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科學與哲學中的信念與預設

學問君 人氣:1.89W
論科學與哲學中的信念與預設
論科學與哲學中的信念與預設 近年來我們注意到,“預設”這個詞語在國內哲學領域的著述中日益頻繁地出現,似乎正在成爲哲學思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話語;但是另一方面,對“預設”本身、尤其是它與哲學以及科學的關係的討論卻付闕如。其結果是“預設”這個術語的大量誤用,同時它對於哲學的重要意義卻並未得到適當的彰顯。

“預設”(presupposition)確實是個極爲重要、但是國內一般學術界、尤其哲學界迄今罕有研究的課題。即便是在國外,較多的研究也都是在邏輯學、語義學和語用學領域進行的,而且即使在語言學界,它也越來越少有受到特別關注了,“在更晚近的態度中,人們已更少地表現出關於對這些現象的邏輯分析的技術性討論類型的興趣。” 這是因爲人們感到這實在是一個過於複雜的問題,“預設概念從邏輯學向語言學的轉移……已帶來了諸多爭論”,“該術語還不是清楚明白的,一方面是因爲從邏輯概念向自然語言的轉移並不是由一套轉換演算規則支配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即便在最好情況下,邏輯學和語言學的關係以及兩者在自然語言分析中的角色也還是不清楚的。”

本文無意總結過去那些探索,所以這裏並不打算詳細介紹關於預設的語言研究結果;而是意在擴展預設問題的視域,尤其揭示它對一般哲學以及科學的重大意義。

1.語言預設

當我們說出一句話時,這句話往往隱含有某種前提條件,它所指稱的對象的客觀存在已被我們預先假定了;這種自明的前提沒有說出,而且無須說出,卻已經爲談話雙方所知曉並且承認。這就是預設。例如甲告訴乙:“張三不來了。”這句話預先設定了甲乙雙方都知道並且認可的若干事實:張三實有其人;張三原計劃是要來的;等等。否則,甲不會這樣說;即使說了,乙也會感到莫名其妙。可見,預設是“在交際過程中雙方共同接受的事實或命題”。

最早討論預設問題的是現代分析哲學先驅弗雷格(Gottlob Frege)。他在其劃時代的論文《論涵義與指稱》 裏涉及了預設問題。一個“指號”(表達式、語詞或命題)涉及三個方面:作爲所指的實際存在對象的“指稱”(reference),具有客觀意義的“涵義”(sense)或者“意義”(meaning),純粹個人主觀的“意象”(image)。撇開純粹個人的意象問題不談,兩個不同的指號可以擁有同一指稱,例如“暮星”和“晨星”都指稱(refer to)金星,但是它們的涵義不同。關於這三個方面,弗雷格有個比喻:“有一個人用望遠鏡觀察月亮,我們把月亮本身比作所指的對象(指稱)……把望遠鏡內物鏡上的影像比作涵義,而把視網膜上的影像比作表象(或心理學意義上的意象)。望遠鏡內物鏡上的影像確實是片面的,它取決於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但它畢竟是客觀的。……但是,其中每一個人都將僅僅擁有自己的視網膜上的影像。”

這就涉及預設問題了:我們可能會遭到“異議,那就是:‘你已經毫不遲疑地談論作爲對象的月亮,但是,你怎麼知道“月亮”這個名稱實際上有一個指稱呢?你又是怎麼知道無論什麼名稱都有指稱呢?’”確實,一個指號必有其涵義或意義,但是可以沒有指稱,例如“三角形的圓”。弗雷格的回答是:“當我們說到‘月亮’時,我們的意圖並不是談論月亮的意象,我們也不會滿足於它的涵義,相反,在這裏,我們預先假定了指稱的存在。” 例如我們說“月亮比地球小”時,我們已經預設了月亮(以及地球)的存在。因爲“我們總是試圖在談話與思考中證明我們關於指號的指稱的有關陳述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增加附帶條件:假設存在着這樣一個指稱。”換句話說,“預先假設”指稱對象的實際存在,這一點乃是談話和思考的一個前提條件。“無論斷言的是什麼,一個理所當然的前提是:被使用的專名,簡單的或複合的,具有指稱。所以,如果我們斷言‘開普勒悲慘地死去’,那麼就預先假定了名稱‘開普勒’指示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