

密度分辨率高:CT與常規影像學檢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線束透過物體到達檢測器經過嚴格的準直散射線少;第二CT機採用了高靈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計算機軟件對灰階的控制可根據診斷需要隨意調節適合人眼視覺的觀察範圍。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規X線檢查高約倍。

可作定量分析:CT能夠準確地測量各組織的X射線吸收衰減值透過各種計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計算機作各種圖像處理:藉助於計算機和某些圖像處理軟件可作病竈的形狀和結構分析。採用螺旋掃描方式可獲得高質量的三維圖像和多平面的斷面圖像。

影像學的主要新技術

基於數字化的影像技術:隨着資訊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作業已經進入醫學影像界並以奔騰之勢迅猛發展伴隨着一些全新的數字化影像技術陸續應用於臨牀。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PACS)和醫學影像診斷報告系統應運而生並得到了快速發展使整個放射科發生着巨大變化提高了影像學科在臨牀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PACS的基本原理與結構:PACS是以計算機爲中心由圖像資訊的獲取、傳輸與存檔和處理等部分組成。

圖像資訊的獲取:CT、MRI、DSA、CR及ECT等數字化圖像資訊可直接輸入PACS而衆多的X線圖像需經信號轉換器轉換成數字化圖像資訊才能輸入。

圖像資訊的傳輸:在PACS中傳輸系統對數字化圖像資訊的輸入檢索和處理起着橋樑作用。

圖像資訊的儲存與壓縮:圖像資訊的儲存可用磁帶、磁盤、光盤和各種記憶卡片等。圖像資訊的壓縮儲存非常必要。因爲一張X線照片的資訊量很大相當於15多頁字稿紙寫滿漢字的資訊量而一個。8cm光盤也只能存儲張X線照片的資訊。壓縮方法多用間值與哈佛曼符號壓縮法影像資訊壓縮1/5~1/1仍可保持原有圖像質量。

圖像資訊的處理:圖像資訊的處理由計算機中心完成。計算機的容量、處理速度和可接終端的數目決定着PACS的大小和整體功能。軟件則關係到檢索能力、編輯和圖像再處理的功能。CT的計算機系統屬於通用小型計算機爲適合CT機的工作要求CT的計算機系統一般都具有運算速度快和存儲量大這兩個特點。

結語

醫學影像有着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每種影像模式都能成功抓住技術發展中的機遇和挑戰那麼這種潛力將會實現這將需要物理學家、工程師、數字家、資訊學家和醫生的共同努力。

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 篇3

摘要:隨着醫學影像技術技術與設備的發展,它在醫學領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着醫學發展潮流中的一個熱點趨勢,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尤其是介入放射學的出現,使放射從單純的診斷演變爲既有診斷又有治療的雙重職能,並在整個醫學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爲與內外婦兒並列的臨牀學科。展望21世紀,醫學影像學必將得到更快、更好及更全面的發展,必將會對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本文透過對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討論醫學技術與設備的'發展。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發展。

1.1計算機X線攝影

X射線是發展最早的圖像裝置。它在醫學上的應用使醫生能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這爲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的資訊。在1895年後的幾十年中,X射線攝影技術有不少的發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強管、增感屏、旋轉陽極X射線管及斷層攝影等。但是,由於這種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是將三維人體結構顯示在二維平面上,加之其對軟組織的診斷能力差,使整個成像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從50年代時候開始,醫學成像技術進入一個革命性的發展時期,新的成像系統相繼出現。70年代早期,由於計算機斷層技術的出現使飛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峯。

到整個80年代,除了X射線以外,超聲、磁共振、單光子、正電子等的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大量出現。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能爲醫生做出確切診斷,提供愈來愈詳細和精確的資訊。在醫院全部圖像中X射線圖像佔80%,是目前醫院圖像的主要來源。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X射線機的結構簡單,圖像分辨率也較低。在50年代以後,分辨率與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劑量卻減小了。

1.2X—CT的發展

CT的問世被公認爲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的重大突破,因爲他標誌了醫學影像設備與計算機相結合的里程碑。其主要特點是橫切面、斷層成像、數字影像,使X線的重疊影像成爲層面圖像,並可用CT值測量人體組織密度。多年來,CT成像技術的發展一直圍繞解決掃描速度、清晰度及掃描範圍的和諧發展,最終多層(排)螺旋CT機的出現使三者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其優點是:

(1)掃描速度提高了2~6倍,檢查效率提高了10%。

(2)清晰度大大提高。

(3)比單層螺旋CT掃描資訊量提高了2~4倍,尤其利於觀察微小病竈。

(4)節省了X線管的損耗,增強掃描可節省造影劑用量,和單層螺旋掃描比X線劑量減少。正是由於使用了多層面採集和成像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掃描速度薄層和大範圍的矛盾。今天,多層螺旋CT機已發展到64層(排),更有利三維立體影像成像、虛擬影像成像和CT血管成像,並且更多地被用於臨牀疾病的篩選,也會進一步發現微小的病竈,特別是臨牀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的病竈,進而有利於治療效果的提高。

另外,超高速CT(VFCT)將用於臨牀,它用電子束代替X線,以極快的速度完成掃描,尤其適用於動態器官的掃描,使肺門部、心臟及大血管的影像質量進一步提高。未來的CT將是容積CT,隨着探測器數量和材料的改進、計算機技術的提高、檢出器的複數化排列,容積數據採集將會有更大的進步;數據量大,分辨率高,虛擬現實技術,這些新技術相加並用於臨牀,將會爲CT的臨牀應用開闢更廣闊的領域。

1.3磁共振的發展

MRI自20世紀80年代用於臨牀,第一次使人體解剖三維成像,現有的低場0。5T、1T,中場1。5TMRI將被高場3TMRI所取代。然而MR的發展,就掃描速度、清晰度及臨牀應用而言,主要的發展是在電子學梯度場、射頻場等方面,特別是脈衝序列和實時成像技術的發展。MR的進步集中反應在設備硬件發展基礎上成像速度的提高及成像方式的改進和擴展,成像速度從以前的每層以分計算到目前的每層以秒計算,從而實現實時成像顯示層面影像,甚至3D、4D等後處理影像及MR透視。正是有了實時成像技術和其開發的回波平面序列,除提高已有的性能外,MR功能性成像進一步得到了發展。灌注成像、彌散成像、血氧水平依賴性成像成爲新的成像方式,前二者反應的已不是大體形態學資訊,而是分子水平的動態資訊,後者可以實施大腦皮質的功能定性,張力成像可測定組織的張力差別。

隨着新型磁共振機的開發,揭開了磁共振應用領域新的一頁,即運動MR和介入MR的應用和研究。MR血管成像、MR水成像、MR血流成像、臟器功能的檢測、MR波譜分析、動脈血質子標記技術、抗血管生成因子輔助MR功能成像等技術的應用,使磁共振成像進一步突破了影像學僅應用於顯示大體解剖和大體病理學改變的技術範圍,向顯示細胞學的、分子水平的以至基因水平的成像方面發展,未來虛擬現實技術將用於MR成像,爲MRI提供便捷、簡易和無創傷的影像診斷。

1.4圖像存儲和傳輸系統(PACS)

隨着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醫學影像設備延續了幾十年的數據採集和成像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臨牀醫生的需求。PACS系統應運而生。PACS系統是圖像的存儲、傳輸和通訊系統,主要應用於醫學影像圖像和病人資訊的`實時採集、處理、存儲、傳輸,並且可以與醫院的醫院資訊管理系統放射資訊管理系統等系統相連,實現整個醫院的無膠片化、無紙化和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會診,或國際間的資訊交流。PACS系統的產生標誌着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到來。完整的PACS系統應包含影像採集系統,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傳輸系統,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

數據採集系統是整個PACS系統的核心,是決定系統質量的關鍵部分,可將各種不同成像系統生成的圖象採入計算機網絡。由於醫學圖像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存儲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光盤塔、磁帶庫、磁盤陳列等都是目前較好的存儲方法。數據傳輸主要用於院內的急救、會診,還有可以透過互聯網、微波等技術,以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是臨牀醫生、放射科醫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質量對於醫生利用臨牀影像資源的效率起了決定作用。

綜上所述,PACS技術可分爲三個階段:

(1)用戶查找數據庫;

(2)數據查找設備;

(3)圖像資訊與文字資訊主動尋找用戶。

總結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將會更加快速,影像技術的應用更加成熟,影像圖像的質量更加清晰,影像學的優勢集中爲一體,它的發展必將給無數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必將對疾病的預訪、早期診斷、確診治療做出新的貢獻。隨着醫學影像器械不斷更新,對影像技術人員的要爲也不斷提高,計算機和英語的水平也突顯出來。

醫學影像的畢業論文 篇4

摘要:柳城寫的這個東西,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幾輩子都知道的那些有關電影創作,擴大一點兒說是藝術創作的一些基本道理(我沒有說規律),這些基本道理我們所知道的,是前人所說過的、反覆嘗試過的,包括上課、發表文章講的那些基本道理,他概括了。概括得相當準確。這是難得的。就是說那個被用了幾輩子的我們已知的這些關於藝術創作的一般的道理,帶一些普遍性的,他概括了一下。

有些基本點既然是帶普遍性的,我們已經知道的,那麼對現在的創作應當是有用的。將來怎麼樣,現在不說。也就是說,這些基本點還可以說明一些創作,可以說明創作還應當遵循些什麼東西吧。什麼是基本的?比方說他這裏涉及到藝術從生活到創作,這個無論中外古今到現在大概還沒有繞出的這個圈子。至於怎麼去理解生活,怎麼從生活到藝術,那還要做別的許多探討。但主要的、很基本的東西,到現在爲止,大概作爲一個藝術品的話,還是有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也還是說得清。

另外他講到,創作風格跟人的休養、人的人格有關係,這個也是帶有普遍性的道理,是我們中國說的外國也說的道理,這個字可以概括,叫做文如其人。是不是?做人跟作文,它講風格。他好像涉及到這個吧。

另外,創作過程,就是從現實當中去獲取題材。那麼怎麼處理題材,屬於藝術表現,這表現方面也有一些普遍道理,這個可能就難一些。因爲表現是各種各樣,手法也是各種各樣的。但某些東西恐怕還是需要的,你比方,不能太分散了,你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你總得有一個作品讓人家看清楚,你總得要感動人嘛。做到這些,你就是要結構緊湊點兒。當然風格不同的,你像過去什麼是詩的電影,各種風格題材不同的,各有各的要求。但作爲某些基本的東西,你還是要讓人看得明白你表現個啥吧,因爲它畢竟跟一般文學作品不同,它是視覺的東西,你要讓人家看得清楚吧。所以他強調了,從選材到表現需要單純。

我過去也認爲,無論你怎麼複雜,在銀幕上或屏幕上,眼睛看定這個東西,你線索太多了,亂套,恐怕就不好辦。所以要單純要集中。他這個裏面也談到了,這個還是需要的吧。我看有些大藝術家,包括畫畫的、音樂的、戲劇的、小說的,最好的都是單純的。像《戰爭與和平》那種龐雜的人類史實藝術,你仔細研究起來,它也沒有那麼亂套。你像契訶夫那種單純就更是高超了,很平淡的,一個人,一個小孩,給他爺爺寫信的那個,就那麼一點兒。要做到單純是很不容易的,跟一個人一樣。四川話說得好,北方話裏也有,叫做“滿腹水,它不響”,“半腹水,咣咣響”,就是真有本事的人,他是比較沉默的,沒有本事的人,反倒是到處招搖。藝術其實也是這樣,厚積薄發。例子我就不一一舉了。柳城從創作過程的一些普遍的道理到表現,從生活到藝術,從構思到表現到結構,他都比較精練地概括了,我覺得很不容易。

那麼到今天這個狀況來說呢,他針對的或者說他的出發點,是談的電視電影,這是個新品種,我不太懂。但是不管它是電視電影也好,是電視劇也好,是現在的銀幕電影也好,都有個共同的東西,大家都感覺得到,一個是我們現在國產的東西不大吃香吧;再一個,粗製濫造的多吧,包括銀幕上的屏幕上的,電視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那麼,他針對這個,來提醒你需要注意一些普遍的道理。電視電影跟屏幕上的電視劇,如果說不懂得這些道理,它怎麼做得完全符合柳城說的這些東西?如果它是真正創新的,或是真正藝術品,那就無可指責。

問題是它們粗製濫造,已經不成藝術了,但是頂着那個電視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名稱,那麼讀讀他這個《電視電影三字經》有好處。因爲它們並沒有往前走得很多啊,但是連一般的怎麼結構都不知道,一個線索都不清楚,一把亂抓。針對這些情況,目前創作上的一些弊病,不光是電視電影,甚至涉及到整個藝術創作,包括文學,網上現在沸沸揚揚的,不說別的,起碼引起一個波浪。說一個德國研究中國文學的專家,批評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他說的是不客氣。

但我們也講文學質量現在是下降。這個質量下降,原因很複雜,不單純是柳城說的這個。這個普遍道理當中,有他管得着的地方,如那些粗製濫造的、那些低級的。因爲他沒有主張低級,他這個裏面講的還是要“義”,要風格及人,還是要講一種高尚思想。所以這個還是有針對性的。到現在,他能夠出來這篇文章,不管是《電視電影三字經》的形式也好,是什麼形式也好,有這個主張出來,那麼在輿論上,證明還是需要一些有益於大衆的藝術創作的東西,這是好事。他也講到,雖然沒有強調,在最末的這兩節,第十、十一節,“文之道,人之道;藝之道,神之道;文之法,天之法;藝之法,無定法”,這對年輕讀者,像古典文學書一樣,恐怕是有點不大懂。這個其實就是要合乎自然規律,另外呢,“藝之法,無定法”,這個最重要,法無定法,就是不能拴死了。

他講的這個也不能說是永遠不變的,它應該隨着發展而發展。但是我前面不是講的麼,到現在爲止我們已經知道的關於創作的那些道理,他給概括了,但是不是這樣就永遠不前進了呢?不是的,那要隨時改進,所以它這裏還來了個“藝之法,無定法”,雖然沒有強調,但也管着了。我來解釋一下:我是四川人,我們四川成都有個寶光寺,那裏有一個廟,廟上有一副對聯,我過去上課的時候給北京大學來進修的那個班講過,上聯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下聯是“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這個是太消極了。但是作爲一個道理來講,是這樣子的。當然我們可以不了了之,但你要懂得“了又未了”。藝術道理也是這樣。

實際是,將來地球怎麼的,也還不知道呢。那麼文藝創作,既要遵照那些已知的道理,同時也需要在創作當中,隨着社會時代前進探索新的,沒有止境。這個事情沒有止境。人生沒有止境,生活沒有止境,只要世界上還有人。蒲風過去有句話: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詩。生活並不是一灘死水,不是不變化的。生活怎麼變化,你藝術也跟着走,不但藝術跟着走,社會科學等其它都得跟着走。從亞里士多德到現在不變化嗎?所以我們中國孔子那一套,《易經》,都應該往前發展。它們沒有什麼過錯,它們是那個時代完成的,我們有我們的時代。

所以說不能拴住自己。最後他那一節,很重要的,就是要淡薄名利,“人一世,……十年功”。就是你彆着急,不要求名逐利。一點不講名利,恐怕做不到。我不是主張名利,我也討厭名利。但一個藝術家,動不動就是爲了幾個錢,把人民的錢浪費幾千萬,甚至上億,搞些大製作,無非是看個佈景麼,演員都看不見,而且情節簡直是胡編。但現在我們的社會,本來工資就不公平,你不賺錢怎麼活,商業社會,你可以要,但是商業也講“誠招天下客”,要誠實吧,還要講一分錢一分貨吧。

除此以外,現在說我個人的了。柳城是有直接的創作經驗,看起來也讀了很多書,而且還動了腦筋的,這些都很好。現在有些搞理論的,即使是搬一些現代的東西,看起來寫得洋洋數萬言,卻於事無補,柳城的《電視電影三字經》就是反那個,這個我可以理解。但是把這些深入淺出的道理結合當前的創作狀況來講,並不是一個《電視電影三字經》就能概括的,也還需要別人去嘗試。現在的理論評論就非常貧乏,幾乎沒有地位了。

當然了,這個跟作者沒有關係,好多是跟當前的環境有關係,大家都是要賺錢嘛,所以搞創作的導演不看你的,搞表演的也不看你的,只要拿到多少錢,就這樣。但即使這樣,柳城能堅持寫這個,也好。他那個賺不賺錢我不知道,從意義上來講,他並沒有說錯話,而且是把好的東西,說它是傳統也好,他想出《電視電影三字經》的形式來,他的初衷,是想把這個深入淺出。

《三字經》是幼兒讀的,人之初,性本善;習相近,性相遠……是過去小孩兒唸的,是終身受用的。現在採取這個形式呢,是便於一些人記。但實際上,一些人恐怕也不大願意記,但不管你記不記,有人主張這樣一些東西出來也是好,就是說我希望能夠有人繼續思考當前的電影、電視劇,甚至藝術創作的問題。真正能夠解決創作當中的問題,使這個創作能夠給老百姓一些好處,創作出真正能讓老百姓接受的有意義的藝術作品來,就是除了那些空洞說教的以外,在理論上開展一些切實的研究,應該多種多樣,他的《電視電影三字經》是一種形式,其它形式也還有。我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