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數學探究類小論文

學問君 人氣:6.14K

教師寫好論文是教師教科研能力的一種具體的展示,又是不斷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高中數學探究類小論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中數學探究類小論文

高中數學探究類小論文1

【摘 要】從六個方面闡述高中數學入門教學的方法:搞好與前面學段的銜接;把握好教學要求;適當加強練習,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採用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數學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適時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抓好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教學爲主線,在充分、深入瞭解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好教師“導”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 過渡期 入門教學

從初中升入高中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學生面臨人生的又一個新考驗。高一年級是學生從初中向高中過度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面臨着學習上和生活上的種種困擾。教師應當以高度的責任心、科學的方法指導高一學生儘快地適應高中學習生活,主動做好防範、引導、轉化等“過渡期”的教育工作,制止兩極分化,使新生能夠儘快地消除不適應感,順利地度過“過渡期”而到達希望的彼岸。

從初中跨入高中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數學學習之後,普遍都覺得高中的數學相對初中數學來說更加枯燥、難懂,漸漸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造成高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成了學生數學學習成長的分化點。一部分學生迅速適應了高中學習生活,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走向反面,成了班級中的學困生。正確認識高中新變化,幫助學生過好“初升高銜接關”非常重要。所以搞好高中數學入門教學工作至關重要。具體就是:找準數學與學生興趣的結合點,找準數學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連接點,找準新的數學知識、已有數學知識、技能的銜接點,找準每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的突破點和分化點。萬事開頭難,有了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好教師“導”的作用,做好高中數學的入門教學,讓學生贏在起點。

一、搞好與前面學段的銜接

學生新知識的獲得,新課題的解決都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將舊的概念、原理、經驗加以整理、充實、擴展而成。舊知識與新課題之間存在區別與聯繫,因此在教學中要解決舊知識與新課題的矛盾,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例如,在函數的定義的教學中,可以從我們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出發,結合初中所學的具體函數知識,運用映射的觀點對它們以新的解釋,給這些函數新的定義。以聯繫的觀念導學新知識,這樣學生就能自然地接受、理解新定義。透過比較,使學生對函數定義認識得更深透。新舊知識交替進行,使新舊內容融爲一體。

二、把握好教學要求

高一年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轉折點,把握好了就可以順利地過渡到高中階段。教師應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把握好教學要求,在教學中循序漸進,控制好教學內容的難度,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學有所成。另外,要充分利用好選學內容,在教學時適時安排有興趣的學生學習、使用這些材料,拓展和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認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適當加強練習,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我國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往往“重內容講解,輕鞏固練習方法”,嚴重窒息了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知識的興趣,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發揮。隨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這種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根本要求。只掌握基本理論而不透過適當的練習加以鞏固或一味地注重練習而忽略基礎知識都不能達到學好數學的目的,因此教學時,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同時應適當加強練習,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但要注意適當加強練習並不是一味地追求練習的數量,搞題海戰術,而是在學生切實掌握教科書中的練習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基礎練習,讓學生夯實基礎。例如,在選擇練習時要考慮到數學知識系統的連貫性,學習主體的個體差異性。既要考慮到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而選擇一些基礎題來夯實他們的基礎,又要考慮到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而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可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拓展他們發散思維能力的題目。做到層次分明,基礎和能力並重,循序漸進地進行,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四、採用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剛步入高中,學生對新的環境、事物倍感好奇,我們可以抓住這一心理特徵,結合數學科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運用遊戲進行小組討論、競賽等教學方式,採用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透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達到促進數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透過分組練習、學一學、比一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在合作中發現問題並探索、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新知識。

五、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促進數學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多媒體教學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只要教師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教材,閱讀相關參考資料,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和年齡特徵,設計出新穎、活潑、啓發性強的課件,就能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高中數學必修一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的教學中,爲了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研究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資訊技術提供的互動環境,結合教科書的“探究”活動,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在同一平面直角座標系內畫出它們的圖象,指導學生觀察圖象,這樣就能使學生比較容易地概括出函數的基本性質,學會掌握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把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害怕、厭惡數學變成喜愛數學並樂意學數學。

六、適時評價,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在評價學生時,除了要講究藝術,還要懂得適時地評價。在教學中,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學習差的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肯定。特別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都希望教師發現他們的進步。因此,首先,教師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特點,瞭解學生的優缺點。其次,教師應該帶着欣賞的眼光,辯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善於捕捉每個學生身上特別是缺點較多的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選擇恰當的時機給予多鼓勵、少批評,多指導、少冷落,讓學生的精神在表揚聲中得到激發,從而對數學有興趣。堅持正面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教師要適時評價,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更多學生擁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參與和表現的慾望。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在教學中互爲補充,有的時候要及時評價,有的時候有延時評價,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度,讓兩種評價都能發揮出效果。這樣評價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學生纔會在評價的舞臺上充分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剛步入高中的新生因課程種類的增多,學習難度的不斷加深,教學內容難度增大、思維方式要求提高,以及學習環境的改變,學生學習負擔和壓力不斷加重,使得大多新的高中學生措手不及。而且數學內容比較枯燥、抽象,因此,教師要搞好高中數學的入門教學。“喜則愛,厭則惡”,搞好高中數學入門教學,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對數學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喜歡數學,就會主動、活潑地學好數學。

高中數學探究類小論文2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數學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因此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在覈心概念的教學上更要做到“不惜時,不惜力”。然而,當前不重視概念教學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一個定義,三項注意”式的抽象講解,在學生對概念還沒有基本理解的時候就要求學生進行概念的綜合應用,不講概念產生的背景,也不經歷概念的概括過程,僅從“邏輯意義”例舉“概念要素”和“注意事項”,忽視概念所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導致學生難以達成對概念的實質性的理解,無法形成相應的心理意義,沒有“過程”的教學,因爲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爲紐帶,概念間的關係無法認識、聯繫,也難以建立,導致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缺乏整體性。許多教師甚至認爲教概念不如多講幾道題目更實惠,更令人擔心的是有些教師不知如何教概念。本文是用探究式教學“探究”概念教學,探索概念教學的基本規律。

一、關於數學概念探究式教學

數學概念是揭示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係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它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形:一種是直接從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或數量關係的反映而得到;另一種是在已有的數學概念的基礎上,經過多層次的抽象概括而成的。概念是思維的單位,反映一類事物的特徵,是整個數學知識結構的基礎,是判斷、選擇、推理的重要依據。所以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概念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索概念的形成,剖析概念的內涵、外延及其在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從中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所以概念的探究式教學不在於教師把數學概念講得如何透徹,更不是把概念硬塞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去啓發、指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二、數學概念探究式教學的教學策略

數學概念教學的關鍵在於概念的引入、理解和應用。另外整個教學過程是在師生共同參與下完成,師生如何進行交往也十分重要。

(一)數學概念引入的教學策略

數學概念引入主要是透過對一定數量的事例的觀察、對比、歸納和概括而實現。因此恰當地選擇事例是非常重要的。

選擇事例時通常要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要針對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來選擇事例,要淡化這些事例中非本質屬性,以免干擾數學概念的形成。

第二、事例的選擇要適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或激活學生已有相關經驗,讓學生自己舉例。

第三、採用實物、圖片、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呈現事例,以使選擇的事例應儘可能地生動、有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促進數學概念理解的教學策略

準確地理解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概念的關鍵。促進準確理解數學概念時通常要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分析數學概念的邏輯結構、關鍵詞,辨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第二、對概念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交流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各自的觀點。

第三、設計反例,澄清所學新概念與相關的概念的區別與聯繫。

第四、藉助各種教學媒體,設計框圖、結構圖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體系。

(三)數學概念靈活應用的教學策略

數學概念的應用體現在例題和習題中,所以數學概念運用的設計應精心設計例題和習題。應用數學概念時通常要注意以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問題,供學生鑑別,以加深印象。當然,與概念引入和理解階段相比,這裏的問題可以多一些隱蔽性,也可以設計一些干擾因素。

第二、編制題組,讓學生對所學數學概念加以各種直接或變式應用,這組問題難度應是遞進的、有所變化的。

(四)師生交往的策略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所共同營造的探究“氛圍。這種氛圍,一方面有賴於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心向”,另一方面也有賴於教師的“探究型教學的意識”。堅持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師既是管理者和監督者,也是探究活動的參與者,還是學生的傾聽者和鼓勵者。

三、概念探究式教學的基本操作程序

從課堂教學的要求看,概念教學的自然和水到渠成應包括兩方面:一是知識的邏輯順序自然;二是學生心理邏輯的自然,主要是思維過程的自然。讓學生參與到定義概念的活動中來,不輕易打斷學生的思維和活動,恰時恰點地“以問題引導學習”,在“追問(質疑)—反思”的過程中深化概念的理解,使“概念的理解”成爲學生自己主動思維的結果。因此概念探究式教學的基本操作程序概括如下:

第一、創設情境,提供典型事例,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第二、透過比較、歸納等分析事例過程,得出各事例的共同屬性。

第三、抽象和確認本質屬性。引導學生從上面所得出的本質屬性中提出假設,並檢驗假設,確認本質屬性。

第四、定義概念。在驗證假設的基礎上,透過概括、推廣得出概念的定義。

第五、符號表示。用習慣的形式符號表示概念。

第六、概念的應用和反思。透過概念的應用和反思,使新概念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建立起牢固的實質性聯繫,把所學的概念納入相應的概念體系之中。

以上數學概念形成教學模式只是一個基本模式,只起一個指導作用,在進行具體的某一概念的教學時,並不見得所有的環節都必須依次經歷,有些環節或許會重複,而且有些環節也可能合併或缺省。總之,要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當然,並不是所有數學概念都適宜與探究,有的就不需要探究。例如,數學中某些原始性的概念定義,沒有多少“開放性”,不必探究,這樣的內容,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來龍去脈。理解其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因此採用教師講授或讓學生看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