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秦聲秦韻歌盛世 羣芳爭豔競風流-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綜述

學問君 人氣:1.74W
秦聲秦韻歌盛世 羣芳爭豔競風流-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綜述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文聯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於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肅省蘭州市隆重開幕,歷時12天,於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這是異彩紛呈、羣芳爭豔的12天,這是熱鬧非凡、藝術繁榮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藝術發展大計的12天。在這12天裏,秦腔藝術帶着歷史的風塵、和着時代的鼓點、踏着堅實的腳步向隴原走來,於是甘肅蘭州,風裏飄着秦聲,雪裏裹着秦韻,處處披着盛裝,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是秦腔藝術的盛會,是首屆秦腔藝術節的繼續和發展,是全國矚目的高規格、高水平、大規模的國家級區域性盛會。它以黨的十六大爲契機,以“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爲指導,以“創新、繁榮、協作、發展”爲宗旨,以“精品薈萃,獎掖新人”爲主題,集中展現了近幾年來西北五省(區)戲劇事業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取得的優秀成果,熱情歌頌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展現了中華民族,特別是西北人民團結奮進、不屈不撓、勇攀高峯的民族精神。這次秦腔藝術節共演出劇目31臺,其中參賽劇目25臺,祝賀演出3臺,晚會3臺。在25臺參賽劇目中,有13臺大戲,12臺摺子戲。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設兵團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精彩表演、優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劇種的無窮魅力和戲曲藝術廣闊的發展前景,涌現出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呈現出精品薈萃、新人輩出的良好態勢。
  縱觀此次秦腔藝術節,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把握時代脈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屆秦腔藝術節期間,演出的.大型劇目13臺,除2臺新編歷史戲《敦煌魂》(甘肅省隴劇院)、《茸寶記》(蘭州市秦劇團),一臺改編劇目《王寶釧》(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一臺移植劇目《金龍與蜉遊》(新疆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一臺傳統劇目《穆桂英大破洪洲》(蘭州市秦劇團)外,其餘均爲現代戲。這些現代戲的劇作家們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時代脈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認真思索,密切關注和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塑造出一批當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黃花情》、《大棚情緣》、《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趙新民》、《無聲的祁連》、《塞上南國人》等劇目,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表現出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氣質,體現出西北地區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達出西北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對時代的理解,對觀衆審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肅省秦劇團),真實感人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貌,它緊緊抓住人物命運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間感情矛盾的衝撞,塑造了田玉潔這樣一個當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爲一個從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緣》(寧夏青銅峽市文工團)是一幅明快的寧夏回族田園風俗畫,極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一切情感的發展和糾葛都從戲劇化情節中表現出來。風格莊重而不失機趣,傷情處,催人淚下;戲謔處,令人開懷,極具藝術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陝西農村爲背景,以真人真事爲原型塑造了一個一心爲羣衆、一心改變貧困山區面貌的優秀共產黨人形象。情節真實生動,催人淚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以家鄉情、西部情爲主線,貫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淚下,它鮮明的青海地域特徵,給人以強烈的視角衝擊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趙新民》(烏魯木齊秦劇團)則刻畫了天山腳下優秀民警趙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趙新民》,兩臺劇目都是以真人實事爲原型創作的,但劇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對事件的提煉、對情節的處理,都是按戲劇本體要求處理,真實而感人、生動而可信、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統一。
  在傳統戲改編和新編歷史劇方面,劇作家們也都立足深刻挖掘本土文化積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改編劇目《王寶釧》,本是典出長安、始於秦聲的經典劇目,劇作家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審視傳統,推陳出新,重構精典,精彩地演繹了王寶釧的傳奇故事。而《敦煌魂》(甘肅省隴劇院)、《茸寶記》(蘭州市秦劇團)都不約而同地把創作的目光聚焦在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敦煌魂》把保護人類文明和文化精華的壯麗行動融會在人物的感情交流和衝撞之中,融化在人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融化在人物對戰亂的厭惡和對和平的嚮往之中,給人以震撼和衝擊。《茸寶記》第一次把敦煌壁畫故事本體呈現在秦腔舞臺上,第一次把創作的目光深入到敦煌文化本身之中,延續了壁畫故事的原始生動性,將世界藝術珍品敦煌壁畫與地方特色的秦腔結合起來,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