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互聯網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6W

摘要:“互聯網+”時代下資訊量劇增,這些資訊更多的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者是網絡學習用戶的主體,本文透過對遠程開放教育環境下的碎片化學習進行分析研究,對遠程教育學習者如何進行有效的碎片化學習,以及開放教育課程的設計如何適應短、頻、快的學習趨勢提出解決方案。

互聯網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論文

關鍵詞:遠程開放教育;碎片化學習;學習者;互聯網+

一、引言

20xx年“互聯網+”升級爲國家戰略。根據中國互聯網數據平臺,截止到20xx年6月,中國的總體網民規模已經達到7、10億,其中手機網民6、56億,在線教育用戶達到11789萬人。隨着“互聯網+”時代的真正到來,各行各業進入到在線教育的用戶大軍,同時,在線教育做得更加深入和細化,朝着更加多樣化服務的方向拓展。遠程開放教育的目標就是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在線學習已經成爲人們業餘時間學習的主要方式。據有關研究顯示,一個組織中的正式學習(培訓)所佔比例不足20%,80%爲包括碎片化學習方式在內的非正式學習手段。而資訊更多的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再加上外界的干擾因素又很多,時間常常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很難抽出完整的時間進行專門學習。在碎片化的時間裏面對這些海量的碎片化資訊,人們該如何選擇,以網絡學習爲主要學習方式的遠程學習者又該怎樣適應,碎片化學習似乎爲我們提供了一種“休閒”的學習方式。

二、碎片化學習的定義

對於碎片化學習,雖然目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國內的學者對碎片化學習的研究卻非常多了,透過中國知網的關鍵詞檢索,可以檢索出與“碎片化學習”相關的文獻72980篇之多。這些文獻中作者大多給出了自己對碎片化學習定義的理解。例如,祝智庭指出:學習碎片化肇始於資訊碎片化,進而帶來知識碎片化、時間碎片化、空間碎片化、媒體碎片化、關係碎片化等。[1]王承博、李小平等認爲碎片化的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工具,利用碎片化閱讀或在碎片化的時間裏來學習並挖掘有意義的知識碎片,並對知識碎片進行加工、存儲、應用的建構過程。[2]王竹立將碎片化學習劃分爲狹義和廣義兩種,廣義的碎片化學習指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碎片化資源、碎片化媒體進行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而狹義的碎片化學習則侷限在上述定義中的非正式學習範疇。[3]以上定義的相似之處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碎片化的資源或內容,這裏要注意的是學習,包括對知識的思考和重構,並不是簡單的閱讀或直接的被動接受。那麼遠程開放教育中的碎片化學習就是指學習者透過利用各種智能終端設備(智能手機、PAD等)在互聯網環境下、在碎片化的時間裏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加工和重構,並融到自己的知識體系裏的一種學習方式。根據碎片化學習的概念可以概括性地將碎片化學習分爲知識的碎片化和時間的碎片化。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在一定程上,碎片化的時間裏,所學的知識基本上就是碎片化的知識。知識的碎片化學習強調的是遠程學習者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切分,形成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來進行學習或者是學習者按照需求對已有的現成的知識點碎片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學習。在遠程開放教育中,很多網絡課程的相關模組就將知識點進行了細分,例如國家開放大學網絡核心課程“公司財務”就利用微課堂的形式,將每個知識點做成5分鐘左右的微課,用知識點所含的關鍵詞來命名,這樣就便於學習者對知識點有針對性地學習、複習。時間的碎片化學習就是遠程學習者利用自己閒散、零碎的時間來進行的學習,例如地鐵的途中、排隊、等人、等車、睡前等不確定的“零碎、閒散”的時間。這與建構主義主張的學習方式非常相似。建構主義主張在真實情境下開展自主、協作和探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打破了原有的以書本爲載體的線性知識結構,導致學習過程也不再是線性的了,而呈現出某種碎片化特徵。[3]

三、遠程開放教育中的碎片化學習的分析

1、碎片化學習分析

碎片化學習是目前互聯網學習中最常見的學習方式。從碎片化學習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互聯網時代下的碎片化學習在學習時間上更加靈活;學習的內容概括性強,更有針對性且獲取方式比較容易(朋友圈的分享、網站的智能推送等)。雖然碎片化學習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但我們也要注意這種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碎片化學習的知識或內容大多是簡化了推演過程的事實的集合,缺少邏輯關係,有些則是不全面甚至斷章取義。雖然碎片化學習爲學習者提供了靈活度,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問題。例如,進行碎片化學習時,會在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結構中會形成一個一個分散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缺少邏輯主線,很難聚合成系統性的'知識。由於碎片化知識有很強的針對性,忽略了根據實際環境分析問題這一步驟,缺乏環境的適應性。碎片化知識會讓人忽略基礎,沉迷於形式,盲目地接收這些“新知識”而不去深入思考。針對這些問題,網站問卷星就“網民在閱讀不同的碎片化資訊時,對他們資訊處理能力”進行了一項隨機調查,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進行碎片化學習時,有36%的網民能夠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提煉和總結,但也有32%的學習者沒有考慮過對學習、閱讀的內容進行思考和總結,這部分佔的比例也是比較高的。除了系統地學習知識、獨立思考、仔細分析外,最主要的是我們要將碎片化知識形成體系或將碎片化知識納入自己現有的學習體系中。

2、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者的分析

參加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者主要是在職的成人,他們的學習目的有很強的針對性。大部分是爲了順利透過考試取得學歷和文憑,也有一些是爲了學習知識、提高技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根據工作需要和個人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在職人員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只有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他們才能考慮家庭和學習的需要。[4]因此,對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者來說,用於學習的時間是相當少的。我們透過學習的平臺的數據(即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爲數據)可以很好地監控遠程教育學習者中的碎片化學習情況。以國家開放大學的20xx秋季學期“人體生理學”課程爲例,該網絡課程基於moddle平臺建設,moodle平臺有非常完善的日誌功能,20xx秋季學期共12周,總部平臺選課人數345人。透過對平臺日誌中學生的出勤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人體生理學”課程學生的平均出勤週數是5周,出勤天數11天,平均每週的出勤天數2天,那麼在這2天中的學習時間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在不能保證充足學習時間的情況下,利用碎片化學習已經成爲遠程學習者不得不選擇的學習方式。

3、遠程開放教育的有效碎片化學習

遠程開放教育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教與學處於準分離,提倡以學習者爲中心,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習者要圍繞個人最近思考的中心問題來進行選擇,因爲只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用來解決當前面臨問題的內容才能成爲我們學習和思考的中心。[5]首先,遠程學習者在學習(自學)過程中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瞭解自己的需求,根據需求才能知道自己如何進行選擇,讓學習行爲圍繞着思考進行。學會了思考,才能將知識碎片有效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這個體系是開放的,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延展自己的知識網絡。碎片化學習的結果是鞏固已有的知識,拓展未知的領域,要注意避免碎片化的認知。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在線答疑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答疑可以消除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困惑,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已有的知識脈絡,驗證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再次,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者透過課程論壇、微信、QQ等工具交流討論,分享學習心得,共享學習資源。例如,慕課學習者來源和分佈很廣,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機會,學習者應充分利用這一機會進行交流和討論,擴大視野,達到知識建構的目的。[6]最後,學習支援服務是遠程開放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學習支援服務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也能有效監督控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尤其對於碎片化式的學習,良好的學習支援服務能夠有效過濾無用的知識碎片,保障學習者在碎片化的時間段內提高學習效率。

四、總結

開放教育環境中的碎片化學習並不是一種暫時性學習,而是一種長久性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學習帶着思考,延伸閱讀和學習,日積月累,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開放教育的網絡化學習時代,學習者面對大量的學習資源,應該以思爲主、先思後學。因爲互聯網時代的泛在學習,需要學習的東西大大超過我們學習能力的極限,這些知識只透過簡單的過眼雲煙式的閱讀、添加到收藏夾並不能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學會主動思考已經成爲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經過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瞭解自己的需求,根據需求才能知道自己如何進行選擇,讓學習行爲圍繞着思考進行。學會了思考,才能將紛繁複雜的資訊與知識碎片有效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開放教育的學習者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他們可以結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來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然後帶着這些問題有目的性地思考和學習,這樣一方面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教育資訊化的新發展:國際觀察與國內動態[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

[2]王承博,李小平,趙豐年,張琳、大數據時代碎片化學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xx(10):27、

[3]王竹立、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學習及應對之策———從零存整取到“互聯網+”課堂[J]、遠程教育雜誌,2016(4):10.

[4]陳國鳳、淺析遠程開放教育學生的學習特點[J]、社會縱橫,2005(6)、

[5]王竹立、零存整取:網絡時代的學習策略[J]、遠程教育雜誌,2013(3):38、

[6]方旭,崔向平,楊改學、慕課學習支援服務滿意度研究———基於結構方程模型的視角[J]、開放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