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議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關係論文

學問君 人氣:6.55K

論文摘要: 基於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關係問題的爭論,本文以利益爲視角分析兩者的關係,從而說明民商法與經濟法是互補關係,但也有區別,民法只是以個人權利保護爲宗旨,側重提高個體的經濟效率,而經濟法是以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爲重心的,是爲解決民商法均無法解決的經濟問題而產生的,側重提高國家整體的經濟效率。         論文關鍵詞: 市民社會 民法 經濟法

小議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關係論文

一、經濟人的個人利益責任理念與民商法

民法起源於羅馬法,是調整社會普通成員之間關係的法律。在這個法律中,以個人利益爲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爲理念,當事人之間處於平等地位,民法也可以稱爲市民法。在市民社會中,個人是存在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單位,一切均是以個人爲基礎而進行的。“給每個人應得的部分”是民法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私權神聖、身份平等和意思自治。民法所調整的一切僅限於私權領域,它首先要關懷的仍然是個人,進而私人利益則成爲最關心的事,作爲市民社會中的人,是以實現私人利益爲奮鬥目標的。在這裏,從未有人會在主觀上將社會公共利益或國家整體經濟利益作爲其行爲的目的,在考慮個人利益的同時考慮與國家整體利益的平衡協調發展,爲了實現私人利益,市民間必然要進行經濟交往,在於物質上的交換過程。

(一)“平等主體契合約自由”表象下的強弱博弈    在商品經濟發展爲現代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民法不僅成爲調整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也成爲最能反映個人本位的基本法。商品經濟是民法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易雙方必須承認自己對方的所有權,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雙方都是完全出於個人內心的自願平等交易。因此,市民社會奉行“私法自治”原則,認爲在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可以使人們在追逐私人利益的同時滿足他人的利益,“自由放任”可以使財富增殖、經濟發展。平等主體之間透過自由契約可以很好地協調彼此的行爲,民法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也只能是保證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其核心又是不損害其他人利益。    然而,這只是一種虛幻不切實際的自由市場經濟狀態,即在理論條件假設下可以有市場完全競爭狀態。現實經濟社會中不僅有許多法律關係並不真正的平等、自願,而且爲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不惜用:(1)欺詐、脅迫;(2)惡意患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這些違反憲法、法律,違反公序原則的手段使自由競爭的環境朝着壟斷的方向發展,按照傳統規制理論,壟斷必然帶來低效益,阻礙社會的整體經濟和技術進步,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所以這種壟斷行爲應當受到規制。但是,因爲一個普通的經營者走向的每一步(趕走或合併其他競爭者)都是透過“合法”的(民法)交易來實現的,他實力的增長是他“應得的部分”。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民法沒有能力阻止壟斷,表面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實際上是強弱懸殊,“契約自由”的背後掩蓋着雙方地位不平等、實力相差懸、資訊不對稱、失業、收入分配不公、經濟危機等等。社會處於激烈的利益衝突之中,如壟斷企業與中小企業,經濟者與消費者,勞資雙方,還有上市公司、券商和大的機構投資者與小投資者之間。

(二)“自利”驅使下的經濟人對國家整體經濟利益損害的類型表現    1.爲了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違背自由市場經濟競爭的理念,間接地破壞了公平競爭經濟秩序,引起“自利”其他人的不滿,從而損害了組成國家整體利益基本單位的其他個體的利益。    2.爲了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盲目擴大再生產,盲目投資,置於市場需求而不顧,有時甚至還生不符合產品質量的假冒產品,造成社會供需的失衡,造成產業結構不平衡;對社會財富分配公平問題,對社會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問題漠不關心。    3.爲了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對投資風險大,低收益回收時間長的有利於國家整體經濟利益的社會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社會公益事業、公共工程項目建設和社會福利事業從不考慮。

二、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與經濟法

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責任觀念對自由市場經濟觀念的推動。經濟法是國家出於整體經濟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規範,德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的,爲了進行戰爭,德國對戰爭中的重要物資實行國家統配制度,並由國家統一規定商品價格。這期間,德國頒佈了《關於限制最高價格的通知》(1915年)。1923年還頒佈了《防止濫用經濟勢力法》這些立法的特點是,它們突破了私有利國家經濟制度三大支柱之一的“合同自由”原則,確認了國家對私人經濟干預的權力,從而使市場經濟接受自由競爭這隻“看不見的`手”的調節外,還得接受國家這隻“看的見的手”的調節、管理和規制。   當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到19世紀末左右的時候,社會化使分工愈益細化,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處於分工體系中,因爲只有分工明細,生產效率才能提高,產生的社會價值也越多,他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履行着不同的社會經濟功能,不僅使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程度增強,也使個體之於社會整體緊密相關,在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國家衰亡,則個人生活地位亦隨之淪落,個人利益的實現對其所處的社會高度依賴,人作爲社會的人,即人的社會屬性更加彰顯。這一方面使個人行爲影響的外部性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個人的成功與福利不僅與自己的勤奮有關,而整體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兩個基本條件——動力和協調,這兩個條件市場自發調節可以予以一定程度的滿足,但市場往往出現“失靈”。同時,市場對當時社會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即因社會經濟各部門的結構不合理而導致的供需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週期性經濟波動、失業,市場壟斷,不正當競爭等的解決也無能爲力。這就需要一個能代表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組織,根據整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個體的經濟行爲予以干預以解決這些社會經濟問題,在現代民主社會,國家的構成及社(下轉第12頁)(上接第7頁)會公共管理職能的凸現,使其成爲社會經濟整體的代表。經濟法的社會觀念是一種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責任觀念,經濟法對人的理念注重人的社會屬性,即把人作爲“社會人”看待。    總的來說,經濟法應對“自利”驅使下的經濟人的利益和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發展的形式,經濟法可以由國家透過制定法律規制市場主體濫用權力的方式,使市場自由競爭,也可以透過規定國家主體與市場主體透過進行直接投資經營或間接投資經營形式提供公共產品和調節經濟的方式,還可以透過國家對市場主體的監管,正確的引導和調控的方式,以實現對社會整體利益責任觀念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三、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體意思的限度    民商法強高意思自治,民法相對    關係均可由當事人通    過意思自治而設立、變更和消滅,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更強調透過雙方的合意排除法律的限制,以達到雙方滿意的限度而利益平衡,而經濟法更注重的是國家透過制定法,規制企業和個人爲國家整體利益做出必要犧牲,如國家制定的《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管從立法的效率,還是產生的效果方面,對維護消費者的個人利益和不斷提升一個國家的產品質量和產品競爭優勢,是民法透過侵權保護所不及的。

(二)權利保護的特點    作爲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合法民事權利都平等的受民法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犯,對所有的人賦予相同的權利與義務;經濟法更從國家、企業、個人三者角色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即根據市場主體的經濟境遇、所處環境、地位不同,而賦予不同的權利一義務主要表現爲壟斷行業中的企業與普通行業的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

(三)目標內容    民商法的個體主義觀念和方法論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本位的特性,表現出民商法主要重視短期的個人經濟利益、鼓勵追求自身財富的最大化,個人主義認爲,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進階動物,自己的利益選擇只能由自己決定,社會實際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因此,民法主要保護個人意志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經濟法更注重統籌協調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認爲人處於社會統一的相互聯繫中,人是社會歷史中的人,人從不斷髮展着的人類社會所積澱文明中而獲益,人就不得不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承擔義務,因此,經濟法兼顧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目標,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從整個國民經

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共同發展的角度出來,來調整具體的經濟關係,協調經濟利益關係,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實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

四、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在一個法治環境下發展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的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相互滲透,誰也離不開誰。在市場經濟存在缺陷的情況下,需要國家的公權利作爲一種外部力量和“看的見的手”協調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此時,才能使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促進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從而說明民商法與經濟法是互補關係。

參考文獻:    馮玉軍.法律與經濟推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張德峯.從民商法到經濟法;市場經濟倫理與法律的同步演進法學評論.法學評論.2009(3).    王曉曄.經濟法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