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社會實踐視域下的大學生主體性培育探析

學問君 人氣:1.6W
關於社會實踐視域下的大學生主體性培育探析


  論文摘要:由於社會實踐具有立體、生動、形象等特點,是新形勢下培養大學生主體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主體性形成的作用,對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中主體性體現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主體性;策略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主體性是在主客體關係中生成的主體的規定性,“是人作爲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相對於活動客體所處的態勢而表現出來的功能性特性,即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主體是與客體相對的動態概念。而“人作爲主體的規定性,是人同自然、社會以及他自身發生主客體關係中確立的”。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徵之一,由此,我們認爲大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大學生在學習、生活這一動態的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作爲人的本質的規定性。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體性是指大學生在經過一定時期的高校綜合培養而在社會實踐這個教育過程中所體現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社會實踐是人類能動地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動態活動的總和。杜威說:“教育即是生活。”“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標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際、深入社會,直接感受社會生活,以社會理想和職業理想教育、勞動技能訓練、科學素質培養爲主要內容的一種教育活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3]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僅有利於大學生檢驗所學知識,而且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能動性、創造性,使大學生具備現代社會所要求的批判精神、競爭意識和協作素養。

  二、社會實踐在大學生主體性培養中的作用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主體性的必要載體,而大學生主體性在青年羣體中世界觀的樹立,全面素質的培育和加速社會化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一)社會實踐有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大學生成長的這條道路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和挑戰。爲了提高大學生的融入社會的能力,最好方法是把大學生引入社會,透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所確立的主體性在自我與社會、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上找到合理的結合點。社會實踐一方面讓大學生把愛國熱情轉化爲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服務羣衆、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使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經受鍛鍊、增長才幹、提高素質;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展示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大學生只有積極地投身於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接觸到生活實際,纔可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理解和支援改革的各項事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社會實踐有利於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不僅包括增長人的知識,還包括培養人的表達能力、操作能力、組織能力和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等。實踐是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真正意義上的理論學習也離不開實踐活動,系統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兩者缺一不可,過分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會造成教育過程中的失重現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其素質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環,其意義在於,大學生透過參與社會實踐,與社會的各個階層進行廣泛深入的接觸、交流,從而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人際交往、改善人際關係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應變能力,特別是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處理矛盾的能力;總之,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大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對環境的適應,心理的成熟度、能力的發展等各方面的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社會實踐有利於大學生社會化
  教育的過程其實是幫助大學生完成社會化,使其樹立基本的社會意識,掌握基本的社會技能的過程,社會實踐活動在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實踐中透過與人民大衆的廣泛接觸,使其在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中瞭解國情和生活,實現與社會現實的融合。透過參加社會實踐,認識社會,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爲擔當新的社會角色作好心理準備、思想準備和生活準備,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各種能力,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在大學生看來,社會實踐活動的最大優勢在於把社會、課堂和受教育者緊密地連在一起,成爲一個有機整體,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瞭解了國情、社情和民情,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動手能力,增長了才幹,因而受到大學生的普遍歡迎。”

  三、當前社會實踐在塑造大學生主體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這是近些年來我國理論界關注的重點,社會、高校、家庭對社會實踐對塑造大學生的主體性的認知有了明顯的提高,一些高校在社會實踐的實務操作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內容和形式,組織管理和長效機制平臺的建設方面還存在着不足。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在形式固化,內容單一的現象
  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普遍存在着形式單一,內容單調,沒有創意,使得社會實踐活動流於一般的教學環節,對大學生起不到塑造其主體性的效果。首先,在形式上,侷限於一般性的實地參觀考察,通常表現爲:“上午車輪轉,中午管吃飯,下午看一看,晚上又吃飯。”這樣的參觀考察,學生並不能夠深入的進入到實踐項目的第一線,也不能在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去發揮自身的自主性、能動性。又因爲沒有具體的實踐崗位,僅僅學習報告或瞭解文字資料,也就談不上創造性能力的培養了。其次,在內容上缺乏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實踐內容失去實踐目的的統領,常常出現“專業不對口,或專業對口但又不能親自動手”的現象,使得大學生在實踐中容易造成在理論知識層面表現爲侃侃而論,而在實務的操作上又缺乏動手能力現象。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很難吸引大學生參加,並珍惜社會實踐機會,也大大的抵消了透過社會實踐塑造大學生主體性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