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大學攝影教學的幾點思考

學問君 人氣:1.94W

論文關鍵詞:攝影與美術比較;攝影藝術的本體性及邊緣性;教學知識結構的更新

淺談大學攝影教學的幾點思考

論文摘要:對攝影與美術比較、攝影藝術的本體性及邊緣性的美學理論探討,更新數碼攝影理論與教學知識結構等,都是這門學科在教研中所面臨的新課題。

在綜合大學、業餘大學裏,攝影作爲一門素質教育的選修課,起着培養美學品味、提高審美水平的作用。由於無需較高的美術基本功,使學生在純技術層面上學習該課的難度大爲減輕。在藝術類學科中,攝影由於跟繪畫雕塑、藝術設計等關係密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藝術創意。

現在的大學攝影課教學,一般都從純技術理論層面、作品賞析人手,最後安排些基本功作業和專題作業就完成課程了。看似比較容易,但教學也有很多需改進和知識更新的地方。從技術層面上看,大部分學生使用小型自動數碼相機等業餘相機,進階水平良秀不齊;夜大學課程實習拍照的課時也非常有限,而數字軟件對攝影后期加工越來越重要。從攝影美學方面看,很容易忽略從藝術學、美學角度與純技術理論相結合。因而達不到攝影教學應有的深廣度。

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從數碼攝影理論與實踐、攝影美學與攝影教學結合等方面予以加強。

1攝影與美術的橫向比較

在橫向與美術比較,縱向與攝影歷史發展比較的基礎上,探討攝影藝術的自律性及與兄弟藝術的聯繫性,能促使攝影眼光、品味和美學理論修養的提高。

美術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視覺性和空間性,在平面或三維空間塑造形體、創造可視性的藝術圖象。繪畫雕塑具有瞬間凝固或靜態的特性,與攝影關係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術思潮的寫實技法、流派在攝影發明後,趨向更爲主觀的風格和流派的發展,甚至有意與攝影拉開語言距離。攝影以紀實性語言特性見長,深受美術的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等影響。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來源於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靈感;20世紀最傑出的攝影師一一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鬆先生((Henri " cartit " Bresson , 1908-2004),自幼學畫,深受超現實主義繪畫影響,以“決定性瞬間”的優秀作品,被稱爲是現代紀實攝影的奠基人;美國風景攝影大師、世界環保運動的先驅者安瑟·亞當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對風光攝影的獨特理解而聞名於世,發明了“區域曝光法”,重視後期製作,主張比客體更重要的是表達內心世界的獨特感悟。攝影史上的“畫意”攝影和紀實攝影等,都深受美術的影響,從而產生了許多流派風格。

不僅是美術現實主義的典型瞬間,超現實主義的怪異、印象主義的斑斕顆粒、結構主義的構成影調、表現主義的粗獷等風格圖象、後現代主義的兼收幷蓄,也影響着攝影流派的產生。攝影與美術在互相交融中擅變。攝影與美術類似,有着客觀爲主或主觀爲主的兩大類流派風格。當代的藝術形態是一種包容性、多元化更強的時空,使得美術與攝影的交融更爲普遍。

有些人認爲攝影是次要藝術甚至不是藝術,理由是它依賴或複製客觀影像。其實.從本體論上看.攝影並非是附屬的,純客觀的圖像複製。僅從物理學上說,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實地複製自然,人眼對客體感光的寬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視知覺理論以大量實驗證明,視覺有着思維特徵,它是能動的,有選擇性的。既然是人操控着機器,那麼不同層次的人對攝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貢布里希認爲:一個用於傳達視覺資訊的圖像不管多麼忠實於原型,它的選擇過程總是表現了製作者對他認爲有關的東西的解釋。即使是名人的蠟像也必須考慮原型該以哪種特定的神態和角色出現。人像和事件的攝影者也必須精心選擇他的材料,以得到“泄露底蘊”的圖片。中國傳統美學則在似與不似之間、無限與有限時空之間、主觀與客觀之間,以“意象”審美觀照爲最高境界。攝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簡意賅的意象構成。主體的參與,使作爲紀實工具的攝影有成爲藝術的潛質。因此,主體的選擇性和一定的主觀性,是攝影成爲藝術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