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德育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的多維思考

學問君 人氣:1.92W
試論德育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的多維思考


  [論文摘要]德育過程中的師生交往互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互作用的過程,具有共在性、平等性、情感性的特點,實現德育過程師生交往互動,應做到以下幾方面:堅持以人爲本的德育理念;實現德育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統一;體現理解與對話的本質;推動交往互動方法的不斷創新。

  [論文關鍵詞]交往互動 德育過程 以人爲本
  
  德育作爲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性實踐活動,關注的是人格培育、人性提升和精神建構,而這一目的的實現,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的師生之間透過交往互動來完成的。但是長期以來,師生之間在德育過程中卻處於相互疏離的關係之中,師生之間的交往只是知識資訊的交流,而缺少人格精神的相遇,這樣的德育很難作用於學生的心靈,進而直接影響到德育的成效。因此,對德育過程中加強師生關係的探討並對德育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的價值、特點及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基本規定進行多維的分析與思考具有重要意義。

  一、德育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闡釋
  德育過程中的師生交往互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它既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方式和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情感與智慧的交流、精神與生命的溝通。離開了人的交往互動,德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師生交往互動意味着師生能夠在德育過程中實現相互尊重、相互接納和相互傾聽,使得師生之間的表情、思想情感充分地互動起來,在充滿平等和交流的課堂情境中達成生命的交融、智慧的生成和精神的覺醒,碰撞出更多的靈感與創造的火花,從而實現德育過程中教與學的共振。“當我們幫助他人在他們和我們的思維成果以及我們和其他人的思維成果之間進行協調之時,我們的教學行爲才發生作用。這就是杜威爲什麼將教學視爲交互作用的過程,而學習則是那一過程的產物。” 所以說,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不僅在於展現個人的精神主體性,更在於透過主體間精神交往的不斷整合,形成超個體的主體間性。德育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的本質就在於透過師生間的交往、活動、理解,從而形成對話和共識,這個過程是生成的過程,也是主體間精神共生、共長的過程,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個體不斷建構自身的社會關係,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從而不斷生成自己的德性。
  德育過程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度的、線性的影響過程,是師生之間展現自我和吸納對方的共存、互惠活動,是師生之間彼此需要和彼此收穫。師生之間存在知識、能力、智慧、個性方面的差異,這就爲交往互動雙方的互惠提供了前提條件,即差異是交流的基礎。教師以自己的知識才學、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以自己的積極行爲反饋於教師,使教師從學生的成長中受到鼓舞。傳統德育過程忽視了師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交往互動,教師常常是以權威的身份以空洞說教的方式向學生灌輸道德規範、評判學生的道德行爲和結果,並沒有爲學生主體創設主動進行道德探究和解決衝突的,使得德育內容因爲沒有真正內化而流於形式,德育也就失去了其關注人性提升的深層意蘊。人的精神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中才能產生和發展,德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主體成爲有道德的`人,個體道德意識的產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信念的確立離不開個體的社會交往,道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又透過活動和交往表現出來的。因此,德育過程中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就是要在德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真正體現對人的現實的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不僅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得到了增長,而且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實踐能力也獲得了發展,在情感與智慧的交流、精神與生命的溝透過程中學生作爲完整的人獲得了全面的發展。

  二、德育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的特點
  德育過程中師生關係具有平等性的特點。平等性是在尊重師生之間的差異的基礎上肯定雙方在人格上的平等和話語機會、思想權力的平等。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完整意義上的生命個體,他們都具有各自之所以爲人的本質特徵和平等的人格尊嚴。因此,在師生的交往互動中,教師不再壟斷話語權,學生不再是俯首帖耳的“羔羊”,雙方把對方看做是正在與“我”言談的人,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他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感覺、思想與行動都參與到“我”與“你”的對話中,平等的人格尊嚴在主體相互尊重的主體間對話得到體現。師生平等交往意味着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是完全和諧的,由於在德育中的角色不同,以及各自的閱歷、知識、成熟度的制約,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必然不能混同。教師對學生要給予更多關心與幫助,而不能居高臨下,壓制學生的人格,學生應虛心接受教師的引導和教誨,更應當尊重教師的辛勤勞動,正是因爲他們有差異、有衝突,才更需要師生平等的對話、溝通。透過相互的傾聽和對話,進入到對方主體的內心世界,充分解對方,將心比心。同時,這也意味着自我向對象主體敞開了心靈世界,讓對方瞭解自己。
  德育過程中師生關係體現了情感性的特點。“情感是一個人對他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對他所認識或所做的事情的內部態度的不同形式的體驗”,情感對一個人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德育的本性是滿足人在精神成長(包括情感成長)方面的自我需求,德育的過程是引起受教育者內在情感運動的過程。因此,德育是師生“精神相遇、相通”的過程,更是師生彼此的情緒、情感的薰染、人格感化的過程。這就是說,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僅是知識資訊的傳遞,而且承載着交往主體豐富的情緒、情感,折射出交往主體的情感、意志、人格品質。缺乏情感的教育是的,缺乏情感的教育也是蒼白的。教師如果自身缺乏情感的投入,有些僅僅是例行公事地向學生講解、傳授道德規範,連自身都覺得索然無味,更不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去體驗,德育實效性也就不可能凸顯。因此,德育師生間的交往應高度重視精神和情感的交流,教師要從心靈深處貼近學生,傾注最大的熱情。只有這樣,師生雙方纔能在交往中獲得真切的體驗、豐盈的情感,人格得以感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