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通識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嵌入

學問君 人氣:3.13W
通識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嵌入

[論文摘要]在高職中植入通識課程,是高職院校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高職教中通識課程的設定,應從遵循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徵和規律切入,將通識教育與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後續教育過程中的可持續性有機結合,將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互融合、彼此滲透,在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等不同的課程形式中體現職業發展所需的能力、人格培養的教學目標,建立高效、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 通識教育 通識課程

學術界普遍認爲,通識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對培養對象實施通識教育均源於西方。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被認爲是通識教育的最早論述。但真正將通識教育形成一個科學的教育體系並進行全面論述的是1945年哈佛大學出版《自由的通識教育》。這本“哈佛紅皮書”將通識教育界定爲“非專業性的、非工具性的”,它與專業教育共同構成。

  一、通識課程的特徵及實現過程

  通識教育的內容雖然因學校類型、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課程內容的設定須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第一,普遍性。通識教育是對全體大學生所進行的普及教育,其內容具有相對穩定且具有普遍意義的特點,可適應於任何職業,而不僅僅針對某個個別職業。
第二,永恆性。通識教育的內容一般是經過實踐確證無誤、嚴密的規律性知識體系、觀念體系、方法體系和工具體系,這些內容具有能長期發揮作用的潛在力量。
第三,基礎性。通識教育是關於人類共同的基礎性知識的教育,內容本身不從屬於某個專業技術知識,但它是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必需的基礎,可以爲各種專業教育提供一個共同的學習的平臺,同時也爲不斷地進行再教育提供了認知可能。它注重學生思考、批判、學習能力的培養,它制約着勞動者所掌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高度和深度。
第四,教養性。通識教育作爲一種大學理念,其精神內核就是陶冶高尚的心靈與培養完善的理性。通識教育內容具有提高人的文化素養,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健全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的作用,它幫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成爲一個完整的人。
第五,全面性。通識教育內容涵蓋廣泛,文理兼備,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涉及人類知識寶庫中各個主要領域。透過保證教育內容的寬廣度,來方便受教育者能夠在更爲廣闊的空間中綜合性有創造力地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從而使身心素養得到提升。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植入通識課程,並透過通識課程的介入使教育對象具備良好的職業修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爲高職教育界的共識。在教學過程中,通識教育應與專業教育雙軌並進,在三年左右的高職教育週期中,專業教育以課程教學爲主線,形成包含大量專業實訓課程的專業教育體系;而通識教育則以“課內教育+課外活動”爲載體,以培養多種素質爲目的拓展教育形式出現,並最終形成科學的通識教育體系。這兩個體系複式執行,成爲職業教育鏈條中的一個核心環節,成爲高職人才後續發展過程中提高核心職業能力的原動力。

  二、職業教育對通識課程的需求

1.多元化需要通識教育。有數據表明,在高等教育的類型定位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的導向下,高職畢業生的職業領域86%以上集中在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能型崗位。早在20世紀40年代,潘光旦先生就提出,“中國的化應培養通識型的技術人才”。我國目前所實施的新型工業化政策,是一條“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資源消耗低、污染少、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是一條“以人爲本”的工業化道路,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而這遠非簡單的技能訓練能夠實現。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而且要通曉科學原理,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與一定的職業流動能力;不僅要注重眼前利益,發展經濟,而且要關愛自然、保護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僅僅把人視爲發展的工具,視爲“人力資源”,而且要求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把人視爲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努力擺脫工具性思維的束縛,避免過於功利化、實用化,大力加強通識教育,實現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有機融合。
而人才需求市場專業化、細分化的特徵,也迫切需要高職教育透過引進通識教育的體系設計和課程培訓,完成由傳統的單一性職業向現代市場的複合性職業轉型,從線狀知識結構提升爲網狀知識結構。具體而言,就是要求畢業生不僅要精通自己崗位上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還要粗通相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市場多元化對高職人才的這種職業要求,體現爲“根植產業,融入行業,服務企業,強化職業,優質就業”,爲將通識教育引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設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論證。
2.崗位技能精細化需要通識教育。崗位技能的精細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崗位業務的精細化。工業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的提高,要求從業者對崗位的職責、權限、業務程序甚至業務時限等方面都要有精準的理解和掌握,嚴格按照崗位操作規範進行,最終實現崗位操作的零差錯。這種崗位業務的精細化要求,可以透過專業培訓和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加以完成。二是崗位服務的精細化。相對於崗位業務精細化的剛性規定,崗位服務精細化則是一種軟,是現代化和化進程對人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親和力管理”是通識教育在崗位服務精細化中的具體體現,這種現代管理模式要求崗位工作人員在職業行爲中儘可能多的植入人性化元素,在自我修養、情感認同、職業禮儀、溝通技巧等方面實現崗位服務的精細化。通識教育的開展恰恰可以對上述的這些人性化元素進行有效整合,以課程的系統化學習完成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塑造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3.客戶終端複雜化需要通識教育。隨着社會財富的增長、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社會工作崗位的服務意識日益增強,管理、服務崗位所面對的客戶羣體規模也在快速膨脹,一些原來的技能型工作崗位也不斷向高端服務拓展,透過新市場、新產品吸納新客戶。在“兩端效應”中,客戶的理性和維權意識明顯增強,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及人文關懷的關注度和敏感性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育主體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建立通識教育的綠色通道,透過通識課程優化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在動態和開放的工作環境中第一時間適應客戶的個性化或高端化需求,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實現對客戶的準確化、快捷性和人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