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1.68W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爲管理兩個方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通用5篇),歡迎大家閱讀。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通用5篇)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篇1

【摘要】文章利用系統理論原理,結合國內外對工商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狀況,提出了我國工商管理類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關鍵詞】知識結構;能力與素質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工商管理類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怎樣提高人才的素質?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利用系統理論原理,結合國內外對工商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狀況,探討並總結了我國工商管理類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一、知識結構

(一)層次性:知識結構的基本層次是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層次的關係是博且專,博專相滲,在博的基礎上求專,在專的基礎上求博,博而不濫,專而不死,相互依存,層次分明,漸進發展。

(二)核心性:金字塔知識結構的核心知識就是大學生所選擇的主導學科。具體指某一學科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以工商管理專業爲例,其基礎知識就是綜合知識課中的自然與技術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就是與管理類專業有關的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生產管理類的知識;專業知識是指專業性核心課程,即本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核心課程好比“根據地”,學好核心知識,才能發揮專業特長,解決好工作實際中的問題。核心知識以外的外圍知識,如相關學科知識、政策法規知識等。外圍知識好比“游擊區”,圍繞核心知識有方向、有層次、有序列地向外擴展,擴大知識面。

(三)綜合性:金字塔型知識結構作爲一個整體,使各門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與人文科學知識)間緊密聯繫、相互作用,成爲複雜的知識綜合體。縱向知識是科學技術深入發展的表現,反映知識的連續性。橫向知識反映各類知識的相互依存、互相滲透關係。縱橫交錯形成知識的綜合網絡。

(四)動態性:隨着社會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舊的知識不斷的老化,新的知識不斷產生。適應這種變化,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並不是固定不便的,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不斷進行定向調整。知識結構的動態調整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知識結構中各類知識的動態調整。工商管理人才應當掌握各類知識的最新發展動態,並及時將其補充到自己的知識領域中。只有自己掌握最牢固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才能站在科學技術前沿,進行新的發明創造。二是知識,結構整體的動態調整,工商管理人才應當根據社會不斷髮展的需要,選擇相關知識爲我所用,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二、能力與素質

(一)思想道德素質。在人的幾種組成因素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1.要具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和平。

2.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市場經濟越發達,對人的道德品質修養的要求也就越高。21世紀的工商管理類人才,必須具備“國際意識(包括國際理解意識、相互依存意識、和平發展意識、國際競爭意識)”,培養國際態度(關心地球、關心人類;適應變化、創造未來;公平競爭、互愛合作;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3.商業道德,是商業領域中每個人都必須具有的基本道德。這不僅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關係到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於將要步入商業領域的工商管理類人才,這一點尤爲重要。

(二)業務素質。業務素質,是工商管理人才服務於社會的特殊本領。工商管理類人才的業務素質,應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適應終身教育要求,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習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持續一生的;學習不僅是掌握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學習。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含其中》的報告中指出。“這種學習更多的是爲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工商管理類人才必須具備獨立自主、積極獲取知識的能力。

2.具有資訊能力。隨着杜會資訊化的發展,資訊對人類的生存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羅馬俱樂部成員E.拉茲洛在《決定命運的選擇》中指出“必須提高社會有機體對其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對於企業而言,資訊成爲決定一個企業競爭力大小的關鍵因素。工商管理類人才必須具有資訊觀念,具有獲取和評價資訊的能力,組織和保持資訊的能力,傳譯和交流資訊的能力,使用計算機處理資訊的能力。具有資訊道德,從而使資訊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3.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立足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資訊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企業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管理類人才對於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經營企業,經驗欠缺。儘管可以借鑑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但是各國的國情是有差異的。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創新尤爲重要。一方面對根源於我國自身的管理經驗不斷創新,另一方面對引進的國外先進管理經驗進行“本土化”,使之適應我國企業的發展。於是,這也就需要我國的工商管理類人才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合作與溝通能力。在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人們的活動領域、交往範圍、生存空間日益增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十分普遍。雅克·德洛爾在《教育:財富蘊含其中》中指出“學會生活,學會與他人一起生活是當今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工商管理類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書面或口頭言語表達能力。熟練掌握外語技巧以及與人交往溝通的技巧。具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合作的能力。從而能在經營管理和社會活動中有效地展開工作。

5.經營管理能力。在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有效地開展經營活動的能力。主要包括;有效管理社會化大生產的能力,決策應變能力,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市場機會的能力,協調企業內部關係的能力,進行經濟覈算的能力。

6.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得未來世界的生產方式、社會結構都會發生不可避免的變化。並且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變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管理者只有持肯定變化的態度,具有快速處理資訊的能力和預測的能力,才能始終站在社會發展的最前列,確保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基礎。隨着世界科技的發展進步和財富的高速增長,科學教育倍受青睞,人文教育則受到了冷落。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呼喚。由於管理類學科的特點,工商管理類人才首先要學好自然科學知識。其次要學好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是基礎,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是導向。只有具備了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工商管理類人才才能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養。才能夠將知識、能力、素質融爲一體。在實踐中充分地發揮出來。

(四)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指一系列穩定的心理要素的結合。心理素質可以分爲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其中智力素質由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注意力五種基本心理因素組成。非智力因素則是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構成。心理素質是素質的核心。素質教育中的心理素質則側重於非智力素質。

2I世紀是一個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它具有高節奏、高競爭、高風險、高壓力的特點。而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心理髮展具有自我意識的調節作用明顯、感情強烈、情感不穩定的特徵。這就使得工商管理類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十分重要。

1.較高的情商。情商,即情緒智力。此概念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薩羅威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瑪伊爾提出。是指“個體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情緒,並識別、利用這些資訊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爲的能力。”

“情商”是相對智商而言的。情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準確地識別、評價和表達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適應性地調節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適應性地利用情緒資訊,以便有計劃地、創造性地激勵能力。

2.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挫折容忍力。當今社會是競爭激烈,優勝劣汰的社會。市場競爭的殘酷無情時刻會給人帶來強烈的危機感。人們在很多時候,都要面臨挫折和失敗。焦慮、憂慮情緒的蔓延、挫折感的產生、會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嚴重時會使人心理失衡。現代人應該具有更廣泛的興趣、更堅韌的意志、更樂觀的人生態度。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力、調控力。從理智上正確對待心理髮展過程中的各種困擾和挫折,加強自我調節,培養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積極、勇敢地迎接挑戰、戰勝挑戰。

3.培養健全的人格。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爲的特有綜合模式”。人格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氣質和認知風格並無好壞之分。性格有好壞之分,它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風貌。自我調控系統則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組成。”保證人格的完整,培養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正確認識自己,調節自己,產生正確的對待挫折的態度。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增強國際競爭意識。隨着世界範圍內貿易往來、資金融通和技術轉移規模的日益擴大,世界經濟性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國際化、集團化,使得各專業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培養既懂得企業管理又有全球意識,懂得國際管理人才已是世界一大趨勢。

5.具有國際環境意識。“全球問題,是指人口的爆炸、糧食短缺、戰爭、自然資源與能源缺乏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它不僅嚴重破壞當代人的生產和生活,而且可能對未來人類的生存產生極大威脅。面對全球問題的嚴重化,全球教育被提出,人們應該跳出只關心個人的小圈子,要關心全球命運,關心地球上的生存條件。樹立關心全球的責任感和倫理觀,具有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攜手爲解決全球同題而努力。

(五)身體素質。只有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適應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環境,充分顯露跨世紀人才應有的素質和能力,成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2]芮明傑.管理創新[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3]柏樺情商[M].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4][美]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篇2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發展,企業對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現階段要求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要在具備基本專業素質的同時要具備綜合發展的能力素質,這就要求高校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應本着務實的人才教育發展方針,改革教育方式,創新教育發展模式,實現爲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具有更高能力素質的社會主義工商管理類精英人才。當今社會對人才發展的新要求,就是需要有專業能力知識和實踐基礎的同時還應具備職業道德、創新能力和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綜合競爭性人才。

一、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的現狀

不準確定位的工商企業人才培養目標。當前,國內不少企業在工商管理類人才認定方面普遍認爲屬於進階管理專門人才,並使工商管理人才被籠統認爲是企業的進階人才,沒有較好的區分理論型和技術型人才,不利於實際的工作的開展。

高校工商企業專業的課程體系上存在不足。受到企業對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級別的界定影響,使高校在該專業方面的人才培養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培養的課程設定上沒有顯著的特色,課程體系形似性太大,沒有靈活的變動性,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不相適應,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

在課程體系上實踐與理論相脫節。高校在該專業課程設計上是實踐與理論相脫節,而企業的工商管理是一項沒有較大的實踐性的課程,注重實用性,但是現行的課程培養方式中缺乏較強的實際應用性,導致了工商管理人員的實際動手能力不強,職業崗位適應相對比較緩慢。

高校課程設計中對理論性知識培養過強,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高校對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在理論性方面得到足夠培養,但是在實踐方面卻培養較少,培養出來的人才多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沒有真正實現創新人才的能力培養。傳統的一對多的培養模式難以有效的實現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容易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導致該類人才社會適應性和創新能力偏低。

二、如何培養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創新能力

(一)明確定位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

現階段,我國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分爲學術型和研究型兩種類型。故而,高校在該類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應有的放矢,實現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隊伍。對理論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側重對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來指導實踐;而應用型的人才則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方法,並且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建立系統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計劃

從人才培養的思路出發,當今人才培養主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企業工商管理專業本身就極具社會發展特徵,屬社會發展性的專業,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就必須從社會發展角度來量身定做。根據當前各工商管理人才在企業工商管理部門的工作實際需要,實現具有一定實務性研究與創新能力目標人才培養,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堅持適用原則、夠用原則。

實現交叉學科的培養計劃性發展。交叉學科的計劃性教育培養主要是實現本專業的專業型人才和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同時實現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同步發展,適應市場需求,適應經濟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高等精英人才的綜合性培養,提高人才在企業中的`實用度。

(三)培養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人才培養的創新意識教育發展方面,高校應因材施教,不斷培養企業工商企業管理精英式進階創新人才。所以,在進行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其創新意識的培養。在高校課程設計方面,從創新角度出發,注重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創新能力的教學模組,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創新理論。加強“應用型”學科體系的建立。在企業培養有計劃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標上,進行思路創新:以學科爲基礎,職業技能爲主導,創造性地發揮培養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其創新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在發展中需要更具能力的管理人才,作爲人才培養中心的高校,應該着力實際,從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改革教育方式,從根本上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工商管理進階精英人才。建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實踐性和理論性教育的共同發展,從而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更加實用的專業型棟樑之才。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篇3

摘要:由於傳統教育模式缺陷,造成管理人才在培養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從培養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必要性、培養原則以及培養現狀和培養措施上進行分析,爲我國工商管理類人才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企業工商管理;人才;應用能力;培養

1.引言

隨着社會的發展,隨着高新技術產業的進步,其對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的要求無疑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被當下視爲企業生命的創新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此背景下,培養和提升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已成爲一個十分重要且需要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2.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現狀

2.1培養目標不明確

我國在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上非常模糊,本身工商管理涉及面就比較廣,因此這就給許多企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造成許多誤區,使他們不知道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另外,我國企業在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上定位普遍較高,都是企業進階管理專門人才,這種目標缺乏層次感,使得各種人才無法區分,也就無法發揮各自作用,也沒有區分理論和技術型人才,這種模糊的目標就造成管理人才對自我定位不明確,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不利於工作開展,而且這種定位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使得工商業管理人才進一步短缺,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

2.2企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存在明顯不足

其一,由於將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定位爲進階管理人才,忽略了人才的差異性。因此在課程設定上沒有特色,缺乏變動性,使得學習內容與市場需要不匹配,人才理論知識結構單一,缺少核心競爭力。其二,課程體系中實踐與理論的相互脫節現象嚴重,沒有充分吸收高校培養人才方面的經驗教訓。工商管理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強調實用性、實踐性。雖然現行的課程安排有一定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實習,但由於種種原因,有針對性的、系統的設計和實際操作顯然不夠,造成被培養者的實際動手能力不強,職業崗位適應期相對緩慢、變長。其三是過於重視理論性知識。長久以來,企業對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大多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以理論知識爲中心的課程體系,雖然課程內容繁雜,課時總量增加,但是人才的實際應用能力並沒有得到明顯增加,多是眼高手低,有想法沒辦法。總之,在課程體系的設定上,仍然受到高校的影響。

2.3培養缺乏創新

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傳統一對多的培養模式很難滿足現代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創新能力的需要,而且灌輸式教學方式也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需要,以教師爲主學生爲輔的教學方式,很難培養出創新能力的人才,因爲這很容易讓學生喪失自我意識,使學生自己動手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社會組織能力也會變差,不利於團隊合作。而且學生又缺乏實踐教學,這就讓學生很難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實踐中相結合,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自主創新意識,培養出的人才只會機械式的學習,這就不利於企業創新人才培養。

3.提升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綜合能力的幾點思考

3.1完善培養計劃

在我們確定明確培養目標後就要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培養計劃是以市場需求爲根本前提,要學習不同國家對於工商管理在課程上的設定,然後根據我國國情和各個管理部門職能要求設定培養課程。另外,針對培養計劃中存在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問題,在安排學生進行實踐同時,請一線優秀管理人員進行現場講解,以提高培養計劃的實用性。培養計劃還要與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變化相適應,把一些相關學科和企業經營管理職能密切聯繫起來,這樣可以提高企業人才培養計劃的適用性,實現多方面學科交叉,拓展管理人員知識面。

3.2開發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創新能力

創新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企業都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因此現代高素質人才都必須具有創新能力,這對於工商管理類人才也不例外。企業要加強創新意識培養,不僅需要企業有一定政策支援,也需要企業領導者具備長遠眼光和學習精神,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利用現代資訊化手段,積極建立資訊共享平臺,使得一些先進理念和資訊能夠及時在管理人員之間傳播,這對拓展他們視野,提高創新意識會有很大作用。

3.3要準確定位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目標

爲滿足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需要,我國把人才培養分爲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類型。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作用也不外乎以下兩大方面作用:一是把脈經濟社會發展走向,研究企業的發展方向;一是在實戰中求生存,真刀真槍推進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在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上也要有針對性。對主要從事理論研究、規劃企業發展的管理人才,要側重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要求具有能以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而對主要以應用實戰爲主的人才,則需要側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和迅捷的應變力。

結束語

隨着經濟發展,企業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對工商管理類人才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企業對工商管理類人才應用能力培養一定要足夠重視,這樣才能保證管理人員跟上步伐,使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提高競爭能力,爲企業和國家帶來更大的利潤。

參考文獻:

[1]劉中豔,羅瓊,王歡芳.行業需求視角下工商管理專業嵌入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6:94-96.

[2]楊芳,李福英,袁園,郭白玉,羅玄.管理變革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12:104-106.

[3]沈波.對開放教育工商企業經營管理課程實踐教學的設計、運作與思考[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2:21-23.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篇4

一、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的現狀

(一)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缺乏實踐經驗

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主要在大中小型企業、外資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策劃及市場分析等工作,擔任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這就要求從業者需具備較強的企業管理能力、寫作功底、人際交往能力,並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

從目前來看剛剛由校園走上工作崗位的從業人員大多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缺乏。他們在入職後會存在紙上談兵、手高眼低、不願意從事基層工作、不能單獨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等問題,出現這種現象除了從業人員對自身定位過高外,其主要原因是他們缺乏工作經驗,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工作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學校裏學生注重的是成績,往往忽視對所學專業進行實踐,沒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這就導致了從業人員在參加工作初期會因經驗不足而出現工作失誤。所以,學校應注重對實踐環節的培養,學生自身也應在假期進行工作實習。

(二)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專業素養不高

在我國,管理類專業是一個熱門學科,工商管理專業更是熱門中的熱門。開設這一專業的學校很多,學校間的水平也是高低有別。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在中專、大專、本科院校開設,存在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多種培養模式,很多學生可以透過自考或成人夜大的形式來學習這一專業,並取得相應的學歷證明。如此大規模的開設這一學科就勢必會導致該專業畢業生在能力水平、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及職業素養等方面存在較大區別。

在實際工作中一部分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表現並不出色,沒有達到學科培養目標,造成了用人單位對該專業學生抱有偏見。他們在工作中沒有能力勝任管理者這一角色,缺乏專業知識、不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這給工商管理這一專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用人單位會認爲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是爲了便於取得文憑才學習這一專業,就連在國外含金量很高的MBA在我國一些學校裏也成爲了混學歷的花架子。我國大中院校應該加強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系統性培養,並適當提高入學門檻,杜絕混文憑現象。

(三)企業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創新精神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我國在經濟、金融、國際貿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市場繁榮活躍。在這種大環境下,企業的發展機會很多,但也面臨着風險,爲了不被市場淘汰,企業就要尋求創新之路,要求企業管理者都要具備創新精神。然而,一部分企業工商管理者缺乏創新意識,對市場沒有敏銳的預測,管理方法陳舊,沒有與當前的經濟形勢相匹配。

企業工商管理人才要始終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要活學活用,要聯繫實際,不能將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所學的管理方法照搬到現在的市場環境中。從業者應具備創新能力,找尋適合當今市場變化的管理手段。

二、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培養模式單一

我國教育注重理論培養而忽略實踐環節,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是如此。每所學校都有嚴格的教學制度,在規定的時間內修滿規定的學分學生才能順利畢業並取得相應學位。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時只對書本理論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而沒有完全理解知識點,更談不上融會貫通。在學校的培養計劃裏也往往忽視實踐課,只開設傳統的課程。大部分老師授課時都習慣一言堂這種講課模式,很少讓學生展開討論,老師只注重講解理論,很少進行案例分析。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勢必會造成學生只會空談理論沒有實踐經驗的現象,學校應該建立多種培養模式,除了基本的理論課外還應開設實踐課、討論課並將假期工作實習作爲一項考覈內容,爲學生初次參加工作時奠定更好的基礎。

(二)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

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一部分工商管理從業者在剛剛工作時會出現能力不足、知識結構不全面、責任心欠缺等問題,給他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不好的開端。從校園走進杜會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學校除了爲杜會培養人才外還要承擔起幫助學生順利變換角色的責任,在曰常培養過程中除了要給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傳授實踐經驗、職業道德、心理健康等內容。讓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後能準確定位自身的位置,擺正工作態度,做好轉換角色時的心理準備。加強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能夠提高從業者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在參加工作後有責任心,勇於承擔壓力、責任及困難。系統性的培養方式才能打造出多方面優秀的高素質人才,而不是隻會學習不會工作的書呆子。

(三)培養內容沒有與時俱進

我國的經濟杜會在不斷髮展,市場也是曰新月異,所以爲了培養出企業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就要在培養內容上進行創新,緊跟時代的發展腳步。我國的教材雖然常常更新,但大部分都是根據老教材改編的,實際變動內容並不大,這樣的企業工商管理教材是一定跟不上經濟發展的,也滿足不了學生在工作時所需的各方面知識內容。而且在學習科目設定上也不能一成不變,例如在我國加入WTO後就要增加學習科目來應對經濟市場的變化。爲了培養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的複合型人才,應該加強理論知識、專業英語、職業道德及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

三、完善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

要完善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應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這樣才能爲杜會、爲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在現代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應該注重實踐經驗,增設相關的科目,老師在授課時也應該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可以開設企業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沙盤演示課,同時也可以爲學生聯繫實習單位,在一個學期中劃分出實習時間和學習時間,並將實習成績作爲一項考覈內容。只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表現更加出色。

(二)提升工商管理類學科門檻

企業工商管理專業開設的院校衆多,而且學生基礎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導致這門專業的畢業生在能力水平、知識掌握程度、職業素養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這一現象會導致用人單位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抱有負面看法,影響該專業的就業率,從而影響這一專業的發展。因爲企業工商管理人才是各大、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具有較高的職業地位,在公司中充當重要角色,所以我國的教育部門及各大中院校應該加強對該專業的管理和建設工作,適當提高入學學生層次,甚至可以將此專業劃分爲碩士研究生所學專業,也就是說只有本科生以上的水平纔可以學習這一專業。

(三)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養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知識水平、人際交往能力及管理水平,這就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有責任心、勤懇的工作態度、高效率的辦事水平。但這些優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曰常的學習工作中加以培養,所以我國的人才培養不應只是注重學歷忽視能力。學生在學校期間就應該得到職業精神方面的培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將他們塑造成合格的職業人。我國的企業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要注重關於職業素養的教育,使他們都成爲優秀的管理者。

(四)注重培養專業人才的創新精神

爲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爲了企業健康發展不被市場淘汰,企業的管理者就要時刻保持工作熱情及創新精神。但是,想要保持創新精神不是那麼容易的,它需要管理者經常學習新的管理知識、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不怕挫折的決心,這樣纔能有創新的能力和動力。學校在教育學生時就要加強對創新意識的培養,讓他們瞭解創新在企業工商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爲企業管理輸送合格的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類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篇5

對於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很多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和解釋。有的認爲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設定和培養過程三個關鍵因素。有的認爲包括教育思想、培養目標和規格、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計劃等方面。有的認爲專業設定模式、課程體系構造形態、培養途徑和知識發展方式、教學執行機制、教學組織形式、淘汰模式都應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題中應用之意。本人認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應該包括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培養制度,每個內容又可以細分出具體的項目。如培養過程包括專業設定、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案等要素。本文將主要從培養途徑和方法、培養制度兩個大的層面進行國內外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

一、目標的選取工商管理作爲管理學的重要分支,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工商管理包含的領域很廣,下設的二級專業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旅遊管理、物流管理和電子商務等等。在國內外的許多高等教學機構都有開設。我國的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清華經管學院工商管理專業飲譽海內外;人民大學的企業管理專業是我國重點學科;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高校也開設了類似專業。國外的如美國、歐洲、日本、挪威和俄羅斯的許多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裏都開設了工商管理類專業。

二、培養方法和途徑中外大學大部分都實行學分制,應該說國外尤其是歐洲和美國、日本實行學分制比較早。

我國實行學分制改革是近幾年的事情,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鑑他們的做法。我國的學分制和歐美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學生在專業、課程選擇上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國外大學入學後首先修讀校級通識教育課程,並根據專業意向修讀所在學院的專業核心課程。三年級之後,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和專業興趣選修某個專業的課程。專業選定之後,若不滿意還可改選,大學還根據市場需求情況,設計一些專業方向,供學生選修。這樣,學生的選修範圍非常大,除核心課程和少部分通識教育課程爲必修外,其它都由學生自己選修。以前我國高校學生入學是透過全國統一的招生考試,入學時專業已定,在校期間改換專業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大部分高校還是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招生。這種方式對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就業都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近幾年有部分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允許學生(特殊類別除外)在校學習兩年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校考覈情況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選擇專業。往往是在招生時按照專業大類(如新聞傳播類、政治學類、歷史類、數學類、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進行,從而安排在某個學院,以後定專業也在此學院框定的專業中選。選擇專業的自由也是相對的。在課程選擇和設定上,近幾年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都採用了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和任選課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改變過去所有課程都由學校安排規定好的傳統,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應該說有了很大的進步。

2、學生要獲得學位所要求的總學分。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一般在120—130分之間,只有澳大利亞爲144分,我國相對較高,一般在150—180分之間。透過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高校更多注重的是課程的數量,而對課程內容的深度和質量重視不夠。

3、培養途徑的多樣性。國外的大學因實行學分制,針對某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學分,不管透過哪個途徑完成,只要透過校方認證,均可視爲透過。與此相比,我國大學在學分互認方面卻比較落後,目前有的大學只是在選修課方面開展此項工作。此外,國外很多大學積極推行網絡教學和遠程教學途徑,不固定教學時間和地點,這樣完成的學習和交流學校也承認其效力。國外很多學者認爲網絡教學和遠程教學改革的到來帶來很多好處。比如說網上討論確實增加了協作(活動),資訊收集、指導老師評價的份量。因爲學生增加了時間去讀和研讀資訊,增加了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對問題和資料)反應的表達(水平)。

4、對實踐經驗的重視和作爲。國外學校注重理論與實習一體化,理論講授和實習配套進行,注重教學社會化,教師要有社會兼職或兼職經歷,注重個體發展。如沃頓商學院的校方積極支援學生社團組織和俱樂部的活動,併爲其提供經費和其他支援,特別是定期給社團組織的主要領導者提供培訓和指導。對他們來說領導和發展社團本來就是很的社會實踐。

5、授課的方式。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是衡量一個老師優秀與否的重要指標。KenBain(Cambridge)在他的《最好的大學老師做什麼》一書中,指出界定有效率的教學(活動)取決於對五個問題的回答。最好的老師知道和理解什麼?他們怎樣備課?他們對學生的期望是什麼?當他們教學時他們都幹什麼?他們怎樣對待學生?國外一些有名的大學教師講課按大綱規範講學,不按指定的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圍繞教學大綱廣泛地組織講義的內容及範圍。美國的一些大學設定研討課,有的是和理論授課結合起來,每門課程安排一定次數的研討和案例分析討論課,有的是整門課程都採用研討的方式學習,目的在於培養適用新世紀的創新性人才。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以培養進階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而著名的美國高等學府。

研討課(seminar)是近年來伯克利分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該校每個學期開設大約100門,其中有些是專爲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有些是專爲二年級學生開設的,有些則一、二兩個年級的學生都可以修讀,形成一個連續的系列。與傳統的課程不同,研討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接觸學科發展的前沿。劍橋大學的課程形式不僅包括講座、研討會、由在某些領域是世界級的專家指導的實踐課,還包括更多的個別性的(輔導)教學,很多機會存在於與學者的不同類型的互動中,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國內一些重點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尤其是一些有着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也積極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分析、實踐教學、課堂模擬、課堂討論、雙語教學等新興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數量上還是隻佔一小部分,而且由於這些新興方式的運用一方面要求教師要達到較高的素質,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具有各方面的素質和技能,如積極發言的勇氣、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等,而中國學生的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很欠缺的,也不是在大學時代就能全部解決的。只有兩方面同時提高,才能保證運用了新興的教學和授課方式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

三、培養制度

1、我國的情況。我國高校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標準學制爲4年。目前有較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實行了彈性學分制,有的是學年制和學分制相結合。從而在校修讀時間最多可延長至6年,最短爲三年。在修讀年限內、學生按照專業教學計劃的要求,修滿規定的總學分及必修、限選課學分,德體合格,即獲得畢業資格准予畢業。符合條件的本科畢業生可向校學位委員會申請學士學位。學生在標準學制年限內提前一年修滿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總學分及其它方面符合要求,經批准可提前一年畢業和就業。學生必須參加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考覈,考覈成績載入學生成績總表,並歸入本人檔案。學生按教學計劃規定學完某門課程,經考試成績合格,即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軍事訓練、微機操作、品行修養、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節,均視同一門課程進行考覈。就考試方式來說,可分爲考查和考試兩大類,必修課基本都是期末閉卷考試,選修課爲開卷考查或採用課程論文形式。期末考查課總成績按平時30%,期末考查70%比例確定,考試課期末考試佔80%,平時佔20%。

平時成績構成內容(含考勤、作業、隨堂測驗、課堂討論、平時測試等)及構成比例由任課教師確定。考試內容往往是透過書面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很少有實際操作、口試(英語和計算機除外)等。期末考試科目沒有透過的同學在下學期或下學年重修,直至透過。而對於選修科目往往可以在以後改選其他課程獲得學分。還沒有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學生沒有透過考試的下學期開學時再補考,有四門不及格者留級察看。此外,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也在必修學分之列,學校規定沒有透過論文答辯的學生要推遲畢業。不過,就目前普遍情況來看,由於本科畢業論文沒有達到要求而不予畢業的學生很少。我國高校對本科生都設有獎學金,除了高校都設有的傳統學校和政府的獎項外,校外人士、企業等捐贈的獎學金種類很多,各校也都不一樣。品學兼優和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都有獲得各種獎學金和榮譽稱號的機會,這樣可以很好地激勵學生。此外還有社會和國家都給學生提供了各種比賽和活動從而表現自身和團隊能力的機會。與此對應,對於違反校紀校規甚至法規的學生學校有不同程度的處罰,直至開除。

2、國外的情況。與此對應,國外高校對本校學生的培養評價也有種種不同的方式。這裏主要對他們的考試製度和學位管理制度進行分析。德國大學是“寬進嚴出”,即入大學較爲容易,但拿到畢業文憑卻很難。教授一週上幾次大課,內容特別廣泛,學生要在課外閱讀大量參考書籍,寫閱讀筆記並完成各類作業。老師則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評定成績。同時每個專業都有多門考試,一門過不了關就會影響這門專業的完成。因此德國大學生十分用功,多數學生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在學期中間還會安排期中考試,這樣讓學生對功課不得有怠慢。德國大學沒有學時限制,所以不少大學裏都有很多長年畢不了業或不願畢業的大學生。爲此,從XX年起德國大部分大學均實行有針對性的收費措施,在校時間過長的學生從20xx年4月1日起每學期需交納500歐元的學費。在美國,從19世紀開始學分制一直是高等教育通用的評定手段,是評定學業的標準方式,典型的美國學位就是一定數量的必修課和其它課程的學分總和。利用學分制,學校能持續地對學生的進展保持評估、做出反饋,保證學生的進展順利並最終取得學位。不但修讀課程的計算採用學分,學生的工作經歷或其他學業表現也以學分計算。學位是按學分評定的,在預先制定好的課程範圍內,學生必須修滿一定數量的學分纔可得到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