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基層醫院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及對策

學問君 人氣:9.37K

【摘要】基層醫生及病人對抗菌藥物認識存在諸多誤區,基層醫院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情況比較普遍,醫務人員應嚴格掌握用藥的適應症、適當的療程和劑量,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局部使用、預防應用及聯合使用,避免濫用和浪費,減少毒性反應的出現和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淺談基層醫院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及對策

【關鍵詞】 抗菌藥物 認識誤區 不合理使用 對策

抗菌藥是指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用於治療細菌性感染的藥物,有些抗菌藥也可用於寄生蟲感染[1]。隨着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其不合理應用現象也不斷增加,既增加了細菌耐藥性和資源浪費,又導致了不良反應的增多[2],造成臨牀治療困難。在現在和將來人類將面臨耐藥菌及耐藥菌感染的巨大挑戰。抗菌藥物的濫用和浪費現象在國內、外均十分嚴重,已造成巨大浪費及嚴重不良後果。細菌耐藥性產生和治療耐藥菌感染已成爲臨牀難題。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已引起臨牀高度重視。

1 基層醫生及病人對抗菌藥物認識可能存在的誤區

1.1認爲抗菌藥物就是消炎藥,對無細菌感染的炎症使用抗菌藥物。

1.2抗菌藥物能預防感染,因而不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預防性使用。

1.3廣譜抗菌藥優於窄譜抗菌藥。導致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或增加,甚至出現二重感染。

1.4新藥比舊藥好,貴藥比便宜的好,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再則由於新藥上市時間較短,很多新的、嚴重的不良反應還沒有被發現。

1.5使用的種類越多,效果越好。不注意聯合用藥的原則,可能出現療效並不增加,反而可能增加毒性。

1.6感冒就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對病毒感染無效,造成藥物浪費甚或出現不良反應。

1.7發熱就用抗菌藥物。發熱不一定都因細菌感染引起,對病因或發熱原因不明的病人可能掩蓋典型的臨牀症狀或難於檢出病原體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1.8頻繁更換抗菌藥物。影響對抗菌藥物臨牀療效和不良反應的判定。

2 基層醫院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情況

2.1選用的抗菌藥物的抗菌譜不針對存在感染的病原體。有些醫生爲求“保險”或爲迎合患者的不正確要求,在無用藥指證的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

2.2藥物劑量不足或過大;感染尚未控制而過早停藥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時停藥。病原體對抗菌藥物耐藥後繼續使用該藥。

2.3發生二重感染時未及時停藥或改用其他抗菌藥物;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毒性反應時繼續用藥。

2.4給藥途徑或間隔時間錯誤。

2.5錯誤的聯合使用;無指證或指證不強的預防用藥。用於無併發細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過分依賴抗菌藥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處理和綜合治療。仍有部分普外科醫生並沒有注意到抗菌藥物不能替代嚴格的消毒滅菌技術和精細的無菌操作,將其視爲預防術後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層醫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3.1及時確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診斷,按確定的病原菌及其藥敏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正確的病原學診斷爲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關鍵。

3.2 熟悉所使用抗菌藥物的適應症、抗菌譜、藥物動力學和不良反應,不能行病原菌分離及藥敏試驗時,進行經驗性治療,此時選用抗菌藥物應根據其臨牀適應症、藥物動力學、不良反應、藥源、價格等因素綜合考慮,藥敏結果獲知後是否調整用藥仍以經驗治療後的臨牀療效爲主要依據。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狀態而綜合用藥:對小兒、老人、孕婦、肝腎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據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藥物。

3.4 選用適當的給藥途徑、療程和劑量:應按抗菌藥物的半衰期不同,選擇每日1-4次的給藥方案,其療程應使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3-4日左右停藥,療程不能太長,也不應太短。臨牀效果不佳,應分析原因,確因抗菌藥物原因,應在使用3-4天及時換藥,不主張頻繁換藥,也不能在無效時堅持使用而不及時更換。抗菌藥物的劑量應使用推薦劑量,過大過小均不恰當。

3.5重視綜合治療,避免一味強調抗菌藥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藥物時應充分認識到人體免疫功能和全身狀態對感染恢復的重要性,過分依賴抗菌藥物而忽視人體的內在因素常是抗菌藥物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必須強調使用各種治療措施改善全身狀況,如糾正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改善微循環,補充血容量,加強營養支援,處理原發病和局部病竈等。

3.6下列情況儘量避免使用抗菌藥物: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預防性使用;聯合使用應合理而且有明確指證;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藥物外,一般儘量減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藥物在局部使用;單純的病毒感染不應使用抗菌藥物。

3.7 加強宣教與耐藥性監測,指導臨牀用藥:不僅要向醫務人員宣教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知識,同時也向廣大羣衆宣傳抗菌藥物的使用常識,使他們認識到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性。醫院的藥品和感染委員會應加強院內感染和抗菌藥物耐藥情況的監測,瞭解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醫院抗菌藥物的品種,指導臨牀合理用藥。制定相關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

3.8加強藥政管理:規定抗菌藥物必須憑處方供應,控制新抗菌藥物的審批標準,加強抗菌藥物的質量監督,經過嚴格的論證,劃分抗菌藥物級別後才能應用於臨牀。細菌耐藥性一旦產生後,並非一定穩定,有的抗菌藥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後敏感性可能逐漸恢復,因此,根據細菌耐藥性的變遷,有計劃地抗菌藥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對於防止或減少細菌耐藥性有一定作用。

總之,治療細菌性感染時,最佳用藥方案的確定取決於正確的診斷、詳盡的藥理學知識和患者因素三方面的資料[4]。隨着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尤其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細菌耐藥性的出現和增加,造成臨牀治療困難。醫務人員必須嚴格掌握用藥的適應症,儘可能進行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作爲調整用藥的參考;掌握適當的療程和劑量,要避免劑量過大造成藥物浪費和毒性反應的出現,又要注意由於劑量不足而致病情遷延、轉爲慢性或復發、細菌耐藥性的產生;療程應儘量縮短,一種抗菌藥物能夠控制的感染則不隨意採用多種藥物聯用,可用窄譜者不用廣譜抗菌藥物;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局部使用、預防應用及聯合使用,避免濫用。在強化醫務人員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觀念的同時,要建立健全抗菌藥物使用的各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