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究現階段美術教育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8W

現階段隨着市場經濟的建立、文化發展與繁盛,美術學科教育應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美術作爲人類的一大社會行爲,其性質從來就是審美與實用共存共榮的。

探究現階段美術教育改革論文

美術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在更爲抽象或更爲理念的審美中得到精神的滿足和昇華,爲人類的精神世 界開闢一個更爲純淨和理想的天地。而美術教育的意義在於:透過設計與生活,設計與文明、設計與科學技術 ,設計與審美的學習;透過想像力、創造力與形象思維的訓練;透過各種設計語言的學習和掌握,從而提高全 民族設計意識和創造力,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爲民族的騰飛創造有利的條件。美術的欣賞與技能的提高,選擇和培養具有繪畫天賦的人材進入較高層次,保證繼承和發揚中 、外美術的優秀成果。

任何美術現象本沒有時間與空間界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美術現況則反映出一個時代民族的審美心理。學生在選擇某種風格時往往受他所接受藝術教育和社會背景制約,並不是創新與反形式消耗的結果,而是被動接受。這就像剛出生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完整不具備自主性藝術思維能力,模仿變成他一開始感知的主要方式,而孩子成年後,大腦發育成熟,一味單純的模仿已不能滿足他感知社會的單一手段。

隨着美術改革進入思考階段,在社會文化大前提下,美術教育改革的形式動機與傳統和文化的現狀關係。深化和純化並不取決於自身而取決於文化背景的變革是相一致的。

商品經濟的建立將帶來美術教育的`深刻變革,每個教師都要在這場變革中調整自己的位置,不論是美術教育還是受商品經濟所支配的美術教育體制,同樣在這場變革中尋求新的生存方式。美術教育改革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它的新生是中國發展的一個文化浮標。

當中國社會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多元的文化大環境,在一個主義繁雜嚴肅文化和通俗文化重疊的歷史階段,美術教育改革無疑不會停止自己的改革步伐,但它必定在一個更強大的大衆文化環境中發展,而卻自身的形態也必定在這環境中發生變革與重生。

當文化是一綜合複雜的概念現代科技創造經濟高速增長,商品經濟社會化同時物質的慾望消解了傳統藝術,同時也造就了非理想大衆文化。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特有的時代精神,美術教育自新時期以來我們總面對的一個困惑,無論我們怎樣小心翼翼避免抄襲西方現代藝術,但如果我們現在不模仿抄襲是否能創造出我們的藝術作品,實際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案例。中國的美術院校在教學上基本承襲五十年代前蘇聯的美術教育傳統,而前蘇聯的學院制度又是從西歐移植過去的,現代文化與科技的進步發展取代了美術的大部分功能,傳統繪畫專業畢業生都面臨轉行,大多數美術學院已把重點放在工藝美術,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傳統美術教育勢在必行。

美術教育改革的含義是以樣式爲前提,是感到已有的樣式以不能承載新的歷史條件和所帶來的思想與情感。另外,美術教學改革又不是超前的,包含着教學個人強烈的自覺意識,所以美術教學改革是在不被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強行打入教學,其結果只會有兩種:一是人們逐步接受這種改革方式,使其成爲美術教學的一部分,其二不會接受認可因爲傳統教學仍佔教學主體。因爲傳統教學培養出來的教師佔教學主體。

美術改革形成社會現象前,有極其複雜的條件,他是從傳統文化中和文化一起自然生成的,總是以政治經濟發展文化變更爲因出現的。美術改革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橫向衝擊的結果,是殘酷的社會現實帶來的文化斷裂後的結果。不論結果怎樣,學生作爲主體都有意無意的接受社會現實和其他文化現象的影響,並且幾乎涉及到了文化可能給他們來的影響的各個方面,以及現代社會文化對人關係的改造,在這個基礎上,派生出歷史的哲學的文化的社會的闡釋。美術教學在被社會異化爲物的危機中,以極端的方式或反常的行爲,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美術教學改革這是這一現象的縮影,由於美術學科分工的逐步深化,人的思想也從既定的生存模式向自由的生存方式轉化。在這,人的失落不是因爲現代教育文明的模式化,而是傳統的教條模式,唆使人成爲工具和螺絲刀,因此,這種行爲的批判指向的是依附於政治經濟與文化體制的層面,而並非簡單的孰是孰非。

都市中人文的失落感,學生在生存壓力面前,演變爲一種被動的痞子運動,活得痛快、遊戲人生。大學既是學生天堂樂園,希望,理想,夢想在這裏成了虛詞。代替這些詞的是哪個專業掙錢多, 好找工作 ,不累。也就是說,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學生的精神世界仍然是無家可歸者。

美術教育改革面臨文化儲備不足,對生活現狀缺乏理解和研究,不要用以往的美術改革經驗無端指責,而這些指責之人充其量不過是面對現階段美術教育現狀的一種絕望的自我發泄。教師中每個人異化的情感宣泄深深刺痛了美術教育工作者的神經中樞。美術教育爲媚俗於大衆用寫實的方式使其通俗化。但美術教育怎是單一的寫實教育就能解決?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必然引出對美術教育改革的討論。美術教學改革是新時期教育轉型的必然現象,改革必然帶來一些人某種浮躁的失望的教學心態。而對其討論也決不可能是粗造的發泄的精神狀態士人。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古希臘的哲學困境與思考中: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