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課程建設在高職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的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1.19W

摘要:目前我國各高職院校正在積極爭創全國百家示範院校,課程建設成了高職院校改革的重重之中。本文探討課程改革的方法和內容,並對如何實施以及評估做了介紹。

課程建設在高職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的探討論文

關鍵詞:課程建設高職教育示範院校

一、引言: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落實人才業務規格的着眼點。特別是在目前各地高職院校爭創國家示範性院校的評估中,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更顯的尤爲重要,結合對高職教育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爲,要進一步加強高職課程的建設與開發,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二、課程結構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形成優化的課程體系是進行課程建設與開發的前提條件。這可從兩個層面作探討:

一是爲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而進行的課程合理配置,形成優化的課程體系;

二是圍繞專業能力子要素或子模組實現知識與能力滲透的構想,即各門課程的建設問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又要賦予其新的內涵。課程體系構建應以加強能力培養,提高素質爲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有別於“學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別於較低層次的中等專業教育,其突出特點是強調教育目標的“職業性”和技術的“進階應用性”,強調對受教育者個性能力與全面素質的培養,因而其課程體系的構建須以此教育目標爲依據。高職教育實施的是高中或中專後的職業教育,針對教育對象的特點,加強其基礎文化,人文精神等諸方面的教育是必須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技術與人文融通。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文化課要有別於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課,它必須具有三項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職業能力培養和爲專業課服務的功能。同時,必須具有落實各項專業能力培養的課程設定,這就是專業課。專業課具有很強的定向性、應用性特徵,它以必要的理論爲基礎,但又不苛求理論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識形態的技術應用,以實現能力培養目標。構建這樣的課程體系,必須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從培養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識點的有機銜接,既要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又要考慮課程的銜接性,既要考慮知識面總體的“寬”也要注重某些關鍵能力的“專”,即課程體系既具邏輯性又富有彈性。課程的模組化是現代課程的主要特徵之一,符合課程優化的內在要求。進行模組化課程的開發可借鑑DACUM方法,將若干專項能力所需知識綜合爲一個模組,實現知識的有機融合。

在構建課程體系時,還必須認真研究實現當前專業教育目標與未來社會對專業人才要求之間的關係。21世紀,世界將步入知識經濟發展時期,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由單一型向複合型轉變,崗位職責將由單一職能向綜合職能發展。未來的勞動者僅有一項或幾項技能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必須具備包括跨崗位和跨職業能力、競爭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在構建課程體系時,不僅要考慮職業的針對性,以滿足企業的現實要求,而且還應考慮未來發展問題,爲受教育者在理論體系上和專業能力上作合理的鋪墊,力求使他們的智力水平與科技發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進行課程的內部建設時,可依據專業人才業務規格所制訂的專業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層層分解而成的一個個能力子要素,篩選相應的教學內容,然後再按課程規律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處理構建成課程模組。構建課程模組時,應認真考慮如下諸因素:知識點和技能訓練點的選擇與組合;要求的深與淺、繁與簡、寬與專;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比例、教學的組織與安排等。模組課程具有實現單一功能或專項能力要素的獨立性,也具有實現多項能力要素的綜合性。

三、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高職的課程有別於學科型的課程,其內容應具以下特點:

1.突出實用性兼顧系統性

“實用”是高職專門課的重要特徵之一,它具有很強的職業特點,它不引導教育對象過多地去探究“爲什麼”,而是使他們懂得“是什麼”、“怎樣做”。因而在進行教學內容剪裁時,更多地應採用“黑箱”處理法,重點解決好輸入與輸出這兩個端口。例如,數據結構是“計算機應用”高職專業的一門主幹課程,在內容處理上,可以相對淡化理論偏深的算法內容,側重圍繞數據結構的基本原理、指針等來組織教學。所謂內容的系統性,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我們不追求學科的完整性、系統性,但也不應刻意去打破,因爲,過於零散破碎的知識結構不易被學習者掌握,也不利於開發智力,內容的取捨應遵循教學規律,知識結構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瑣;

二是指知識的綜合應具有機性和相融性,能夠圍繞能力培養目標形成彼此呼應的系統。

2.相對穩定又逐步發展

高職教學內容側重於成熟技術,成熟技術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且在社會已經推廣或正在推廣的技術。成熟技術並不排斥其先進性,如目前高職開設的資訊技術、數控技術、微電子技術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廣成熟技術時,應保持教學內容在一定時期的相對穩定,其意義:

一是有利於深入消化技術,有利於專業與課程建設;

二是任何一種技術更新均是在原技術基礎上的一種躍遷,保持教學內容的相對穩定,有利於解決好技術的共性問題,即技術基礎問題。教學內容又要具可變性,在設定課程內容時我們應結合當前科技成果,適時地將先進技術引入。這種構建課程的靈活性和可變性,正體現了課程的先進性。

3.理論與實踐並重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進行高職課程理論研究須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一是根據課程目標,如何選擇與組合知識,使學生最優化地掌握相關理論,體現課程教學的技術應用性;

二是課程內容既要體現專項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素質提高與智力開發,既要重視當前又要注重今後發展;

三是在確定教學內容時,要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同時,我們也應防止另一種傾向的出現,即忽視理論對實踐的重要作用,忽視理論在開發人才智力,培養人才發展後勁的應有地位,這同樣是不科學的,是不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發展要求的'。

實踐訓練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最能體現人才培養的應用型特色。爲此,應加強實踐教學的研究,應充分肯定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的重要作用,並透過慎密設計、精心組織,把各項實踐教學活動落到實處。同時還應防止出現對實踐教學認識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體工作中,首先應防止將專業技能培養視爲培養能力的唯一標準,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素質的單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養誤認爲就是簡單的技能操作或較低級的動手能力,其結果培養出來的必然是技術單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應用型人才規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要求;再次,提倡理論與實踐並重,並不完全反映在教學時間分配的均等上,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時間安排應講究實效、講究需要與可行,要能最優化地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四、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直接影響着課程效果,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組織課程教學實施時,應重視如下幾方面工作:

1.教材

教材是課程建設的最主要的教學資源,它不僅僅指紙質課本,還包括與之配套的校本教材、試題庫、素材庫、實驗指導書、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與錄像、課程網站等立體化教材。學生或教師從一門課程進入網絡,可以找到很多相關教學資源和教案。教材要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而目前很多職業院校新開設專業的教材只是技術書籍,不能做到以“學”者爲本,語言複雜、理論化。

在教材建設中,應認真把握好其“動”、“靜”特性。教材的“靜態性”即指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相對穩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調;所謂“動態性”是針對地區或行業經濟及技術的發展水平及時對部分內容進行增刪、修改與重新組合,即體現教材建設的“求新、求異、求變”。此外,在教材建設中還應十分重視實驗、實訓等實踐教材的配套建設。

2.師資

教師是課程建設與組織教學實施的主體,其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從事高職課程教學的教師即是知識的傳播者,還須是實踐的示範者,因此必須具備“雙師型”能力。在抓“雙師型”隊伍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快“雙師型”資格認定工作,對於確實具備“雙師型”條件的教師要透過一定的程序予以認定,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同時要多從社會上招聘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

3.教學方法

在教學組織中,首先,應將學生從被動接受教育中解脫出來,促使其在教學活動中主動探索以增長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其次,要儘可能地實施因才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得到充分發展,增強個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於現場教學、實驗、實訓等接觸實踐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果;第四,新教學技術手段,能極大提高教學效率,應逐步推廣應用。

4.教學基地

學校應大力爭取社會,尤其是企業的支援,實行董事會制,聘請顧問或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以促進專業和教學基地建設。

5.課程考覈

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考覈方式的靈活性。傳統的單一理論考覈顯然不符合教學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應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明確設定多項考覈內容與方式,並提前告訴學生,師生共同檢測教學效果。可採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考覈相結合,單一能力與綜合能力相結合,個別與羣體考覈相結合等靈活多變的方式,使考覈工作真正成爲檢驗課程教學效果和檢驗學生能力形成與素質提高與否的有效手段。

五、課程評估

開展課程評估是爲了檢查課程教學與課程目標的吻合度,是現代課程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有利於促進課程建設。其測評內容應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條件、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等。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課程建設的六個方面,那就是一流的教師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實驗、一流的教學管理。

參考文獻

湯彩萍《談精品課程建設的幾個方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