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交通系統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9W

城市道路設計中,多以滿足機動車行駛需求爲核心,同學們,我們看看下面的交通系統的論文吧!

交通系統的論文

交通系統的論文

摘要:對慢行系統的設計不夠重視,產生如人行道寬度不足、設定不合理、局部缺失、過街設施數量不足等問題,致使慢行交通設施服務水平不高,制約了城市道路的執行效率。本文首先從宏觀上提出了慢行系統設計的基本要求,然後根據慢行特點提出了慢行系統微觀設計體系組成,根據設計體系提出慢行設計應考慮的重點,提出了行人交通系統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設計內容,並重點選取了行人交通系統設計中與傳統規範不同之處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慢行系統;設計;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

1前言

慢行作爲交通方式的一種,本身隱含着"公平和諧、以人爲本和可持續發展",是城市道路交通聯繫的重要紐帶。尤其在當前我國能源供應趨緊、大城市交通擁堵加劇的背景下, 應提倡大力發展與改善慢行交通系統環境,充分發揮其優勢,實現慢行交通系統與公共交通的良好銜接,使其發展走向系統化、舒適化和有序化。

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由步行系統與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兩大部分構成。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城市道路設計中,多以滿足機動車的行駛需求爲核心,對慢行交通系統考慮不足,致使整個系統的服務水平不高。這種局面不僅對整個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執行效率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不利於"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的建立。許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以車爲本"的城市交通的發展模式的弊端,分別針對本國特點提出相應的"還路於人"改善措施。但從根本而言,只有在宏觀規劃層面注重發展優質的慢行交通網絡,同時在微觀設計層面上注重慢行系統設計質量,才能夠真正將城市交通的"以車爲本"的發展模式轉換爲"以人爲本"。

2慢行系統設計的基本要求

“慢行系統”是一種針對行人和騎車人的需求,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車爲基礎,結合城市沿線土地利用以及服務設施,給不同目的、不同類型的行人和騎車人提供安全、通暢、舒適、宜人的步行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車出行的一種交通模式。城市慢行步行系統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網絡要求:步行網絡的規劃宜結合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保證慢行系統的連續和一致,並針對不同性質的土地開發給行人和騎車人提供相應的服務性功能,以此鼓勵步行。

(2)空間要求:各種慢行設施應根據行人或自行車的流量和流向爲依據,同時結合沿線土地開發,綜合確定各種類型的設施所需要的寬度,這是進行慢行系統設計的依據和關鍵。

(3)安全性要求:慢行環境安全舒適,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運動能力的人都能在步 行環境中得到滿足。

(4)無障礙要求:"以人爲本"的重要體現,注重細節設計。

(5)道路附屬設施及景觀要求:良好有序的道路附屬設施以及沿線景觀能給行人的步行空間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與公共交通的接駁要求:能方便地與公共交通換乘,最大限度的減少換乘所需時間。

3慢行系統設計體系組成

慢行系統作爲獨立的系統與機動車系統有着本質的區別,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着重從其自身特點出發理解其設計體系。透過相關研究表明:慢行作爲一種交通方式,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三個方面:

(1)"慢行"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滿足城市居民出行、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交通網

(2)"慢行"是城市空間的組成部分之一,強調"慢行空間"的方式融合在城市整體空間之中,透過利用與整合土地來影響周邊城市空間的轉變以及慢行道路的規劃設計;

(3)"慢行"包含在空間轉移過程中的'行爲組織和景觀設計,強調環境質量,注重人的感受和舒適度。

整個設計體系共包括 4 個部分:與慢行相關的道路因素、街道空間因素、慢行設施、慢行環境。其中:與慢行相關的道路因素着重從斷面佈置上體現出不同功能區對斷面的佈置要求,重點突出空間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合理;街道空間因素着重從空間尺度、沿街介面上體現出慢行系統與周邊建築、開放空間之間的銜接提出相關要求,注重系統風貌,重點突出空間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慢行設施重點考慮了"人"的需求,在滿足合理功能的前提下統籌考慮附屬設施、景觀及環境等其他需求;慢行環境則強調注重活動空間品質的提升,充分體現對整個設計體系共包括 4 個部分:與慢行相關的道路因素、街道空間因素、慢行設施、慢行環境。其中:與慢行相關的道路因素着重從斷面佈置上體現出不同功能區對斷面的佈置要求,重點突出空間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合理;街道空間因素着重從空間尺度、沿街介面上體現人的關懷,給行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 人行道設計

人行道的寬度應能滿足高峯小時行人透過的需要,然而在設計道路橫斷面結構時,許多道路附屬設施往往被安置在人行道上,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人行道寬度被壓縮,連續性也無法得到保證。此外,《城市道路設計規範》中雖然給出了不同功能下人行道寬度的最小值透過實際調查發現,由於對道路等級分類情況不夠明確,按照規範中的要求所設定的人行道的最小寬度很難保證被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雖然現有城市道路中,人行道的寬度按規劃設計爲 3~5m,此處定義的人行道寬度包括了各種設施和綠化,實際上扣除了樹池、燈杆、垃圾桶、交通標誌等,供行人通行的有效寬度所剩不多,這種情況在以後的設計中應避免,必須明確行人、綠化、設施帶的功能,各自留夠合適的寬度,才能使道路各部分功能合理,體現"以人爲本"的原則。

一般而言,行人通行帶的寬度應以行人的流量流向爲基本依據,應滿足行人通行的空間需求、連續性及相應的服務水平。然而實際中,行人通行帶寬度與道路規劃紅線寬度、道路等級、公共設施佈置、周邊用地性質、沿線公交地鐵設施建設情況等因素也相關。筆者選取了北京中心城區 4 個典型區域(商業、新建、舊城、商務辦公)對行人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透過對典型區域行人流量調查數據分析結果可知,行人流量和道路技術等級以及周邊用地性質相關性較強,同時道路沿線公交地鐵設施建設情況也會對其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以上述調查分析結果爲基礎,筆者認爲行人通行帶寬度應綜合道路技術等級以及用地性質對進行劃分,綜合考慮交通需求、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真正做到"以人爲本",一般區域應提供較高服務水平,特殊區域可以適當降低要求,這避免了規範中所給固定值而引起的空間資源浪費或者服務水平較低的兩種情況的出現。

5非機動車交通系統設計

針對非機動交通系統,結合上述主要考慮因素,從車輛設計尺寸、非機動車交通特性、非機動車道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非機動車道設計、非機動車過街設施、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非機動車標示標線系統、非機動車照明系統等內容。限於篇幅所限,此處不做過多闡述。

6結語

目前,城市的慢行系統規劃設計逐漸引起各界關注,但關於其規劃設計的標準研究相對較少。透過深入研究交通特性及需求,初步建立了適合自身城市特點的設計,形成地方標準,對於指導慢行系統的具體設計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慢行系統包含的內容較多,這需要在上層規劃階段就予以充分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以人爲本"。

參考文獻

[1]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S], New Zealand, 2007.

[2] Michael Southworth. Designing the walkable city [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05(10): 1-12.

[3]吳海俊,李金山,段鐵錚,周正全,城市道路人行道設計的思考與建議—以北京相關調查研究爲例[C],重慶:2009 年可持續暢通重慶規劃國際論壇論文徵集,2009

[4]朱季,程建川.人行道設計建議—以南京市相關調查爲例[J],城市交通,2008,6(4):47-51.

[5]淺談城市道路中人行道寬度問題[J],薛明,上海公路,20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