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中國石油供應安全的再思考

學問君 人氣:9.58K

摘 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一部分人們的心目中, 石油已從戰略性資源和“武器”迴歸到一般商品的屬性。應該承認,產油國與消費國之間的關係正在向以互相依賴爲共識的合作方向發展,但是發生大規模石油供應中斷並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們對石油安全問題必須堅持“兩點論”,絲毫不能麻痹大意。近兩年我國的石油消費呈現高達兩位數的增長,面對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運用經濟槓桿和市場機制,抑制油氣消費,節約和合理使用油氣資源已刻不容緩。爲此,文章從大力節油、加強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展石油資源的國際化經營、保障運輸通道安全、燃料替代和石油儲備方面評述了我國的石油安全對策。

對中國石油供應安全的再思考

一、對石油供應安全必須堅持“兩點論”

石油供應安全是指任何時候都能以合理的價格獲得足夠數量的石油。這裏麪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供應既不能中斷, 也不能嚴重短缺(按照國際能源署IEA的標準, 供應短缺量達到上一年進口量的7%, 就標誌着進入了不安全期);二是不能出現難以承受的高油價。

1. 傳統的石油安全觀

傳統的石油安全觀認爲,石油安全是指減少石油消費和進口的依賴性。石油供應安全度用石油進口依賴度來表示,石油進口依賴度越高,石油供應安全度越低。

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和1974年IEA成立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供應者增加,探明儲量和石油儲備增加;價格變得靈活和透明,由市場而不是壟斷來決定;世界的緊張局勢總體有所緩和;貿易更加發達,自由化和全球化進一步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後,石油供應國沒有再使用過石油制裁的武器,世界上也沒有出現過真正的石油短缺。即使一些石油供應國受到聯合國或其他國家的制裁,也未影響世界石油貿易或引發石油供應短缺。

2. 新的論點

今天,一部分人心目中的石油安全觀在悄悄地改變, 石油安全已成爲進口國和出口國共同的問題--大部分石油進口國渴望有可持續供應的資源和穩定的市場以保證供應安全,而石油出口國也渴望有一個穩定的出口市場,以保證需求安全和可持續的收入。高油價是一柄“雙刃劍”,不僅傷害石油消費國,也傷害石油供應國。因爲高油價既能使石油出口國獲得更多的利潤,也會促使消費國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及替代燃料,從而加速改變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

由此,一些專家認爲,石油已從戰略性資源和“武器”迴歸到一般商品的屬性,石油進口依存度的提高,不值得大驚小怪,它與石油供應安全沒有直接的關係。動用很多資金去搞石油儲備,是得不償失。有的專家甚至認爲全球經濟一體化已使我國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在國際市

場上買到任何所需要的礦產資源。

3. 石油安全的兩點論

應該承認,產油國與消費國之間的關係正在向以互相依賴爲共識的合作方向發展。但是,正如1999年5月IEA部長理事會發表的聲明所指出的那樣 :雖然故意中止石油供應的危險得到了緩和,但自然災害、技術上的`障礙以及政治混亂所引起的危險仍然繼續存在。

今後如果再發生石油危機,其原因不一定是產油國的企圖。例如,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委內瑞拉內戰一觸即發,其石油行業幾乎陷入全部癱瘓的狀態,造成了1990年8月海灣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石油供應中斷,高峯中斷量達到260萬桶/日。

過去發生的石油供應中斷事例,大部分都與中東地區的局勢有關。中東擁有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二,其石油產量佔世界的30%,其石油生產成本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且中東原油佔國際市場原油總貿易量的44%,今後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對中東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增加。最近的伊拉克戰爭所引發的高油價更說明,中東產油國局勢的不穩定是世界石油供應安全的潛在威脅。

IEA在不久前發佈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能源安全在短期內將有更大的風險。近年來的地緣政治形勢以及能源價格飆升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多數OECD國家、中國、印度等油氣進口大國將越來越依賴產自遙遠、動盪地區的進口能源。石油供求的靈活性將下降。石油將越來越集中用於交通運輸,且沒有唾手可得的替代能源。對石油與日俱增的需求將由少數幾個擁有龐大儲量的國家來滿足,如歐佩克的中東成員國和俄羅斯。貿易的蓬勃開展將強化進口國和出口國之間的相互依賴。與此相聯繫,海盜、恐怖襲擊或者事故導致油井或者管線封閉、油輪停航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

TAGS:石油 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