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基礎英語的整體性教學模式

學問君 人氣:1.02W

摘要:根據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特殊性、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的特點,應改革傳統的課程安排,探討從整體性教學的角度改革英語專業基礎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實施整體性教學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基礎英語;整體性教學
  
  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現狀
  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特點高職院校所設定的專業英語課程與普通本科院校所教授的專業英語不同。普通本科院校的專業英語教學屬於學術英語(EAP)範疇,而高職院校的專業英語則應定位於職業英語(EOP)範疇。與高職院校的理工科專業相比,高職高專的實用英語專業不具備純高職性質;與普通高校的英語專業相比,高職高專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又不夠精深。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學制爲三年,根據浙江義烏工商學院的實用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要求,大一的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基礎技能的培養,從大二開始到大三第一學期,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大三第二學期爲實習時間。

淺析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基礎英語的整體性教學模式


  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能進行自主學習。高職高專生源一般來自普通高中或中專、中技、職高。來自普高的高職學生經過了六七年的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基礎(與非普高畢業生相比較而言,普高生源爲第五批錄取學生),但由於長期應試教育觀念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聽力和口語能力極爲薄弱,一方面聽不懂,另一方面不敢講、講不出、講出來別人也聽不懂,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對口招生的“三校生”基礎也相當薄弱,學習習慣差,有的學生英語入學考試分數非常低,聽說能力幾乎爲零。
  高職高專英語專業教學現狀受應試教育與傳統教學法、教學理念的影響,高職高專英語專業教學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學生經過三年的專業學習之後,英語口語交際能力並沒有顯著提高,沒有顯示出英語專業學生與其他非英語專業學生相比應有的口語上的優勢。據有關人員在2002年8月對國內幾十所高職高專及部分地方大學的150名非英語專業與部分英語專業畢業生進行的調查,84%的受訪者在英語實際運用中最薄弱的環節是聽、說,70%的受訪者在實際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場的是聽、說、譯三項技能。這表明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在畢業後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要改變現狀,需要對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教學做出合理定位。高等職業教育《實用英語訓練》大綱要求遵循“打好基礎,強化能力,立足實用”的原則,把英語知識的學習寓於大量的聽、說、讀、寫的教學實踐中。高職英語專業的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爲重點,特別應注重大一階段基礎英語教學的開展。要從宏觀上和微觀上對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創造一個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有效性的教學環境和條件,從課程安排上明確英語專業各門課程的作用、地位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使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實施整體性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課程安排改革的必要性高職高專英語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一般包括精讀(6~8課時/周)、泛讀(2~3課時/周)、語音(2課時/周)、語法(2課時/周)、聽力(2課時/周)、視聽說(2課時/周)和口語(2課時/周)。這樣的課時比例分配很容易誤導學生,大多數學生認爲精讀課最重要,其他課程處於次要地位,於是將學習精力和重點放在精讀課上,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教師教授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口語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語言的最爲本質的功能是社會交際功能。就英語而言,口語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技能之一,居於說、聽、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之首。對高職高專的學生而言,培養目標應該定位在聽、說、讀三種技能的提高上,因爲在實際運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時,這三方面的能力是基礎。根據Correll的觀點,聽讀的技能爲“接受技能”(receptive skills),說的技能爲“生產技能”(productive skills),這三種技能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以聽讀技能爲基礎,以說的技能爲培養目標。畢業後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說英語的能力的高低應該作爲評估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精讀、泛讀、語音、語法、聽力和視聽說的教學都應該定位爲口語課程的預備課。口語課程的教學任務是儘量使學生運用在其他基礎課程中學到的單詞、句型和資訊就某個話題進行口語表達,是其他課程的提高課。課程安排應按照一定的先後順序,在進行口語輸出能力培養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語言知識的輸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