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生產的網絡依賴症

學問君 人氣:2.58W

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新聞媒體因爲過度依賴而滋生出對網絡的盲目崇拜。對於網絡依賴現象,新聞媒體應予以足夠的重視與警惕,才能保證在媒介融合的進程中守住陣營,實現共贏。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生產的網絡依賴症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網絡資源、廣泛使用網絡內容成爲傳統新聞媒體應對網絡挑戰,謀求發展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借力網絡的過程中,傳統新聞媒體表現出了不應有的焦慮和浮躁,這不僅體現爲過度使用網絡資訊,缺少專業價值標準的衡量與辨別,還表現在對網絡價值取向不應有的盲從等方面,喪失了傳統新聞媒體應有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對於公衆的社會輿論引導力日漸式微。

關鍵詞:資訊依賴 價值盲從 網絡崇拜 取向迷失

互聯網的誕生,對於傳統新聞媒體構成了極大挑戰。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大潮,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媒介融合成爲傳統媒體的發展共識。傳統新聞媒體大量整合網絡資源爲己所用,不僅豐富了新聞素材,提高了新聞採編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新聞的貼近性。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借力網絡的過程中,傳統媒體卻出現了對網絡的過度依賴現象,導致在整合網絡資源的過程中放棄自身優勢,成爲網絡的附庸。

一、過度依賴網絡資訊

互聯網極大釋放了網民資訊生產和傳播的慾望與能力,對於傳統媒體而言,不僅過度採用網絡信源,而且大量轉載、使用網絡內容,記者從傳統的“跑新聞”變成了在網上找新聞和摘新聞。

1.大量採用網絡信源。尋找豐富的新聞源,是記者新聞報道工作的起點,能否發現和掌握權威的、豐富的、有價值的資訊源也是衡量記者專業素養的重要尺度。正如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所說:“消息來源是維持記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透過消息來源接觸資訊的記者無法開展工作。”互聯網爲記者迅速發現和掌握信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極大豐富了記者的資訊資源。但是,目前很多新聞記者過度依賴網絡資訊,以在網上尋找新聞線索取代了到社會生活中發現信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5年前,70﹪的新聞從業人員以消費者的身份上網瀏覽資訊,僅有15﹪的人從BBS、USENET中搜尋新聞線索,如今有65﹪的人每天以參與者的身份,頻繁進出論壇和博客,並且從中獲得新聞線索。

國內亦是如此,美通社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中國記者曾經透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線索或採訪對象完成選題報道。“2009年《現代快報》改版後,大量新聞線索從網絡社區獲得,其中區域新聞版的重點稿件,有50﹪的線索來自於網絡社區。”2010年年底,上海《新聞晨報》成立微博小組,由一線採編記者從微博採集新聞線索。在網絡中尋找線索已成爲許多新聞媒體新聞報道的常態活動。

2.過多轉載網絡內容。傳統新聞媒體對於網絡的依賴不僅表現在大量使用網絡線索,還表現在大量直接引用、摘錄甚至全文轉載網絡內容,這種情況在一些市場化的晚報、都市報以及民生類新聞節目當中尤爲突出。2009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網友曝”是一種很惡劣的新聞文風》,嚴厲批評了不經覈實就將網帖內容當做新聞報道出來的做法。[6]但是時至今日,新聞媒體直接使用、摘錄、轉載網帖內容的做法卻越來越普遍。河北電視臺《非常道》是一檔午間評論節目,主持人在對各種新聞事件進行解讀時,往往大量直接使用網帖內容。

如2010年2月6日對張家界“擎天一柱”改名事件的評論,無論是評論角度還是基本話語,大多來自同年1月26日中國新聞網的一篇評論文章。2010年國慶期間“小月月”事件在網絡熱炒,《京華時報》《瀟湘晨報》《天府早報》《東南快報》等諸多紙質媒體跟進報道,其中大部分的報道都是直接摘錄網絡內容,如《東南快報》的報道只在結尾有一句“記者聯繫該社區客服,客服表示無法幫助聯繫發帖人,而記者透過站內短消息聯繫發帖人,但截至記者發稿,暫未收到發帖人的回帖”,其餘報道內容皆爲網上摘錄。這種做法不僅助長了職業惰性,更重要的是損害了新聞媒體應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盲目跟風網絡熱點

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新聞媒體因爲過度依賴而滋生出對網絡的`盲目崇拜。這種崇拜表現爲放棄自身把關職責,盲目跟風,將是否爲網絡熱點作爲新聞選擇的依據,既不認真核實資訊真僞,也無視新聞選擇的基本價值規律。

1.不辨資訊真僞。網絡的確有着廣泛的資訊源,但是網絡的虛擬性又容易導致大量虛假資訊的流傳,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採納網絡信源的時候嚴格把關,否則就容易導致虛假新聞氾濫。近年《新聞記者》每年評選的十大假新聞,都是記者盲從網絡熱點,不加把關而導致的。

2.無視新聞價值規律。在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整體過程中,新聞記者透過判斷社會生活中各類現象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決定其能否成爲報道對象,而新聞編輯同樣根據價值規律決定記者的報道在版面的位置或電視時段的排序。但是在網絡環境下,很多新聞工作者卻把是否爲網絡熱點作爲判斷和選擇的依據,傳統媒體缺少足夠的新聞理性,有時將網絡推手請到訪談現場,媒體對網絡的依賴與盲從可見一斑。

3.缺少理論自信。新聞概念和新聞理論是在長期新聞實踐過程中對新聞活動的理論總結和提煉,體現的是新聞學專業的理論智慧和哲學高度,是一代一代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研究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指導性,新聞工作者的各種新聞實踐活動正是建立在新聞概念和新聞理論指導的基礎之上。

但是在網絡環境下,新聞媒體卻表現出不應有的理論焦慮和自卑,這往往表現爲輕易放棄傳統新聞理論的權威性,生硬炒作一些新概念、新理論。如《華西都市報》提出的“微新聞”概念:“‘微新聞’是《華西都市報》爲應對網絡時代快速閱讀而創新的新聞品種,稿件最長不超過三四百字,最短爲一句話,但又不同於過去的‘邊欄小稿’或者‘一句話新聞’。簡而言之,‘微新聞’就是借鑑微博的優勢爲我傳統媒體所用。

它在形式上類似微博,短小精悍;在內容上卻要求字字說事,客觀報道新聞,具備新聞的五要素,不議論不評價不感慨,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讀者新聞價值何在。”但是隻要稍微有點新聞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所謂的“微新聞”概念特徵與傳統新聞學中動態消息的內涵要求並無絲毫差別。

中央電視臺某主持人發表文章認爲:《環球在線》在“適應新時代的傳播特點,借鑑微創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內容”方面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嘗試,而分析其文中所謂的“微內容”,無論是視頻、漫畫、文字、照片還是地圖,都與傳統電視新聞評論的使用手段並無二致。不難看出,“微新聞”“微內容”“微時代”“微革命”等系列概念無不充滿對微博這一網絡傳播形式的技術與理論膜拜,這種用新概念包裝傳統規則的做法,一方面表現出新聞媒體炒作概念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則彰顯出媒體人面對來勢洶洶的網絡挑戰職業自信的喪失。

三、被動追隨網絡聲音

與虛假無序、資訊氾濫的網絡相比,傳統新聞媒體在提供權威資訊、積極引導輿論方面有着更大的優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與網絡的滲透與互動過程中,很多新聞媒體未能主動引導輿論方向,反而被動依從網絡議程設定,放棄應有的媒體立場,成爲網絡議程的附庸,甚至被網絡水軍利用成爲傷害無辜公衆的幫兇。

1.盲從網絡議程。議程設定是新聞媒體的重要功能,主動設定議程,媒體不僅決定着受衆能夠接受的新聞內容,更重要的是影響着受衆解讀新聞的角度和立場,因此議程設定是新聞媒體引導輿論的重要方式。但在網絡環境下,新聞媒體的議程受網絡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媒體在網上尋找新聞線索的過程成了不斷追隨網絡議程的過程,分析近幾年的網絡熱點事件,幾乎都曾經成爲各媒體爭相報道的重要內容。

但實際上,很多熱點事件只是無聊的網絡炒作,如“賈君鵬”事件、“小月月”事件等;有些熱點事件是別有用心的人爲策劃,如“閆德利”事件、“獸獸”事件等。但是大量新聞媒體對這些所謂網絡熱點爭先恐後地報道,助長了無聊的網絡宣泄之風,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而且對無辜公衆,有時對當事人也造成了傷害。

2.放棄權威立場。隨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輿論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越來越多的網民習慣在網絡上發表意見,一些觀點在網絡上迅速積聚,形成網絡輿論,併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但是網絡的匿名性、開放性也爲大量非理性情緒的發泄提供了很大空間,因此很多網絡事件中偏激情緒的宣泄往往遮蔽了關注問題、解決問題的初衷。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新聞媒體本應以權威性和公信力引導或糾正輿論走向,但往往被網絡的強勢聲音主導,成爲網絡意見領袖的附庸。

2010年“小月月”事件的熱炒過程中,有很多網民質疑:對“小月月”形象的展示是否涉及侵權、這是一個真實事件還是網站的人爲策劃、網民的大量謾罵是否違背社會倫理等等。如果傳統媒體就這些問題深入進行調查,給出權威答案,作出獨到解讀,就會起到改錯糾偏的重要輿論引導作用。遺憾的是衆多傳統媒體只是摘錄網絡內容,始終沒有表現出絲毫輿論引導的意識和立場。

輕易放棄對新聞專業主義規律與價值立場的執守,使得新聞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成爲網絡無序資訊、非理性資訊、虛假資訊、惡意資訊等的傳聲筒和放大器,對於網絡依賴現象,新聞媒體應予以足夠的重視與警惕,才能保證在媒介融合的進程中守住陣營,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