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語文教學中的“望、聞、問、切” 陳曉玲

學問君 人氣:3.08W
淺議語文教學中的“望、聞、問、切” 陳曉玲
摘 要:古詩文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古詩文的教學需要遵循詩文教學的一般規律,進而展開有效的學習。而比較分析就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從這一問題出發,同時結合古詩文教學的相關要求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供大家交流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文 比較閱讀 策略
        對於古詩文的學習來說,進行比較閱讀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同時透過科學有效的對比分析,也能夠加強學生對於古詩文的理解,從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層次進行分析和認知,進而把握同一類詩文的賞析和記憶。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比較閱讀,對比較的詩文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其中的相同點或者是異同點,從而實現有效的教學。
        一、對古詩文比較閱讀教學的基本認識
        對於小學語文詩文教學來說,有效的閱讀比較是人們認識、分析、鑑別事物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詩文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內涵,我們透過科學有效的比較和分析,進而能夠有效地發掘其中的意義。在小學語文詩文教學上,我們發現很多詩文是有相同或者相似地方的,所以我們要善於用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進行分析,在詩詞的題材上、內容上、表現手法或者是內容主旨上都需要科學嚴謹的分析,從而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類比分析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 
        二、多媒體手段:形、聲、色的視聽形象對比 
        例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宋朝詩人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對於這兩首詩來說都是描寫具體事物的,白居易寫的是我們常見的草,而王安石所描寫的是梅花。兩首詩都是描寫自然景物的,但是透過自然景物都揭示了不同的道理。那麼,在這兩首詩歌的比較閱讀中我們就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如:“這兩首詩寫的分別是什麼?”“它們各自具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兩首詩具有什麼樣的共同點?”透過這些問題的設計之後,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地對這兩首詩歌進行比較。白居易所寫的《草》和王安石所寫的《梅花》都傳達了自然景物的精神,白居易的《草》是對我們常見的草的描寫,透露了草的頑強生命力,而王安石的《梅花》也集中描寫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寶貴品質。透過這樣的同類比較,我們也就可以更好地領略這些不同景物之間的特點和詩人內心共通的意境追求。
        三、從詩歌的內容情感和表現形式上進行比較分析
        例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峯》和王之渙的《登鸛鶴樓》,其中王安石的詩中寫道:“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之渙的詩寫道:“白日依山近,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首詩在內容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描寫了大自然的景物風光。王安石所寫的“飛來峯”寫了飛來峯的高大、奇峻,站得高看得遠,不受浮雲的阻擋;而王之渙所寫的“鸛鶴樓”也是突出了登鸛鶴樓之後的一覽美景、看到的美麗風光。        而在情感上,二者之間也都暗示了詩人的所思和所悟。“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透過登飛來峯的感受,是一種豁達和自信的態度,這時我們可以聯想到詩人所處的時代和遭遇。對於當時的王安石來說,正處於推行變法之時,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受到了一些阻撓,所以這一句詩也是詩人內心的寫照,是對於未來的一種期待和一種對時局的高瞻遠矚。 同時,對於這兩首詩來說,在表現手法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景抒情”、“應景生情”的表現。王安石是在登飛來峯之後聯想自身進行的感慨,而王之渙也是觸景生情,寫下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所思所感,都是透過景物來描寫和抒發詩人內心的。
        四、擴充比較的外延,拓展作品的範圍
        對於比較閱讀來說,我們教學的目的主要就是培養學生認真思考,重點就是不同詩歌和事物之間的分析研究能力。當然,在這種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在對教材課文進行細緻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遷移,鼓勵學生擴大視野和學習的範圍,從而更好地去發現、去挖掘、去補充,自覺地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我們可以設定一個主題來進行同類詩歌的蒐集和比較閱讀。以“秋”的主題來說,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去搜集古代詩歌與此相關的作品,進一步拓展延伸、觸類旁通。在很多的詩歌中和“秋”這一主題相似的也有很多,例如杜牧的《山行》和《秋夕》、李煜的《獨上西樓》、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劉禹錫的《秋詞二首》等,這些詩歌都是由相同主題所衍生出來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意境。透過這樣的綜合分析和比較閱讀,也就更深層地挖掘了詩歌之間的內涵,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由此可見,在詩詞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對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它對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詩歌、分析詩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積極的影響。對於不同的詩歌我們也可以實現同中求異,發掘不同的藝術特點和藝術魅力。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詩歌的特色,加深了印象,能夠在今後的詩文賞析中做到舉一反三,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漢平 比較閱讀在詩文學習中的應用[J].教學園地,2009,8。
[2]周寅生 小學古詩文學習對比閱讀研究和探討[J].江西教育,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