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資訊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6W

在教育資訊化發展的同時,國家對其有明確要求,能夠以教學理念上的創新作爲引導,將教學的優質資源及資訊化的環境作爲學習的基礎保障,然後將教育模式及學習方式創新作爲發展核心。在該種大環境下,教育活動中逐漸興起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資訊化教學,它大幅度的加快了我國現代教育擺脫傳統“教師———黑板———教科書———學生”的教學模式的步伐,透過資訊技術我們的教育引入了多種教育技術手段,如幻燈、投影、視頻、音頻、微課等媒體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學生接受資訊的渠道。而學生接受教育資訊的成功與否,是我們教學效果好壞的評價標準之一。

資訊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論文

1資訊技術在生物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生物學科具有操作性、實用性和聯繫性強的特點,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生活經驗、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要求極高,我國中學階段的學生面臨着學考、高考的壓力,分散到課外實踐的精力少之又少。同時,生物屬於小科目學時安排較少,內容較多,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很難將教材裏的知識吃透弄懂。所以生物教學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現,而資訊技術的注入可明顯的緩解此種矛盾。教師可以利用幻燈、投影、視頻、音頻、微課等計算機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將陌生的生物結構帶入課堂、將漫長的生物過程濃縮、將重難點知識製成微課反覆學習等。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透過各種感官獲得知識的'比率爲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可以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利用圖、文、聲將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調動起來,變被動的聽、記爲主動的看、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活潑的學習和開發自己,提高課堂效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資訊技術輔助教學時易忽視問題

新穎的資訊化教學模式給中學生物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活躍了課堂。但考慮生物學科的特殊性設計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題要規範。生物學注重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做模型、探究性活動等學習內容不宜僅利用多媒體視頻、動畫代替。過多的視頻觀看會讓學生忘記學習的目的,變成學習的旁觀者,甚至影響課堂秩序。

(2)設計要實用。資訊技術輔助教學的創意教學設計遠比製作技術重要。教師製作PPT時,圍繞核心知識點,時間分佈合理,突出重難點。PPT背景與文字、圖片顏色合理,文字大小布局合理,不宜過於花哨。軟件中設計的一些小花絮,如鼓掌、喝彩、動畫鼓勵、切換聲音等軟件製作者基於想要吸引學生的目的,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引起學生反感。

(3)引用要創新。教學軟件製作週期長,全部自己製作費時多,現網絡資源豐富,可以有償甚至無償下載使用,但在借鑑過程中應注意使用者和使用對象的差異,不可云云亦云,注意合理的創新並繼承。

3資訊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生物《探索種子的結構》一節中,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進程控制等要能夠進行精巧的設計。教學設計思路:(1)圖片匯入,提問引題:(圖片形象鮮明,從顏色、大小到形狀都有較大的區分度,容易引起學生的求知慾。)

(2)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3)層層深入,構建新知:(對於兩種植物種子結構的探究主要採用視頻觀看結合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模式,學生在有清晰思路的基礎上再動手實驗,更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帶來的學習推動力。探究結果利用投影儀展示,便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對於易錯點當場糾正。)知識點一:種子的結構活動一:探索大豆種子的結構方法:由表及裏,先觀察外部形態,再觀察內部結構。步驟:

(1)觀察種子的外形———種皮上的種臍。

(2)解剖大豆種子,用鑷子剝去種皮,試探種皮的堅韌性,想一想種皮的作用。

(3)從與種臍相對的一側輕輕分開兩個豆瓣。

(4)觀察時首先區分胚芽和胚根,中間相連的部分是胚軸。

(5)兩片豆瓣是兩片子葉,想一想它的作用。教師講解,觀察視頻之後,學生上臺並利用投影彙報:活動二:探索玉米種子的結構教師指導步驟:(1)觀察種子的外形。(2)從玉米的中央縱向解剖玉米種子。(3)在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上,滴一滴碘液,觀察有什麼現象?(4)用放大鏡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教師講解,觀察視頻之後,學生彙報:知識點二:玉米種子和大豆種子結構的異同PPT出示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圖,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歸納總結完成表格。並透過8種不同種子,以種子找家的活動鞏固練習,加強學生對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區分。在《探索種子的結構》一節中,在視頻教學的基礎上有效優化教學過程,相比傳統“教師———黑板———教科書———學生”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洪秋凌 單位:常德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張一春2.0時代資訊化教學資源建設的路徑與發展理念[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